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30214文明之網

算只有殷勤 畫簷蛛網 盡日惹飛絮

讀書札記130214

文明之網 (2003)

The Human Web:A Bird’s – Eye View of World History
W McNeill

歷史學,全球通史。

B

簡介

(甲) 定義

1 網絡就是人與人的結連,有著各種形式:親緣、政治、經濟、生態、甚或偶遇。

在種種關係中,人們都在交換資訊, *** 利用得來的資訊引導未來的行為。

人們還傳播或交換有用的技術、物品、作物,甚或無用的物品和有害的疾病。

例:A 亙古以來基因及配偶的交換使全球人類迄今仍為單一物種。

B 弓箭(30,000-15,000年前)在遠古時期散佈全球(澳洲除外)。

本書以網絡觀點述說整部人類發展史。

(乙)前農耕時期的人類網絡

2 採獵時代(13,000年前)的人類以游團為生活單位,散處四方。網絡關係鬆散,只限於相互周濟(當然掠奪也可以),及交換婦女;組織平面化,缺乏中心點。***

食物一到手就消耗掉,或與他人分享。 認為人是自然界的附屬者而非擁有者,所以沒有私產觀念。***

3 數項劃時代創新大為強化人類網絡:

a 語言(不知始於何時)是建構符號世界的關鍵條件。

b 歌舞促進社區和諧,擴展游團人口基數。

C 獵人於旱季用火焚燒原野,促進獵物的飼草生長,從而深刻地改變了生態。

D 弓箭使人類在物種間軍備競賽上稱霸,得以殖民全球。***

E 宗教是人類首次設計出的偉大心智系統,能夠輕易解釋任何發生的事情。****

F 食物保存方法影響至為深遠,導致人囗成長,社區擴大及緊密,趨向定居。 更重要的是創造了閒暇,而閒暇為文化之母。*****

(丙)轉向農耕(11,000年前)

4 約在13,000年前氣候轉為乾燥,生活艱難,西南亞少數仰賴野生小麥維生的族群學會了人工種植小麥,開展了改天換地的人類事業—–農業。*****

人類社會以農業為主導迄至近代。

農業之初,極為辛苦。人類迫於定居***,人口積聚而生產力不前,營養不良造成體質下降。 由於仍需兼營採獵,四周生態亦不堪負荷。尤其無良的是(男人),婦女作為弱勢社群承擔了農活的主要部份,可由人類學研究和墓穴考古(婦女骨骼病態)提供驗証。

5 畜牧(註:可定義為養飼和馴化動物。)後於農耕 (註:可定義為栽種和馴化植物。)。 最先馴化的是羊(約10,000年前),次為豬牛(7,000-8,000年前),再次為驢馬(6,000年前)。 游牧又更居其後。

6 定居為儲存糧食、積累資本和改良技術提供條件。 人類社會轉變成以村落和家族作為組織單位。**** 剩餘糧食導致社會分工分化,教士和士兵以索取餘糧維生,其職能為提供對超自然和人為災禍的保護。

7 役使負重動物(註:起初是毛驢,後為騾和馬。)加強了遠程運輸能力,促使重心鄉村(體現為擁有神廟者)演化為城市。****

城市富於資本,一般由神廟累積及營運,生產工藝和高級產品,以交換農村的餘糧。 更直接的致富方式是成立專職稅吏和軍人隊伍,向腹地農村收繳貢賦。

(丁)城邦政治之嬗變

8 文化始於農業,農業發展之初需要祭司,其後則需要軍人。

最早,農民需要知道何時播種,以及如何為下季預留種子(注意:預留種子乃違反人性的行為,消費掉才合乎人性。),宗教透過通曉天文的專業管理人員和四時祭禮滿足了此等需要。

糧食剩餘則透過酬神奉獻納入神廟的管制體系,用於繁複的崇拜儀式、城市建設、財富再分配和慈善賑濟。

宗教作為意識形態教育使索貢行為合理化。 神廟—祭司體系領導的農業社群較有演化優勢,所以祭司在早期農業社會享有權力,舉世皆然。*****

9 當祭司統治階級成功地創造出可觀的糧食剩餘,組織化的收繳貢賦便成為一種可行的生活方式。 專職戰士內可綏靖社會叛亂,外可抵禦遊牧民族侵擾,自然應運而生。 基於「槍桿子裡出政權」的客觀真理,祭司逐漸讓位於武士,其權力被架空及壓縮於神聖場合,世俗事務遂專擅於王侯霸者。 如此變化,四海一同。*****

