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30314東周戰爭與儒法國家的誕生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

讀書札記130314

東周戰爭與儒法國家的誕生

趙鼎新 著

 

歷史學,中國政治史。

B+

 

簡介

(甲)架構

1中國政治史的七項特徵:

a帝制政體延續力之強,非其他帝國所能及。(BC 221秦滅六國 至 AD 1911辛亥革命共 2,132年。)

b較早形成科層制政府及完善的選拔官員體制。

c有着最為顯著的強國傳統,這個國家的名字是 — “中國”。

d以文馭武*****,除非亂世,軍人對國策一般不具直接影響力。

e帝國領土的擴張除了主動軍事征服之外,還會在入侵異族(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同化過程中達成。

f超驗宗教未曾對政治產生重大影響****,政府則對宗教有很強的包容性。

g商人階級在政治舞台上一直沒有影響力。***

(註:即便商業化及城市化水平極高的北宋時期亦然 960 – 1127。)

 

2 def 儒法(儒士法吏)國家

意指在西漢時期逐漸形成的一種以帝國儒學思想作為官方統治意識形態和合法性基礎,同時運用法家手段對國家進行實質性行政管理的國家模式。*****

此即 “外儒內法”,乃極具中國特色的 “講一套做一套” 操作模式。

邁克爾·曼(Mann)提出社會權力的四大來源—意識形態、軍事、政治和經濟。他認為帝國施行統治,必須從臣民取得強制性合作。*** 同質性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在精英層面上普及,萬民同俗,是最佳和最穩定的統治形態。

 

3帝國儒學作為意識形態,本質上是一套現世性的道德規範,而不是一種超驗性的宗教。 儒學不僅為國家提供合法性的管治基礎,同時調節國人的日常生活和為社會關係提供一套倫理規則 (ie五倫)。

儒學中許多禮儀性行為(如祭祀—祖先崇拜)滿足了中國人的宗教需要,使超驗宗教在政治及民俗層面上影響力相對薄弱,這在世界史上相當罕見。***

由於不以神道立國,儒士政府面對宗教挑戰較有自信,因而具有強大的包容性。 相應地,中國宗教亦從未敢凌駕於朝廷及儒學之上,一直避居山家,不似中古教宗以天下共主自居。

 

4政府與儒士群體緊密地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共治天下。 這種深厚關係使得菁英階層達致高度共識,其力量泉源是文化認同,而非種族特徵。***

儒士官員緊緊掌握意識形態與行政權力,導致軍事及經濟部門在國策制訂層面上邊沿化。***** 重文輕武及重農輕商均為社會基本信念。

此種習性使得軍事部門易趨無效率及喪失人材***,所以屢亡於外族;

例子:經濟極為富裕的北宋竟然連弱國西夏都搞唔掂。

也削弱了市埸經濟及金融制度的法理基礎***,導致工業革新與資本主義窒礙難行。

 

(乙)中心論點

5春秋戰國 BC770 – BC221史的解釋包括兩個總體性機制:

A封建制度導致諸侯國間頻密的局部性戰爭,引導軍事組織趨向高效率的行為模式,且令社會具有累積性發展方向。***

突出事例:商鞅變法獎勵首級軍功,使秦國軍事體質大為強化,也改變了秦國的政治生態。

B社會結構由貴族封建邦國轉型為官僚政治國家。**** 與之相應,道德及習俗亦同步變易。

 

6局部戰爭推動着中國社會關係的轉變,而社會轉變同時影響戰爭形態的轉變。漸漸地戰爭變得愈來愈具有摧毀性***,攻城掠地,殺傷人丁成為戰略目標。

摧毀性戰爭的出現迫使各國進行內部體制改革*****,此即「變法」。

而國際平衡亦以 “合縱連橫” 形態的外交及軍事盟約為其精神面貌。***

 

(丙)發展過程

7西周的封建制度及其衰落

周之封建制度,實質是武裝殖民。 在戰畧要地上營建軍事性和政治性城堡,在城堡周圍設定封疆,控制農莊,以農作生產支持城堡生活。

周室封建之後,自身實力必然被削弱。各軍事領導人 ( 原先有血緣關係的氏族群體 ) 被分封同地點,其後裔各自發展。 隨着不斷淡化的血緣關係,和日益嚴重的利益衝突,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必然加深,終於演變成決裂亂戰的局勢。 再加上周邊文明興起,蠶食分化,封建秩序瓦解,禮崩樂壞,周室衰亡。

 

8東周歷史的分期

第一階段「霸主期 」 BC770至BC546

實力強大的諸侯意圖操縱中央周室,取得話事權,以謀取利益。 諸侯對擴充領地的慾望並不強烈。 這時期的戰爭高度儀式化,以戰車為主兵種。

第二階段「轉型期」  BC546至BC419

漸漸形成效率導向型社會,戰爭的形態也隨之改變***,步兵和騎兵漸漸取代戰車,以增加效率和靈活性。

累積性發展使法家的治國方針和科層選拔精英制度漸成主流,各國競相「變法」,藉此提高軍事組織力和戰鬥力。強大的政治組織力同時提高了產能,增強國力。

謀士與武士冒起,並游走各地,找尋機會,一展所長 ,增加了社會階級的流動。 各諸侯國的文化漸趨同質,為大統一提供基礎。

重大事例:(一)BC541晉軍在山地對抗狄人,統帥當機立斷,棄戰車而將甲兵改編步兵,取得勝利。 (二)BC514 魏獻子執政,首行變法,廢封地以置縣,縣設大夫。 (三)BC536 鄭子產鑄刑書。

 

第三階段「全民戰爭」BC419至BC221

改革後的諸侯國對土地和人民的渴求大增。*** 強大的組織能力,令戰爭的規模日趨擴大,成為參與人數眾多,歷時漫長,而且極具毀滅性的全民戰爭。

例子:BC342馬陵之戰,十萬魏軍大部份被齊師殺死或俘虜。  BC260長平之戰,秦坑殺四十萬趙卒。

 

9儒法國家的形成

秦純任法家的治國體制無法協調社會矛盾。 高壓且缺乏彈性的制度催生民變,導致覆亡。

西漢汲取了秦治國體制的失敗經驗。 先行封建,以防衛安定初建的政權;同時推行道家治國之術,休養生息。 武帝之後,獨尊儒學,以儒學為科層制度官員選拔的基礎,統一意識形態。 並在行政上採納法家的制度,形成儒法國家。***

 

10儒學在社會上的作用

儒學結合科層選拔制度,為社會階層提供流動性;同時抽取精英,集中在中央集權官僚架構之下,減低社會的不安。

儒學同時成為全民的意識形態,上至精英階層,下至鄉間野地,在同一法則下生活,統治變得容易。

儒法國家的行政權集中在文官的儒學者身上,軍權被邊緣化,對穩定政局,起了重要的用。

這個札根在民的儒法體制,表現出超乎想象的彈性和活力,駕馭了中國二千年!

 

掌門之言

這是一本史識緊密卓越的中國古代史。 它先從中國政治史的脈絡出發,明確地描述和定義出「儒法國家」,再詳細檢示其形成的時代背境和動力因素。 論証堅實有力,對古文獻運用了出色的計量研究方法。

本書有相當原創性,推理力強,值得向具素養的讀者大力推薦。 弱點是欠文采,讀來費神。

還有,作者功夫相當厲害,有幾厲害?且看學歷,雙PHD,第一個竟然是昆蟲學,第二個才是社會學,學成後任教於歐陸某大學政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