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30209太平洋戰爭

虎擲龍拏不兩全   當年曾此賭乾坤

讀書札記130209

太平洋戰爭  (1968)

家永三郎

歷史學

C

(甲) 事件簿

1正名: 作者認為這場戰爭以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變為開端, 迄1945(昭和20)日本投降作結束,其進程連續而不可分割,應稱之為「十五年戰爭」。

戰時官方把戰爭的目的定調為解放東亞諸民族,稱之為「大東亞戰爭」。

戰後此名稱被禁用,改成美國味道的「太平洋戰爭」。***

2進程

A 1904日俄戰爭, 日本獲得關東州(遼東半島南端)租借權,及南滿鐵路權益。從此在中國境內積極介入地緣性利益,並派駐關東軍。***

B 1928關東軍參謀 河本大作 等人策劃刺殺奉系軍閥首領 張作霖。 這是軍部擴張派違法主導外圍局勢的突破性嘗試。***

C 1931關東軍參謀 石原莞爾 等人策劃於柳條湖爆破鐵路, 藉口侵占中國東北,日本史稱滿洲事變 (ie中國稱九一八事變)。**** 朝鮮軍擅自越境進入滿洲。

D 1932第一次上海事變。(註:一二八淞滬抗戰。)

首相 犬養毅 被刺殺,標幟軍部以暴力手段主宰國內政局。***

E 1933關東軍突入山海關引發 長城戰爭,後來撤軍並簽訂塘沽停戰協定。

日本退出國際聯盟。

F 1934成立滿洲國。

G 1937七七盧溝橋事變*****,中日全面戰爭開始。

第二次上海事變 (註:八一三淞滬戰役), 東京設置大本營,成立戰時體制。佔領南京,松井石根 入城時施行大屠殺。

H 1939諾門坎事件,關東軍進入俄境作戰慘敗。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打。

I 1940日德義訂立軸心三國軍事同盟。

J 1941進駐越南。 美國對日禁運石油,成立ABCD包圍網。***

東條英機 組閣,御前會議決定對美英荷開戰。***** 十二月偷襲珍珠港,佔領英屬馬來半島及香港。

K 1942以破竹之勢佔領美屬菲律賓,英屬新加坡,荷屬印尼,英屬緬甸。

六月中途島海戰日本首次遭遇重挫***,太平洋戰局瞬間攻守逆轉。

L 1943連合艦隊司令官 山本五十六 被狙殺。

M 1944 牟田口廉也 於緬甸英帕爾作戰大敗。

萊特島海戰,日本艦隊全滅。 美國空襲東京。

M 1945波茨坦宣言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

廣島遭受美國原子彈襲擊。*** 蘇聯對日宣戰。長崎與廣島同命。

御前會議決定接受波茨坦宣言,終戰。*****

(乙) 為何戰爭無從阻止?

3 催生戰爭的因素

A明治維新實質上只是一場針對政治上層結構的體制改革, 在固有的封建保守意識形態基礎上推行技術性現代化。***

維新對政治上層的權力運作及基層的組織狀況均改動不多, 並未引進西方民主民權思想以改造社會。

B該時代的遠東國際局勢處於戰國狀態, 從而助長及固定國內軍國主義思想。

在軍部看來,甲午與日俄兩戰代價慘重,滿洲權益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絕無退讓之情理。

