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30122孫逸仙

尚餘遺業艱難甚  誰與斯人慷慨同

讀書札記130122

孫逸仙    (2000)

白吉爾 Marie-Claire Bergere

類別  歷史學,傳記。

評級  A –

簡介

(甲)概論

1中式正統史觀眼底的孫文

在中國正統主義***政治化的治史手法下, 孫氏呈現為一位擔當歷史重任的偉人。他承先啟後,定國安邦,鞠躬盡瘁,義無反顧。

A在國民黨史家的描繪下,孫氏內質稟持儒家道統,外用汲取民主西學,冶於一爐,煉就「三民主義」,以救國濟時。他人格無瑕,行事無誤;他的失敗歸因於追隨者的動搖及軟弱。 他是內聖外王的完人,足配「國父」***的尊號。

B在共產黨史家的描繪下,孫氏是一位「新興民族資產階級」傑出政治家。他愛國反帝,倡議民族自強。 甚至遠見卓識,隱約看到共產主義大同世界的行將到臨! 他的失敗歸因於時代局限,社會轉型機運未熟。 他是有德賢士,是「革命先行者」***!

C在改革開放時期史家描繪下,孫氏是一位現代化先驅,世界主義者,倡議和平統一,富國強種。

2西式實証史觀眼底的孫文

西方史家採取實証主義***,考據史料以披露真相。

孫氏呈現為一個平庸的政客,慷慨大度而想法糊塗的機會主義者***,熱中追逐權力而又領導無方。他的事功軟弱無力,國是大業,只是適逢其會,隨波逐流。

作為政治理論家,他缺乏原創性, 法度鬆弛,左拼右湊,塗飾強攀,不值一顧。

3年鑑派史觀眼底的孫文

法國年鑑學派**** 的傳記寫作風格為不置評判,既無頌詞,亦不指責。

他們著重的是主角一生融入時代的方式*****,其精神思想對民眾的影響,以及留下的集體回憶。

在這種視角下,孫氏呈現為一位天才溝通者***,在救國使命感的驅使下游走於性質歧異的文化圈子及利益集團,推銷政治方略。 他必需與時俱變,臨機定策,權宜行事。 他是跨時代、跨文化、跨領域的綜合型創造者,他的創造不在任一向度之內,而在諸向度的綜合面之上。*** 無論行動與理論,俱是如此。

4孫氏的政治生命史可以清楚劃分為數個時期。

作者刻劃重心放置於不同時期中孫氏的思想與行為,如何為了順應事局而權衡謀變。*** 從中看出他堅執不移的國族信念,與時推演的思想話語,及通達權變的交接手腕。

a興中會時期: 作為沿海買辦階層菁英,扮演現代化救國思想家;對外國扮演受迫害的開明異議(基督徒)智識分子;對秘密會黨則扮演反清復明龍頭鬥士。天才多面演員,全線擔戲吃重。

b同盟會時期:建立排滿統一戰線,與內陸士紳階層激進主義菁英攜手,與保守主義改革派論戰,向海外華人社群伸展影響及籌集經費。

他取得革命領袖地位,萌發「三民主義」政治思想,風雲激盪,波瀾壯闊。

c軍閥時期:身為無兵無錢的軍閥,建立南方軍事政權,主張北伐中原,統一國家。 向外國乞求奧援,屢遭冷眼;向國民倡義方略,未獲認同。 命途多舛,舉步維艱。

d聯俄容共時期:灰心西國,師法蘇俄,學習建黨救國,建軍撐黨。 反帝論調高張,社會主義色彩濃厚。

e死後時期:變形為「國父」及「革命先行者」! 從造神運動中可見國共雙方塑造和利用政治形象的種種意圖及作為。

真箇「生前榮辱何足數,死後聲名不自知。」

(乙)興中會時期

孫逸仙1866年誕生於廣東省香山縣。

弱冠游學於檀香山、大陸和香港,擅長拓展人脈。

5向李鴻章上萬言書遭到冷待後,他毅然踏上革命家/造反者的不歸路。是年興中會***在夏威夷成立1894。

興中會策動的第一次起義,還沒來得及動手便遭到鎮壓。摯友陸皓東就義,孫逸仙也開始了長達十六年的流亡生涯。

1896抵達倫敦,被拘禁於清國領事館。「倫敦蒙難」****使孫一躍成為泰西世界眼中,容貌優雅,具有開明見解的非凡人物,一位革命家。

6孫於1897抵達日本。日本的大亞細亞主義者***把期待中「振興中國」的英雄角色投射在他身上。向大亞細亞主義者靠攏的三年期間,孫逸仙結交了許多日本好友,並一直在外圍謀策中國南方的起義運動。

