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30302華夏歷史的重構(下)

人事有代榭 往來成古今
讀書札記130302
華夏歷史的重構(下)
鍾倫納

(丙)傳統中國的成立
12「漢仍秦制」, 秦是實驗場,漢是大規模廠商。 秦漢帝國的成立是中國社會第三大轉折處。***
秦漢行郡縣制以治天下,中央行政權力大成。 朝廷 a將地方劃分行政區; b中央建官僚系統,垂直權力達於郡縣; c設常備軍以懲犯紀; d有效的稅收和度支制度以穩定財源。
中國繼古波斯之後成為傳統意義上的大帝國。

傳統中華帝國由三根支柱構築: a小農經濟; b專制王權; c儒式行政運作。 這三根支柱支撐著中國社會直至清朝覆亡。
13中國「以農立國」, 農民依地生存,不能流徙,田賦較確定而易徵收。 地方行政支出由田賦點對點抵銷,餘額解送中央。 這種財政格局簡單易行,在古代資訊和運輸條件下進行大範圍統治,效益極高。 官員編制也可以減縮至最低限度,刑清政簡,垂拱可治。

小農經濟是社會的根基。*** 農民緊緊地繫縛在耕地之上,世代辛勞,不知不識。 社會保守而靜態,流動性低,難以積累資本。 地方基層自給自足,甚至不必發展商品和貨幣經濟。
這種社會的優點是結構極為穩定, 缺點則是欠缺變化彈性。 當人口膨脹,可耕地拓盡,反而最為脆弱。 載舟者覆舟,其崩壞形式必然是農民叛亂。***

14舉凡農業社會必由神權統治過渡為王權統治。 王者,軍事貴族也,起於戰亂之世執掌權柄,再經世代經營而建立王朝國家。
王權是社會的綱紀。*** 社會依靠王權護鎮而運轉; 王權則依賴社會供養而存續。 專制王權與小農經濟是雙生子,兩者相互加強, 愈後世而王權愈尊,民眾愈卑。

15儒生本是封建制度下的沒落貴族,以教導禮儀維生。 始皇一天下當然無所用儒生,漢祖用叔孫通制訂的亦僅是朝儀而不是政策。 至武帝獨具隻眼,瞭解到意識形態的統治作用,才「罷黜百家,獨崇儒術」, 在官僚機器中把儒士放置在法吏之上。 漢儒則將古代封建道德現代化,以順應帝制政治。

儒式運作是社會的規範。*** 將王權與士大夫階層牢牢捆綁,而與庶民對立,以施行統治。 其道德主義優點使得王權的苛酷程度降低;士大夫氣節高尚和犧牲精神濃厚;庶民安於卑賤,社會衝突力度較弱。 其缺點是縱容王權專制;士大夫務虛不務實,經世致用薄弱,黨爭嚴重; 另一方面,庶民愚昧,社會基層軟弱無力。****

(丁) 專制王朝的形成
16宋朝社會經濟規模實質擴大,中央財政力量充盈,拓寬科舉使士大夫人員增加, 於是有條件推行由上而下的政治變革, 開創成熟形態的專制政治格局。
這番政治變革提高至哲學層次,產生了宋明理學;落實到社會生活,使到基層人民深受儒家思想浸染,形成後世熟知的民俗風尚。 中國社會於是發生第四次重大轉折。****

17宋朝在經濟、商業、 工藝、民生各方面均取得劃時代成就。 江南開發,後來居上,成為中國重心,發生於宋。*** 南宋更是中國史上少見的並不抑制商業的政權。***
然而宋朝變政的出發點只在於在於強化王權,防範內亂。*** 她的成功使到宋明清三朝杜絕了文武重臣簒政現象,代價則為嚴重犧牲了對外軍事能力,中國從此注定要亡於外族之手。

