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30124排隊理論

SENSE隨筆130124

排隊理論

掌門供稿

(一) def 排隊:人群依照到來先後的順序,以近乎直線的方式前後相接,列成隊伍,旨在獲取某種商品或勞務的分配。

(二) 排隊的性質

A 排隊為一種人類活動的空間展現,顯示民眾已經接受社會文明進程中必然的「線性化」歷程。

B 排隊者必須考量付出的時間精力。

C 當久候未遂,成本趨大時,常見隊伍中人滿腔怒氣。

D 排隊是一種習得的行為模式***,在個體心理層次上,社會向成員裝置強力有效的控制機制。

E 潛移默化,民眾可能將排隊視為一種反射性行為,而不期待有關回報,此即「為排隊而排隊」。嚴厲之時,可能要有明確的指令,人們才敢違抗此種規範,此即 「不敢不排」。

F 當排隊已經儀式化***,人們可能在欠缺分配功能下,仍然排列成行。 此即 「無意識排隊」。

G 排隊會給人一種隱含的想像,認為加進隊伍,便可獲得想要的東西。 此即 「執輸行頭,慘過敗家」。 ****

H 由於能夠提供持續的親近性,一條緩慢移動的隊伍是個適於展開社交的地方。

(三) 排隊的先決條件

排隊行為以同時讓 分配者(ie售賣方) 與 消費者(ie排隊者) 獲得合理安排為目的,其針對的情境如下:

A 某項資源必須通過一個或多個集中點加以分配,而集中點數目明顯地少於需求者數目。

B 假定貨物數量能滿足大部分排隊者的索求。

如貨物數量只能供應極少部分需求者,則「瘋狂搶購制」較「排隊制」為有效益。***

C 分配系統有重大政策理由,必須對消費者一視同仁。****

(四) 分配者主導

A 排隊通常表示分配者將交易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消費者付出了額外的成本,所以排隊就分配者來說是一種理性選擇。***

(按:同理,走後門對消費者來說也是一種理性選擇。)

B 當服務模式確定後,隊伍規模及等候時間便由 1消費者抵達時點的分布情況及 2銷售者服務時間的配置 所決定。 據此可以推導出任何商品所需的等候時間。

以上學理出自M Reisman《生活中的微觀法律》 Law in the Brief Encount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