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30126想象中的共同體

翠華想像空山裡     玉殿虛無野寺中

讀書札記130126

想象中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the Nationalism

作者  Benedict  Anderson

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

A +

簡介                              

(甲)民族的定義

定義民族可分為「實存」與「想像」兩派。

1。實存派def認為民族乃歷史時空中的實體,由 a血緣(即種族) ;b語言;c文化(包括宗教) ; d政治疆域 四者共同形塑界定。

歷史上民族自然地依據種族血裔生成,以語言文化凝聚內部,最後由疆域國家製訂身份,而與異族相區分。*****

正例:中華民族95%為漢人,同文同種,信仰儒釋道三教,居於天地正中。

此定義之困難在於四元素分別受到漫長的歷史作用力的推壓,恆常堆叠錯置,矛盾重重。***

反例A:印尼蘇門答臘島中西部接近馬來西亞,其人口在血緣、語言、宗教各方面均與大馬無大差異,而與西新畿內亞毫無共通,但卻(只能被)認同為印尼民族。

反例B:印巴建國前夕,由於無法協調印度和伊斯蘭二教的矛盾,巴基斯坦國父 真納 石破天驚式宣稱印巴為两個「民族s」。印度國父 甘地 為之暈得一陣陣。

2。想像派def則認為民族乃集體想像物,因應歷史條件召喚而現身。*****

正例:法國大革命招引七次反法聯盟, 於是馬賽進行曲應運成為國歌,打造出現代「法國」。大革命之前只有「乜乜王朝」,從未有「法蘭西國」。

注意「想像」不等於虛擬***,想像物常有與之相應的實存物,两者關係若即若離。

反之,雖有實存體,可以無想像物。*****  例如:中國農民散布千里,聲息阻隔, 只知有鄉里,而鮮少有群體認同。

想像派又可再細分為「原初派」及「現代派」两派。

源初派認為民族想像古來有之。例子:中國士大夫久己設想「華夏民族」。

現代派則認為民族想像始於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戰爭。

本書為 想像派—現代門 之扛鼎力作。

3。民族主義的性格

A獨佔性,*** 要求成員百份百效忠,愛國只能愛一國。

舉例:耶和華是嫉妒的神。

B神聖性,要求成員無條件犧牲。

舉例:(似乎係)胡林翼 講過,為左國家我乜野衰野都做得出。

C排外性,與異族對立區隔,反對普世主義。

舉例:摒諸四夷,不與同中國。

D自戀性,*** 強調本族文化內涵的優越。

舉例:自古聞以夏變夷,未聞以夷變夏者。

E歷史性,祖先神話,源遠流長。

舉例:炎黄子孫,上下五千年…乜乜物物。

(乙)產生民族想像之條件

4。時間觀念之革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而未嘗往也。」 古人的時間觀念是自然觀,長時段事物反覆重叠,粘滯難移。至於短期變遷,則以人事為紀。是故民不知歲,而士大夫以新君登基訂年。

在這種時間觀念中,遠方無關聯的人事是難以同時想像的 ,故此不確知的、不相干的人物不能設想成為共同體。***

現代的時間觀念有如一維的牛頓空間,其性質為不可逆轉,無始無終,勻速流逝,空虛寂靜。

牛頓空間因其空洞,可以容物質。現代時間框架因其虛寂,可以容人事。***

在這樣的時間框架中,同時代互不相干的人可設想為具有共同思想情感的群體;而異時代血緣文化輾轉承傳,可以設想為民族源流。****

有了上述時間觀念,才誕生了現代「小說」。 古代的「故事」只記載單一時空平臺上現身的人物和事件。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以現代小說敘事作為原型:散處異地,互不相識的人物,一經在時間軸線上妥善安置,便能顯示關係,成立戲劇。

報刋發揮更為強大的力量,讀者意識到存在著大量社會身分相同的人(此即共同體) ,一同關注世態變遷。共同體被想像為情思相通,利害與共。***

5。國語及印刷語言之創制

歐陸菁英階層向用雙語。*** 拉丁文(某些情況下為法文)為官方語言,用以書寫文牘,橫向溝通。垂直治民則使用地方語言。

拉丁文亦為基督教的神聖語言,聖經(註:民間既不准私藏,亦沒有方言版本。)及儀禮只准以拉丁文出之。俗民既無緣學習拉丁文,聖事及知識遂為教會所壟斷,成為其力量的泉源。 如此俗民只知有(普世)宗教,不知有國族。

十六世紀初宗教改革,馬丁路德譯出德語聖經,配合古騰堡活字印刷,打破了舊教教會千年壟斷的局面。

啓蒙運動掀起,以方言印製的書籍呈指數式增長,知識界人本主義新思潮汹湧澎湃,民族主義乘機擺脫教會的普世主義,破繭而出。

(丙) 「想象型民族」的生成

6工業革命導致中產階級勃興,為從舊貴族勢力手中奪權,要求全國語用一統的壓力大增。各絕對主義王朝為了凝聚國力,於是高標「民族」精神,紛紛敲定「國語」****,並且以全民(小學)教育*****貫徹執行。

全民既已識字,書刊自然大為流行。小說文學可以鼓吹民族情感,宣揚革命和獨立。報刊則使全民視野等同,感受親切。 大學更是民族主義散播的温床。書寫媒介催生共同體想像。**** 愛國其實是透過學校、文學和報刊學習得來的。

7 資本主義當道,大一統宗教及傳统皇朝式微。

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緊接著拿破崙戰爭,規劃出現代歐洲地緣政治相貌,並藉由殖民主義活動延伸全球。 歐洲列強既在歐陸,復在亞非抗衡爭霸。 競爭使參賽團隊產生群體意識,民族主義於是高張泛濫。*****

資本主義藉由印刷刊物市場,推動散布中產階級理念及政治訴求。傳統宗教及王朝勢力冰銷瓦解,自由宗教及議會政治則取而代之。

現代世界是這樣形成的,而「想眾中的」民族國家就是她的顯世法身。

掌門之言

兩次世界大戰作為民族戰爭禍害慘烈,戰後西方智識界深刻反思「民族國家」的起源和稟性,作成了大量專業著作。 據霍布斯邦所言,其中稱得上一流的作品也有十餘種。(霍師也湊合寫了一本) 通行公認就中又有兩本超邁絕倫,力壓群雄。

那雙璧正是本書和 Gellner的《國族與國族主義》。 這兩本書,所有念歷史,政治,社會…學碩士的人不准不讀。

在下有幸(博懵地)拜讀,當真「臨軒一賞後,輕薄萬千花。」

此書才氣縱橫,眼界開闊, 識力透於紙背! 再加原創性,評甲級一等,殆無疑問。

可惜者,此書專業風格,筆法苦澀,不宜業讀閱讀!

都係佢兄弟Perry Anderson既書好睇得多,又一樣係頂級學者,還有佢兩兄弟的童年是在戰前的中國渡過的。

附錄  

杜甫    詠懷古跡

蜀主征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翠華想像空山裡,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武侯祠屋長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