18宋初置樞密院,以文官掌控全國軍務。首創 「練兵」、「帶兵」和「將兵」三權分割,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 這項軍政革新在建制層面根除了武將作亂的條件。***
宋朝行募兵,實力最強的「禁軍」居中,乃是北魏府兵制,軍鎮居邊的反向變革。*** 其訂制針對晚唐藩鎮作亂,然而矯枉過正。
中央緊抓精銳禁軍,以臨地方羸弱廂軍,則地方無力作亂。 這種做法代價是軍員冗濫,機動作戰能力喪失殆盡,動員開赴前綫成本極高。其流弊上顯於軍隊素質的敗壞,下行至全民尚武精神之淪喪。***

19宋朝尊崇文治,厚待文臣,大幅拓寬科舉取士,提拔寒門,以抑阻望族,伸張王權。 文官位高、權重、薪優。 社會從此重文輕武,文質彬彬,而氣虛血弱。

取士衆多造成士大夫階層厚度大增,*** 官職不足則優遊閒散,在野者多,這種形勢出乎意料地影響深遠。 首先,得閒冇野做是文化生活之母 , 宋代文藝大盛,超越前朝。 後世士人文采斐然而體質荏弱,宋始作俑者。

其次,士大夫層次宏厚,積有力量,得以向普羅大眾進行文化滲透。***** 宋代人民在廣度和深度上均被蒙儒學教化,崇義尊禮,擺脫野蠻,蛻變成我們認識的「中國人」。

再者,宋儒(天真地) 以為與王權共治天下,遂有范仲俺「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偉大抱負,菁英階層素質高尚,此為中國存亡斷續之要害。***

(戊) 專制王朝衰敗的原因
20漢唐號稱盛世,然而千年之間,人口高峯恆限於六千萬。*** 這個人口上限值受農業生產力與中原耕地面積雙重制約。
漢唐之後,中國人口出現過三次大突破,在宋為開發江南;在明為引進新世界作物;在清為開闢關外與邊彊地區。

三者之中,以明朝中葉引進馬鈴薯、山芋和玉蜀黍,滋生人口與破壞生態最具力量。**** 該等作物可栽植於貧瘠坡地,促使人類砍伐林木,以開闢農場。坡地傾斜,作物抓握泥土的力度當然無法與林木相比,是以土壤流失,生態毁壞。
清朝康乾盛世,人口逾三億! 無可避免地與河湖爭地,造成黃河改道,水災頻仍。

農民既無量眾多,則民變自易生出雪球效應。*** 中央力量有限,每臨變局,人力財力消耗迅速,易於衰竭。 清朝雖強大,到後來竟要靠地方團練才能平定太平天國之亂。 亂後地方坐大,終於覆滅王朝。

明清之衰敗吊詭地起因於傳統體制運作之成功,導致人口空前膨脹,到達甚至超出了小農經濟的極限。
「天災」這個看似隨機的干擾因素,考其實質,正是人口過繁,生態破壞,內發的結構因素。****

掌門之言
本書真稱得上格局宏大,上下五千年。
因其取徑社會史,不以政治嬗遞作為述事軸線,故而於許多朝代事故略而不提。
它著重的是中國社會幾個重大轉折處,究其因由,述其事變,觀其影響。

第一個重大轉折處是龍山早期,社會由母系轉入父權。
第二次是周公封國,行封建制度,中國始建獨特的文化風格。
第三次是塑造秦漢帝國,小農經濟,專制王權 與 儒式運作 「三足鼎」穩固結構,成為千年不拔之社會基石。
第四次是宋朝文化革命,*** 儒家文化向基層滲透,民間飽受浸染薰陶,積變為後世熟知的「中國人」面貌。
最後是清未之際,病入膏肓,西風東漸,傳統社會文化逐步消融。

全書於五者之中以宋代社會革命著墨最深。 宋這個積弱的朝代,向為史家所輕忽。 自從上世紀初葉日本漢學界提出成熟的中國社會形成於宋朝,現今己成為學界主流共識。*** 讀此書的最大收穫,正是加深學習這項現代的卓越史識。

社會史欠缺帝王將相,風雲際會,一般自然較為沉悶。 加上本書都似似地「枕頭包」,自已執生可也。
又,此書志氣極大,「志大」則有時難免稍感「才疏」,對在下而言,正好倍感親切…..
廣告:各位請多多支持在下於讀書會上演的「志大才疏」演說作戰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