(丙) 同盟會時期

7各路志士尋求創立統一陣線,1905在黑龍會總部舉行大會,成立「中國同盟會」****,組織形式師法秘密會黨,設有誓詞暗語。

孫逸仙的沿海出身及教育背景,雖與大陸士紳子弟出身的革命分子截然不同,仍獲推舉為同盟會總理。***

同盟會由三股主要勢力組成:孫逸仙的興中會(廣東幫及海外華人)、黃興的華興會(長江流域士紳子弟)及章炳麟的光復會(江浙士紳子弟)。他們以反清為共同目標,但迅即因理念與手段各異而衝突頻仍。

在反清路線圖方面,孫期望憑藉外國勢力介入成事,但黃章等人多為民族主義者,不欲假手外人以行革命。孫偏好於沿海城市或偏僻山區起事,因為朝廷監控薄弱,成功機會較大。 黃章則希望於長江流域起事,雖然佈防嚴密,但成功後易於揮軍直指中央。

不旋踵孫逸仙被日本政府驅逐而長期流落海外。他既與總部缺乏溝通,凡事又獨斷獨行,惹來其他領袖的極度不滿,章炳麟更一度動議罷免其總理職位。

8 孫逸仙曾經勾結過越南的法國殖民地總督,許諾日後多種經濟優惠,以獲得支持於邊境起義。 其後巴黎政府在清庭壓力下斷絕對革命黨的援助,合作告終。

黃花崗起義*** 是同盟會傾注空前資源的行動,雖以全軍盡墨告終,但革命風潮得以席捲全國。「酣戰春雲湛碧血,愁看秋雨濕黃花。」黃花崗成為革命聖地。

9 十月十日武昌起義****1911,一夕山河盡變色。

全國瞬即有十四個省份宣佈獨立,為了保持國家統一,建立中央政府成為當務之急。新政府領導人選,武昌推舉黎元洪,上海青睞黃興,兩派互不相讓。

10辛亥革命爆發後,孫逸仙並未立刻動身回國,反而周遊歐美,以未來共和國領袖身份自居,欲獲取各國承認支持。列國之行雖無半點收穫,卻使孫在國人心目建立「受列強認可」政治人物的形象。***

孫氏其實並非同盟會內眾望所歸的總統候選人,卻在形勢折衝之下,被接近全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元月一日,孫逸仙抵達南京履任,但任期僅維持了四十五日。他雖有總統頭銜,卻從未主控過局勢發展。

(丁) 軍閥時期

11 孫逸仙讓位予袁世凱後淡出政治,出任鐵路督辦。當然,醫科出身的他從未為中國興建過一里鐵路。

為履行「臨時約法」以阻遏專制,議會政治天才 宋教仁 以三十之齡,取得全國地方菁英階層的支持,成立 國民黨***。

1913國會選舉,國民黨大獲全勝,黨綱領主張以責任內閣制來限制袁世凱的總統權力。 同年,袁氏派遣刺客終結了宋的一切人生努力。

不久,稱帝之心,路人皆見。

12 時正留日的孫逸仙在日本人的支援下,號召各方針對北京政府進行「二次革命」。 但是大多數革命領袖都傾向在建制內處理危機,陣營步調不一,「二次革命」遭袁氏從容瓦解。

有鑑於國民黨人對袁妥協,孫逸仙立意另造一個紀律森嚴的中央集權式革命政黨,1914籌建中華革命黨。*** 他要求全體黨員宣誓個人效忠,結果遭到多數老同志杯葛,只有寥寥數百人加入,反映出領袖魅力的侷限。此黨草草成立,草草解散。

