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30215我們的內心衝突

心事如波濤 中坐時時驚
讀書札記130215
我們的內心衝突 (1945)
Our Inner Conflicts
Karen Horney

心理學,精神分析學。
B –

沙塵仔簡介
1精神分析學 (或稱心理動力學) 是心理治療的一個學術分支。 始創自二十世紀初奧地利精神病學家 西格蒙德‧佛洛依德。 研究精神疾病的心理構成、發展及治療。
不同於現代的神經生理醫學認為精神疾病是神經系統的化學機制失調所致, 精神分析學則針對心理發展出錯而引起的精神疾病。
佛洛依德認為人在 追求滿足慾望的本能 與 具約束性的社會環境 的衝突中成長,於幼年時期調和衝突,模鑄成為性格。若調和失衡,便形成神經官能症。

2本書作者Karen Horney (1885-1952),美國精神分析研究所創舉人,則認為佛氏版的衝突乃是相對次要的神經症因素, 主要的衝突因素來源於人際關係實踐之中,切換不同行為策略所引致的心理狀況不適應。***

兒童在一個充滿敵意的環境,面對別人對他的支配、漠不關心、乖僻行為,個人需要被忽視,被賦予過多或過少的責任,被其他孩子孤立、受委曲、遭歧視,感受到成人間的虛偽…..等等, 而產生的無助感、敵對感和孤立感, 稱為基本焦慮。***
面對不同的人際關係,兒童為消除基本焦慮負面感覺, 無意識地傾向某種行為策略,順從、進攻、或逃避,形成人格的核心部分,稱為神經質傾向。****

3整個成長過程皆會舒緩或加劇個人的神經質傾向, 當人格被僵化定型成某一主導傾向,任何新的人生經歷都不能將之消除。 視神經質傾向的類型,個人行為策略及所引致的他者反應,反過來建構他的人生價值。 每當遇到有需要切換其行為策略時, 目標策略的形象便與核心價值觀發生衝突, 形成基本衝突。***

例如,順從傾向的人因憤怒而需要對抗他人時, 心中追求的仁慈價值便與對抗所反映的無情取態發生衝突。 負面情緒,如前述的憤怒,於是被壓抑,它會以迂迴的方式發洩出來,做出不合邏輯的反應,*** 或表現疲憊不堪,甚至陷入癱瘓。 輕度者稱為神經質的人,病態程度者則為神經官能症患者。

4神經症患者為求化解基本衝突,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及手段,令自身邏輯一致,以便行動。 K氏按他們的心理需求分成三種類型:順從型、進攻型、及超然型。****

5「順從型」的人特別需要感情和認同,渴望與人親近,渴望歸屬。 他努力做一個平和、有愛心、迴避驕傲、不求榮耀的人,使自己相信愛每一個人,別人都是值得信賴的好人。
他沒有考慮自己的情感和判斷,只是盲目地向別人付出。 如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他會感到困惑,因失望而傷心,並加劇他的不安全感。
與之對應,任何進攻行為,如挑剔、要求、命令、給人留下印象,都被深深地壓制。 為避免與人衝突,他總是責怪自己,受到攻擊時,總是在自己身上找錯處或向人致歉。

他對待自己有三種特別的心理傾向,1) 普遍感覺軟弱和無能,以此來呼喚別人的同情或保護。 2) 輕視自己,認為他人比自己更有能力,避免競爭。 3) 總體上對他人依賴。****
這是一種在無意識中以別人的看法來評價自己的傾向, 其自尊隨著他人的贊同或非難,以及對其有無感情而起落。 別人的拒絕對他都意味著災難。

6「進攻型」的人認為他人都是潛在的敵人, 把這個世界看成是個弱肉強食的競技場, 不擇手段地追求個人利益是最高法則。 最主要的需求匯聚成對他人進行控制。 *** 他不願承認他有一絲一毫的恐懼, 總是採取果斷的措施將事物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
他變得冷酷固執,認為所有的感情都是多愁善感,沒有任何理由去體諒別人。 他不能忍受失敗而且毫不諱言對勝利的渴望。 他總是時刻準備去指責他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有內疚感。 對他來說,在不是絕對必要的情況下承認自己錯誤是不可原諒的軟弱表現。