更為背境性的是侵佔及長期管治朝鮮與台灣的程度成功,起了範例作用。 誤以為中國亦不過爾爾,蛇大是可以吞象的。

C從經濟面上看,日本工業化正展足健步,對原料及市場需求孔殷。*** 東北富藏原料,中國市場廣大,乃是到口肥肉,生計尤關。

支那事變前夕,日本在滿洲及關東州投資非常鉅大,僑民眾多,欲撤無從。

4社會基層及政治上層均缺乏遏止機制

A明治憲法一方面引進(德國制式的)西方議會及責任內閣制度,但另一方面則維持天皇獨裁權力,內閣只對天皇負責。 天皇為大統帥,軍隊只效忠天皇,不向國會及內閣負責任。

B經過短暫的大正民權思潮,國家為了統一口徑,外向爭霸,不斷立法限制社會力量,言論自由侵蝕殆盡,社會基層欠缺力量制約政治上層的擴張主義傾向。***

政府欽定中小學教科書, 及在學校推行軍國主義教育。*** 愚民政策,為禍至深。

C政制上存有致命漏洞,陸軍大臣由現役軍官擔任,擁有帷幄上奏權***,軍事機宜只與天皇面議,實際上不向內閣負責。 軍部於是逐漸凌駕內閣,甚至天皇亦無可如何。

事例1:天皇(及內閣)對關東軍刺殺張作霖一事初甚震怒,嚴令追究,但在軍部抗爭下,最後不了了之。

事例2:滿洲事變後陸軍大臣 上杉元 在內閣會議上面斥同僚,跋扈之極。

更有甚者,軍部得以指使陸軍大臣辭職為手段逼使內閣垮台, 也可以欠缺適當人選擔任陸軍大臣職位,令到不屬意的政界人士無法組閣。***

戰爭前夕軍部實際上控制了內閣。 最後索性自行組閣,遂有東條內閣之誕生。

(丙) 事件中之轉折處

5甲午戰爭扭轉了日本自古視中國為文化母國的認知,180度轉為強烈賤視的「小中國」心態。

6刺殺張作霖乃關東軍首次挑起爆炸性事端,試探天皇及朝廷的容忍底線。**** 九一八事變朝鮮軍越境進入滿洲支援關東軍,是更為嚴酷的違法事態,按憲法負責人(註:司令官 林銑十郎,後任首相。)應處死刑。

朝廷沒有能力維護法紀,激進派將領遂肆無忌怛,以鐵腕主宰軍部, 進而以軍部主宰政局, 在對華局面上得寸進尺,挑起一波又一波的「邊境衝突」,製造既成事實,逼使朝廷追認責任。*** 軍部對內脅逼政府,對外不宣而戰侵入中國國境, 成功地實施暗黑戰略方針。

7侵華戰爭延至中段,中國抗爭之激烈持久出乎意表,日軍陷入泥沼戰。

軍部本已制訂議和撤退的全盤計劃,適逢歐戰開打,德國旗開得勝,先聲奪人,再次激起軍方萬丈雄心,於是變本加厲,乾坤一擲。

進一步的軍事行動終於引來美國主導的國際石油禁運, 日本為了取得東南亞的戰略物資以支應戰局****,遂鋌而走險,挑起太平洋戰爭。 偷襲珍珠港不啻自掘墳墓,肇因「洗濕了頭」。

8戲劇化終戰

及至敗局己定,軍方仍主張焦土抗戰,完全沒有表示投降的意向及建議。

提出投降建議的是元老重臣 近衛文磨  的奏折,其理據為「國體護持」***,即維護日本上層建築的天皇國家體制, 其中並無一語道及人民及軍人的福祉及苦難。真可謂至死不悔!

9戰爭責任:疑問重重?

A東條內閣全體閣員均被判定為甲級戰犯, 包括直至投票前仍堅持反戰的外相東鄉茂德。(註:東鄉為了顧存大局,最後仍投了贊成票。)

職業軍人有幸成為甲級戰犯者,要去到 板桓征四郎、土肥原賢二和松井石根 那樣的兇狠級數才行。

B開戰經過天皇親自主持的御前會議敲定,天皇更是軍隊的大統帥,何以天皇沒有戰爭責任?

C戰勝國有沒有任何戰爭責任? 施放原子彈點睇?(杜魯門有沒有戰爭責任?)

抑或「戰爭責任就是戰敗國全部的作為」?

D波茨坦宣言提出日本「無條件投降」的要求,然則免除天皇戰爭責任是否枱底的條件?

掌門之言

家永師日本學術界之良心,本書正義之木鐸,意存反戰,當年在日本超級熱賣。 1968年初版,81年竟出到第28版!

本書從日本本位審視戰爭形成的過程,看到軍部擴張派強悍的作業手法; 政界軟弱,逼於淫威,無力制衡; 社會基層千年習於專制,不智不識,任由擺佈。乃至大禍釀成,生靈塗炭,令後世讀史者為之扼腕,痛恨殊深!

費正清認為落後國家引入先進軍事技能多產生軍閥現象。 原因在於軍事技術容易吸收,而控制軍事力量的社會文化難於衍化, 於是現代化裝備的軍隊仍以傳統人身關係組織領導,其本質遂淪為軍閥。

當年日本的軍國主義並非軍閥現象,但其生成坐大的原理則相同。 技術速成而民智未開,乃有種種社會問題錯立叢生,戰爭是其至大至惡之環節耳。

本書已舊,於年青人口味不合,老餅讀之則感傷世亂,別有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