(戊)舊世界網絡與文明 (BC3,500-AD200)

10 人類社會的文明型態傾向從自然環境中擠壓出更多的食物和能源,從而造成更多的財富和權力。*** 城市的興起壯大一方面創造了文明和國家,另一方面加深了社會不平等和人生痛苦。

11 遊牧社會形成於BC3,000之前,其生活環境孕育出軍事習慣,富於機動性。

城市則由於人口、財富、制度及工藝而享有軍事優勢。*** 城市資源可支援專業戰士團體,訓練編隊戰鬥,並服從單一指揮官。不久,該等指揮官便篡奪了城邦政權。

BC3,000之後,西南亞逐漸浮現了遊牧勢力和城市軍力間的不穩定平衡*****,夾在中間的農村首當其衝,慘遭禍害。 兩股力量的抗爭構成人類政治軍事史的主軸,直至滿清入關為止。

12 戰術發展與政治型態的關係

BC3,000兩河出現大型泥磚城牆,有力地保護定居族群,城邦於是日益繁盛。

BC1,700戰車臻於完善,威力足以橫掃平原,催生出跨域大帝國。 (例:赫梯和亞述。) 由於造價昂貴,平民無法負担,富有的軍事貴族***階層地位大幅提升。

BC1,200為數眾多且裝備相對低廉的重裝步兵竟然擊敗戰車菁英,戰爭平民化持續進行,區域性王國暫時取代大帝國。 但不旋踵大帝國(如波斯和後來的秦漢)整合官僚體系,掌控平民軍隊,掃平六合,一統山河。

BC600發展出射手騎兵。 遊牧民族天賦騎射才能,而草原盛產馬匹,軍事上乃後來居上,農耕民族被迫轉入守勢。

(已)舊世界網絡的擴展(AD200-1000)和宗教的新角色

13 舊世界都會網絡持續擴大、強化、混合。 文明社會的新形式傳偏亞非歐。

世界性宗教提供希望,增強人民對不公平的承受力。

(庚) 日趨緻密的舊網絡 (AD1000-1500) (阿蟬供稿)

隨著伊斯蘭教、佛教等普世宗教之崛起與普及,板犁等技術於歐洲的蔓延,舊世界網絡於1,000到1,500年間不斷擴展,當中以中國,伊斯蘭地域(即西亞、印度及北非)及基督教地域(主要為西歐)發展最快。 三者雖然存在著緊密之互動關係,但由於個別地區之地理及文化差異,令其發展結果迥異。

A)中國

北宋發行交子(世界首種紙幣),並以現金收受稅租,令民間熟習商業行為,強化了巿場關係。 真宗年間引入占城米,亦稱早稻尖米。 因其一年兩熟之特性,產量倍增;亦令山坡地變成耕地,大大增加了種植面積。

因為擁有便宜的河道運輸系統,農民可以把農作物剩餘賣掉並於巿場購買其他必需品。 此等巿場條件令社會出現分工,分工所造成的技能提升,產量增加為社會添加創造力,令其時之中國走在世界之前端。***

儒家官員認為資本家可能威脅到社會正義(即中央政權),故徵收高所得稅,或直接沒收財產,以抑制商人之勢力。 此舉令中國商業只能維持以家庭為核心的小規模經營,各種大型商業活動如採礦,海運等變得不可能。