7「超然型」的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存在無法忍受的壓力****,離群獨處成為迴避此種壓力的主要途徑。 他對自我的情感麻木遲鈍,不與他人有任何形式的感情聯繫。 他追求絕對的獨立,乃至生活上有一種自給自足的傾向, 最明顯的是不求助他人,令自己富於才幹,並且縮減生活的需要。

另一表現形式為隱居***,不願與別人打交道,任何有關與他人共同生活的問題都會讓他不快。 這裡的謬誤在於他的自立是其目的,忽視了自立的價值在於運用自立的結果。 他的自立是一個消極的定位,其目的是不受別人和外界影響,不受強迫、約束,不承擔義務和責任。***

8神經症患者的推理不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本身都是邏輯完備的,只不過建立在錯誤的前提之上。**** 他誤解了自己對感情的需求,忽略了處理衝突的能力,只是希望在不改變任何情況下,消除這些沒得到解決的衝突所產生的有害結果。

9化解上述基本衝突的手法可分為兩類,一是以絕對順從或絕對進攻壓制其對立面向,二是與他人保持距離,使衝突無法產生。 *****
前兩者不是互相排斥的,可同時存在,並有主次之分。
第三種手法是創造一個理想化形象***,將產生基本衝突的因子,即各行為策略的形象隔離開。

「理想化形象」是指自己沒有的,或潛在的而非已經實際表現出來的優點,當成是已經擁有的事物。**** 因相信自己已擁有此種優點,患者不會以此為改進目標。 他不是否認缺點的存在,就是譴責缺點。
例如一個有進攻及超然傾向的患者, 會想像自己是一個戰無不勝的,永不停息地追求正義的騎士, 亦是一個公正嚴明的領袖,不與任何人確立過分密切的私人關係。

10基本衝突在理想化形象下不會消失,它只是被患者以正面角度所解釋。 當心中的負面情緒過於明顯,其對應的目標策略形象不能被理想化形象包容時,(例如上述的騎士形象患者,因貪婪而想向他人順從。),他將完全放棄自我,包括自身的感受,把責任推卸給別人。 並投射自身形象在別人身上,因而發怒譴責之,稱為外表化。***

11「外表化」引致的空虛感,或會與胃部的感覺發生錯位,通過強迫性的飲食消除它。
以外表化來舒緩真實自我與理想化形象之間的緊張關係有以下三種方式:
A自我輕蔑:或則鄙視他人;或則自覺被他人鄙視。 兩者通常是並存的。
B自我惱怒:通常表現為對擁有共同缺點的人憤怒;害怕自身缺點會激怒他人;身體失調,如腸疾、頭痛。
C壓制感:強加自身的標準於他人,只為分享苦惱,不以他人服從為目的。***

沙塵仔之言
此書關於順從型及超然型的章節寫得十分細膩,及後的施虐傾向部分充分展現都市病的百態。

掌門之言
精神分析學派在上世紀前半葉也曾風靡一時,時至今日,在專業心理學界已是信者寥寥。 據說美國心理學協會只有低於10%會員自認曾經修習此派武功。

當年 弗洛伊德 領盡風騷,門下弟子眾多。他們一概斷然信服師尊的「潛意識」學說,但對老師以泛性論***解讀潛意識的核心驅力則莫衷一是。異見者紛紛自立門户,卓然成大家者有:
A容格Jung,主張人格類型學說;
B阿德勒Adler,主張攻擊本能學說,即自卑感與優越感說法;
C弗洛姆Fromm,主張集體潛意識學說;和
D漢娜Horney,主張人際關係失調學說。
凡此種種,今日看來俱成過眼雲煙,學術陳跡。

本書是漢娜一家之言,仍可從中看到當年一流學者的敏銳觸覺。
我輩細心讀之,話唔定「對號入座」,咁就可以了解自已多D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