孫氏的討袁努力並沒得到國人支持,主因是他接受了日本人的援助,此點深為民族主義者所忌怛。 在蔡鍔發起的護國運動中,孫亦被邊緣化。

13袁世凱死後,總統黎元洪與總理段祺瑞角逐權力,孫逸仙乘機重返政治舞臺。

以護法為名,他從德國手上取得經費,買通海陸軍隊,引導部分國會議員南下,1917在廣州成立軍政府,膺任大元帥。***

孫上位後旋即對德宣戰,此事充分反映出他的權變特質。

為了抗衡西南派系軍閥,孫逸仙只得依靠具有軍事經驗的革命元老陳炯明。但是孫的主張與廣州地方商業利益相違,導致有名的「陳炯明叛變」。叛變遭到敉平。

(戊) 聯俄容共時期

14 俄共革命成功1917,列強調整對華政策,支持能安定局面而又反共的北洋政府,不再聲援孫逸仙的革命事業。

俄國希望在中國建立親共政權,以作輸出革命之計,於是主動聯絡孫氏,提出以國共統一陣線為條件的軍事援助計劃。

孫氏既在國外籌不到資金,又無法指揮軍閥為其效力,革命事業正陷於谷底。接受俄援是唯一出路。

1923共產國際派 鮑羅廷 到廣州,作為孫逸仙私人顧問,着手重組國民黨,使之成為列寧式的意識形態政黨,並協助建立軍校。

1924國民黨通過「聯俄、容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同年六月,黄埔軍校正式成立,建立黨軍。***

15 次年軍校校長 蔣介石 統率新建黨軍北伐****,竟以區區十萬義師橫掃各路軍閥倍數大軍。

政局波譎雲詭,馮玉祥倒戈導致吳佩孚垮台,北方重心傾失。孫逸仙決定北上談判和平統一。 此舉雖形同與虎謀皮,孫仍執意起行。

旅途病作,1925年初逝於北京。***

(己) 死後形變

16蔣介石北伐成功,立即清洗共黨,1927年成立國民政府,定都南京。

國民黨十足動員所有宣傳機器,重塑論述,構築神話,奪回革命遺產。用意在於恭奉「三民主義」為圭臬正朔,以清洗黨內共產主義餘氛。

1929南京紫金山營造氣派萬千的「中山陵」,以古代帝王氣象凸顯孫氏開國聖人位階!

1940爾後,「總理」漸次變身為「國父」。**** 所有公共空間均懸掛遺像,逢星期一須於像前舉行儀式,朗讀「國事遺囑」,默哀三分鐘。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極力隱匿孫氏的親日傾向,及與日本友人的深厚交誼。

1949國民黨撤退台灣,為了堅持統治的正當性及凝聚毋忘在莒的患難精神,國父崇拜變本加厲!

17國民黨新領導人 蔣介石 以孫逸仙誠摯的門徒自居,堅定捍衛導師的政治思想,並對「三民主義」進行極為保守的詮釋,宣稱「總理的思想是從儒家體系一脈相承而來的傳統」。*** 三民主義原來系出「中庸」,揉合「誠」之要義。

共產黨的正統史觀與國民黨共出一轍,然而面貌大不相同。

孫氏被構築為社會結構變化過渡時期的正面人物。 他是新興的、愛國的「民族資產階級」代言人,領導人民推翻封建帝制,反抗帝國主義壓迫。他被進尊號為「革命先行者」!

國民黨對孫氏諸多反西方情緒及言論默然不語;反之,共產黨對此渲染無遺。

國民黨強調孫氏對三民主義的信守堅持,就算在聯俄容共期間亦不例外;共產黨則強調孫氏對共黨盟友的信任,以及以俄為師,擁抱社會主義的熱忱。。

「政治凌駕歷史,向來就是中國的傳統做法。」*****(原文)

掌門之言

近年所讀中國近代史中最精彩的著作,拔為甲等。

本書史識卓越,對中國傳統造史手法針砭有力,令人激賞。

本書稍嫌厚,然筆法流動,可讀性高。

在下乃是年鑑學派粉絲,一於無保留吹捧此書。

附錄

孫文詩  挽劉道一

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尚餘遺業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

塞上西風悲戰馬,神州落日泣哀鴻,幾時痛飲黄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