讀書札記130107b明代宦官

獨有宦遊人   偏驚物候新

讀書札記130107b

明代宦官  (2011)

作者  蔡石山

類別   歷史學 — 專題政治史

評級   B +

(掌門 + 黑白子) 簡介

(甲)    政制面上的宦官 (掌門供稿)

1 有明一代,咸稱宦官亂政,覆滅國家,後世為之扼腕。然而作者從制度面入手檢視明朝政治,**** 指出宦官系統作為皇帝直屬調控政治的工具,與及文官系統作為常規行政架構,兩者雙頭並進,相互制衡,遂成廟堂樑柱,論點足令讀者眼界一新。 雙駕馬車正是明朝政治的骨架。***

明朝建立雙駕馬車制度,是為了匡救宋朝文官擅權的缺失,意在強化皇帝的專制統治力度。*** 由太祖洪武帝和成祖永樂帝確立的宦官系統和雙駕政制,從其初始便已成熟至設立「東廠」的程度,迄崇禎而鮮少改變。

2 在皇權 —– 宦官(內廷) vs文官(外廷) 這個權力金字塔構造中,宦官性質上是皇權的走狗和替罪羊***,處境恆常慘淡!

皇帝需要直接介入及掌控政治情勢,尤其是外交和財政方面時,便重用宦官這個私家班底;需要與文官和解及清理爛攤子時 ,便將首席宦官問責處決。新帝登基,更必如是!宦官是一種可消耗品 expendable。

文官基於「皇帝永無謬誤」的父權意識形態,更為了遮蔽外廷管治不力的窘境,勢必歸萬罪於宦官,以圖開脫責任。

宦官100%效忠皇帝,先天上必然得罪外廷。成就功業未必得到肯定;失責壞事立即身敗名裂。

3 宦官與文官都是專制制度的受害者,皇權的犧牲品。****

宦官入職前先捱一刀,喪失了性能力;文官入職前則久經八股文科舉荼毒,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爾者之遭皇權閹割,又有何異?

中國式專制精微之處,正在於意識形態統治。割除文官判斷事理的能力,使其效愚忠於朝廷 ; 與割除宦官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其報死力於皇帝,兩者運刀殊途,而(邪惡的)旨趣同歸。

尤有甚者,文官之忠君與宦官之忠主*** 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文官生活在社會及歷史文化之中,忠君行為被規範於儒家道德思想之內,是有條件有準則的。有時忠君行為反而釀成與皇權大型衝突事件。文官功成固然身顯名揚,事敗更可成仁取義,此為宦官所不及。

宦官生活在社會及歷史文化之外,忠主行為純屬人身依附,是無條件無底線的。他們功成身隱,事敗揹黑鍋,你話幾慘呢!

4 既然兩個子系統的菁英階層同遭殘廢,大系統自然癱瘓僵化。有明一代,未聞創新改革,只有黨爭腐敗。「明朝不亡,是無天理。」

但是雙駕馬車制度在創建者洪武和永樂控馭下曾經是運作優越的,因為兩帝都是英明過人,另加極度工作狂!他們的創造力和指導力正好補足制度上的薄弱處。

明朝素不重帝王教育,永樂之後,賢君只有弘治,其餘盡是垃圾懶蟲混合體!雙駕馬車失控互鬥,弊政叢生。

雙駕馬車制度在施政治國上是失敗的;但在鞏固皇權上則是空前成功的。***

明朝上承宋法,以文馭武,故武將未嘗作亂。她又革除宋弊,以宦制文,故文官亦難以擅權。明朝皇權不可動搖,代價則是政治腐敗和喪失調節能力。明朝是絕對不能從內部顛覆的,她註定要亡於異族。

5 古來歷史的話語權***落在文官筆端,凡與儒家正統不同流者概貶作異端,成為亂政亡國的替罪羊。宦官於明朝政治其實建樹良多,然皆隱而不彰;至其失敗,則推為禍首 。在(男性)文官眼中筆下,與牝雞司晨,婦人亂政等價齊觀。

其實宦官的業務能力整體上可能稍高於文官,而腐敗程度則不相伯仲。宦官迫害文官的狠毒程度與文官報復宦官亦大致相當。再者,清忠卓越的宦官數不在少,而濫權禍國的文官亦在所多有。按道理,宦官貪污應該沒有文官那麼厲害。

大宦官作惡時間都很短(註:一般只有三五七年),收場都極為悲慘。反之,文官(如果唔俾宦官整死嘅話)誤國則從容得多,兼且未必使揹勁鑊。

嚴嵩當國三十年,期間宦官最受壓抑,朝政則敗壞不堪。而嚴嵩是文官!