1368年明朝開始,實行排外政策。 疏浚大運河後,南米北調依靠河運,令海運重要性降低。 朝廷決定放棄向南擴張,集中保衛北疆。

明朝刻意禁止商業及帝國擴張,放棄進入印度洋的機會,加上國內缺乏大型企業,令商業活力受到關鍵性的限制,注定其領先之優勢緩慢消退。***

B)伊斯蘭世界

當時伊斯蘭世界包括以巴格達為中心的西南亞地區,圍繞尼羅河的北非,以及印度北部。

尼羅河貨運優勢始終難與長江及黃河相比較。而且埃及只有地主菁英階級受惠於貿易,令社會缺乏努力工作的誘因。

西南亞只以駱駝商隊為主要的運輸手段,令長途貿易局限於貴價商品。 中世紀由游牧民族發起的戰爭頻繁,亦是農村經濟發展受制的原因。

印度雖有牛車提供內陸運輸,但運費高昂,也令一般商品無法流通。

雖然擁有共同宗教語言、神聖律法、宗教儀式等有效聯繫方式,令伊斯蘭的勢力範圍於500年間增加了幾乎一倍,但其宗教及軍事的勝利未能填補因貿易等資訊缺乏互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C)基督教世界

基督教世界的核心西歐於十一世紀初實為當時三大地區網絡最落後之一個。 農業地區以騎士保護犁耕,僧侶負責維繫與上帝的關係,以及農民以農作物剩餘回報兩者的分工方式運作。

由於剩餘足夠交換其他必需品,故工匠的製品能進入農家,加上意大利商人的積極參與,令地中海貿易迅速發展。

與中國的中央集權極為不同,歐洲社會由於以僧侶,騎士及農民三個相對平等的角色組成,巿場化後商人的自由度甚高。

歐洲長期處於勢力極為分散的佈局,出現大量自治城巿。 規模有限的自治城巿中,統治者長期處於與商人互惠平等的關係。*****

歐洲以集體犁耕的農村為生產單位,由於犁耕所需之勞動力高,非家庭式經營所能負荷,誕生非家族式商業機構。 該等機構為令分工完善,需要以誠相待,平等互利。 此種合作形式令歐洲人民習慣與無血緣的人產生互相信賴及合作的習性,令歐洲社會擁有過人之靈活性,對其商業發展有關鍵性的影響。*****

到14世紀末,騎士時代的終結及炮兵的出現令軍事要求頓時提高。歐洲各國為能更容易管理及掌握軍事預算及技術,將業務外包,令軍事發展邁向巿場化。***此等完全巿場化之行為雖令管治者有較多限制,但卻令社會充滿活力和創造力。

(辛) 新世界網絡的興起

資訊、技術、物品、作物、想法、疾病、人員的流通速度在1450至1800的三百多年間起了急遽變化。 世界由數個薄弱連繫的核心區域,漸漸形成單一的共同體(全球化)。

(壬) 強化新網絡(AD1750-1914) Allan

隨著新網絡的形成和擴展,運輸和通訊技術的革新使各地的連繫更為直接和緊密,最終促成政治、經濟、文化與生態翻天覆地的變化。

人類能有效開採和運用石化燃料,工業化時期隨即來臨。

軍火工業大規模生產精密、標準化、可替換的組裝武器,使非洲和東方的巧手鐵匠無法模仿,從而確立歐洲的軍事優勢。

歐洲的工業革命降低生產成本之餘,更大幅提升製成品質量,藉著(以武力為後盾的)自由貿易浪潮輸往世界各地,使亞洲、非洲和南美的工業完全失去競爭力。

伴隨蒸汽機誕生的輪船和火車,不為天氣所左右,使資訊、人類和商品的流動更快捷便宜。

蒸汽軍艦不受風和水流阻礙,可沿河流深入內陸,使歐洲人得以在非洲和亞洲開展實質的殖民統治。

電訊使距離不再成為資訊流動的障礙。電報和電纜使帝國更易於擴張和管理。

金本位貨幣制度在1878年正式成立,減少國際投資的不確定性,金融全球化應運而生。

掌門之言

本書格局極度(甚或過度) 宏大,志大則難免失諸才疏,在專業界惹來不少譏諷。但我不這樣看,全球史講的是識見,細節很易遭到挑剔,此書容或粗疏,然其從「網絡」此一維度切入寫作通史,魄力驚人,值得佩服。

還有一點很重要,本書極之適切業餘閱讀。*** 鋪陳細密而淺近有趣,非常難得,全線向諸位推薦。

附錄 辛棄疾 〈摸魚兒〉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
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准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