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30309瑪倫人Maroons

說史130309

瑪倫人Maroons

掌門供稿

 

西班牙文 cimarro’n 一字,原指野生的或未馴服的。 其後用來描述由歐洲進口到新大陸的家畜牲口,逃脫了人類控制,重返自然的自由狀態。

Maroons 從前字出,字義相同。

 

十七八世紀之際,白人殖民南美洲巴西,開闢種植莊園,進口黑奴,主要為布希黑人 bush Negroes 。 (註:布希人現時尚存非洲,為碩果僅餘的 打獵-蒐集生產形式的人類社會。)  該等黑奴中有野性難馴者,逃離白人奴隸主的控制,跑到邊緣地域中的熱帶雨林裡,掙扎求存,建立社區,也就稱為瑪倫人Maroons。

這些來源不同,背境各異的黑人,共有的只是運奴船中種植園內有限的生活經驗,卻可以組成社區,從事耕作,存續二百年,最後才毀於戰禍。

當年與他們邊境相接的,正是昔日的白人主子,卻透過貿易之類接觸, 種種互動,形成微妙的共生關係。

1979年,人類學家 Richard Price 出版了「瑪倫社會」Maroon Societies 一書,描寫了他們的社會結構和抗爭精神。

 

史學家霍宗師曰: “自由並不代表舒適快樂。” 生活艱難,內患外憂,朝不保夕,可想而知。 然而令我感觸至深的乃是以下一段歷史:

瑪倫人武裝力量極其薄弱,時刻懼怕白人當局的征討懲罰; 而當局要阻止黑奴逃往雨林,技術上也無法做到。 如此這般,雙方合理的 Game theory 式外交政策,竟然是簽訂條約, 當局承認瑪倫社區的獨立政治地位,而瑪倫社區則同意遣返難民,以換取獎金及商品交易權!***

史家假定瑪倫人也許同意白人所擁有的黑奴,本質上是一種動產,可以任意處置。即是說,在他們的觀念中,新逃來的黑奴不是完整的人類,而自己則是,****理由是先祖已於舊日逃走成功。

 

現實政治,固然無話可說;惟是瑪倫人有悖初衷,二百年後,讀史者不禁為之掩卷歎息!

以上學識出自「論歷史」 On History   作者 Eric Hobsba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