明朝水平最低的不是宦官與文官,是皇帝! 他們耽於玩樂,無心治國,部分原因正是龍床坐得穩,欠缺危機意識。***

嘉靖萬曆加埋五十幾年不上朝,唔見政府停擺?

6 與東漢及唐朝宦官相比,明代宦官弱勢得多!漢唐宦官壟斷權柄,甚者廢立殘害皇帝;明朝皇帝不過將權柄暫寄個別宦官之手,並且定期廢立殘害宦官。***

漢唐宦官凌駕及犧牲皇權,明代宦官則基本上恭順及效忠皇權。

明代宦官從未建構性掌握軍權,其權力恆常受到外廷監察部門强力制約。

明代宦官之忠主與文官忠君的戀父心態其實相當近似,已然達到人類文化史上的最高變態水平。

未讀此書,有所不知,宦官遭到杖責乃是家常便飯!點擊率百倍於文官。

(乙)宦官的生態史 (黑白子供稿)

7 內廷二十四衙門的體制

明代宦官機構,於洪武末期已奠下基礎。其主體「二十四衙門」,即所謂的十二監四司八局,分工嚴密。

驟眼看,宦官的工作性質,悉數只為服侍皇家而設,但朱明皇朝實行雙駕政制,以至不少內廷衙門,與外廷的文官武將,經常處於對立衝突的緊張關係。

8 宦官的來源及供求狀況

宦官,古稱寺人;寺者,侍也。稱宦官為太監,始於元末。 明朝太監僅指高級宦官,至清朝則所有宦官皆稱太監。

明朝宦官的來源主要有三個:

(一)索貢 —– 在明朝,高麗、安南均是提供閹人的重要產地。 這些祖籍外國的宦官,很多日後獲遣派出使母國。

(二)戰俘 —– 對周邊少數民族的戰爭中,將領經常把年輕戰俘及男孩閹割,送交朝廷。其中最有名的俘虜,是七下西洋的鄭和。

(三)自願者 —– 入宮為奴也是一份工作,吸引了不少有志之士。天啟年間的大宦官魏忠賢就是其中的表表者。

隨著明朝皇室規模不斷膨脹,由開國之初的58名皇族成員,至末年超過八萬名,閹僕的數量亦衝破十萬大關,堪稱空前絕後。

9 內廷的權力運作

內廷二十四衙門,以司禮監權力最大。朱元璋定鼎南京之初,內廷未設司禮監;洪武十七年定九監,司禮監僅位列第七。司禮監最遲於宣德(1426-1435)、正統(1436-1449)年間,已躍居十二監之首,其職權有三:一、批答奏章、傳宣諭旨。二、總管宦官事務。三、兼領其他重要官職。

批答奏章、傳宣諭旨是司禮監最重要的職權。 明代制度,凡各類奏章批答,先由內閣「票擬」,再由皇帝「朱批」。 實際上,皇帝朱筆批出的內閣票擬,多數由司禮秉筆太監代勞。 司禮監對閣議「間有偏旁偶誤者,亦不妨略為改正」,即是說擁有修訂權,於是形成專權局面。

司禮監設提督太監一員,掌印太監一員,秉筆太監及隨堂太監無定員。 能夠坐上司禮監提督太監寶座,無疑是明朝宦官之首。

10 東廠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以盛行特務政治著名的時代。***  第一個特務機構,是朱元璋設置的「錦衣衛」。第二個則是明成祖朱棣設立的「東廠」。

東廠大堂入口掛有「朝廷心腹」大字橫匾,堂內供著岳飛畫像。東廠的主管名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職掌「刺緝刑獄之事」;後期專用司禮監秉筆太監第二或第三人充任「廠公」。

憲宗及武宗曾另設西廠及內行廠,但為期較短,不像東廠一直侍奉他的主人直到明朝覆亡。

掌門之言

此書顛覆傳統士大夫治史,鄙賤宦官的陳舊觀念,令人看得眉飛色舞!

讀史所貴者史識,史識所貴者顛覆性觀點。顛覆性觀點不見得一定對,然其獨具隻眼,迥異俗流之處,可以衝擊思想,激盪人心,使人免於僵固,無所住心。

此書史識新穎,文筆平實,只要對明史有基本認識,均可通讀。

但此書本身是專業論述,有些章節(如宦官與礦務和外貿的干係),對我輩業餘稍感沉悶,可以略過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