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30304失控的進步

經天緯地曰文 照臨四方曰明
讀書札記130304
失控的進步 (2005)
A Short History of Progress
Ronald Wright

考古人類學
B

簡介
(甲) 進步的定義
1歷史學家S Pollard曰:人類史上若存有某種變化模式,而這變化只朝單一方向推進,並且無法逆行,那麽這個方向就是進步。***

人類史上物質(ie器用上的)進步顯而易見,然而「物質進步」這概念卻是相當近代的產品,約略在三百年前才開始變得重要。 該時段正值科學與工業興起,社會動盪,傳統信仰衰退,人心惶惶,無所憑藉。 於是對「進步」的信仰生並強化成一種意識型態,一種世俗宗教。 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進步」變成了一種神話。****

至於精神進步,反倒是人類的不懈追求,可惜的是—–人類精神有進步過嗎?
如今,人們認定精神與物質會同時進步,此外無他。

(乙) 新版前文明史
2人類演化生成於500萬年前,開智慧作石器於300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持續到12,000年前玉木冰期結束為止。 石器製作實為生產技術的開端,物質進步的起始。

人類至遲於180萬年前出非洲,100萬年前巳遍佈舊世界。 50-100萬年前開始用火,此為直立人 Homo erectus的年代。
火能保持洞穴温暖,驅逐猛獸,烹煮煙燻穩定了食物源。 至關緊要的是,焚燒林下植物改變了植被,有利牧草生長,擴張了獵物的食草範圍。
用火乃是人類第一次重大的技術革命,既改變了自然生態,又改變了社會生活。**** 火的馴化使人類成為大地的主人。

3.演化方向在直立人之後混亂清。
「多重區域」假設認為直立人隨機地擴散基因(ie雜交),偶發地演化成現代人(ie智人)。 此觀點與化石証據相符但與DNA解讀相違。

「出非洲」派認為絕大部分演化都發生在非洲大陸,然後才散佈到世界各地。 此理論暗示每波武功更進步的新人種都來自非洲少林寺, 下山後擊敗滅絕其前輩,稱霸江湖。 此派得到DNA研究支持成為主流學說。***

4.最後的前輩(直立人) 尼安德塔人出現於13萬年前,消亡於3萬年前。 尼人照顧老病,葬殮死者,置陪葬品,都幾有文化下。 尼人不單體格粗壯,且腦容量較智人更大。
最早的晚輩(智人Homo Sapian) 克羅馬儂人於10萬年前出非洲,與尼人鄰居數萬年,並擁有同樣的物質文化。 然後尼人滅絕,原因未明。
舊說認為克人擊滅尼人。 新說認為尼人為力量型,克人為速度型。*** 當氣候環境猛烈改變,摧殘了居域的動植物群,尼人因慣以埋伏方式近距離獵殺大型野獸,移動能力薄弱,因而覆滅。

5.智人獨到之處是大腦的柔軟性,透過文化與自然互動而獲致適應性。 文化對自然變動的調適能力遠比DNA快速***,此為優勢所在。
但隨着文化愈演進愈精緻,愈龐大複雜,它的某些面向環節便顯得格外脆弱,受了外部打擊或內部壓力,因而崩潰衰滅。 吉朋曰:羅馬是被自身體重壓垮的。

(丙)前農耕文明的興衰
6. def文化指的是任何社會的整體知識、信仰與常規。*** 可視為一切生存手段之總和。
文明則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的建構體,體現為馴化植物和動物維生的大型複雜社會。*** 典型的文明大都具有鄉鎮、城市、政府、階級、宗教和職業分工等等建構。

文明人相信自己本身及表現行為均優於野蠻人,因而是進步的。 但証諸歷史,文明常伴隨著物質進步,但未見得必然伴隨著道德進步。 或者換個角度來看,物質有共同標準,而道德相當區域化,因而是相對的。***

7.早期智人發明射程武器***(擲矛器及弓箭),捕獵生產力大幅躍進。 閒暇源於食物過剩,文化源於閒暇。***** 洞穴壁畫、宗教儀式、珠子飾物、複雜墓葬、樂器、骨雕成為普遍景象。 是為石器時代經濟繁榮***與文明爆發。

8舊石器時代最後千年, (12,000年前)冰河時期突然結束,氣候劇變,加上人類濫殺, 導致大型野獸滅絕。
克人生計艱難, 文明衰敗,洞穴藝術絕響, 雕塑工藝凋零, 燧石刀愈變愈小, 人類由殺戮長毛象轉為獵打野兔。(註:此之謂「折墮」。) 是為第一次文明衰退。***

(丁)農耕文明的興
9際此黑暗時代,人類社群倒退回原始的採獵生活方式,小部分幸運(或不幸)地得蒙地賜,以收集野草上細小種子維生。 人類與穀物展開了漫長的共生演化過程,按人類中心觀點來說,是為「馴化植物」。***

反過來看,則是人類社會最終走向農耕型態,對少數(十餘種)作物產生近乎全面性依賴。**** 作者曰:人類在馴化植物的同時,植物也馴化了人類。

10畜牧後於農耕,游牧(先決條件為用馬)又後於畜牧。
食物源愈穩定,人口數愈繁多。 女性體脂肪增加,牲畜乳汁和穀物粥水提早了嬰兒斷奶,使得生育率上升。 農業社會人口大幅超越採臘社會(甚或後來的游牧社會),將他們驅於by definition「荒野」而邊緣化之。

到了5,000年前,絕大多數人類已從以野生食物維生,移轉到以馴化食物維生。
大型社會出現,文明史就此展開。
「農業革命」形塑出全新的社會型態***,持續至今時今日。

11農業以犧牲品質來換取數量:更多食物,更多人口,更長壽命;然而營養不良,生活艱難,貧富懸殊。****
人類依賴作物愈深厚,農人鎖於耕地之上愈緊牢, 導至社會內部嚴酷地階級分化,與及女性地位大幅下降。*****
最早期的農耕社會墓地研究顯示人類體型變小,平均壽命男人34,女人竟然只得29!?

(戊)衰亡之道
文明衰亡於進步的失控。***** 人類對自然環境需索無度,甚至到達預先透支的信用卡境界!
12兩河案例
兩河南部蘇美爾文明興於治水,渠道將河水引進平原,灌溉農地,然後就地蒸發。河川流經大地,水中帶含微量鹽份,緩慢積累地表。 另外灌溉使帶鹽份的地下水向上滲透,亦助長了土地鹽化。 元前2,000年土地轉為白色,生產力下降2/3,蘇美爾文明劃上句號,政治中心北移。

掌門之言
著實是一本精彩紛呈的史前史普及作品。
因於學門步幅,考古學「進步」相對地快速,學術成果和書籍淘汰速度也較高。這本05年版的「新書」對於當時的讀者掌門自然十分新穎和滿足好奇。
作者的幽默感特強,其中一章專述復活節島文明敗亡,劇力迫人,將以隨筆另文介紹。

這本書的聚焦和取徑與「漫長的夏天」(04年書)相近似,吸引力則稍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