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說1304國家為甚麽會失敗

一顧傾人城  再顧傾人國

演說1304國家為甚麽會失敗

Why Nations Fail: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   (2012)

Daron Acemoglu  &  James Robinson

(甲)   背境學理

為何一些國家會興盛富裕?另一些則會衰敗貧窮?就是本書的探討課題。

最原始而又直觀的解釋,當然是「種族決定論」….. 無謂多講。值得講的有三大派別:

 

1地理決定論

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用來解釋熱帶地區的貧窮現象。 孟德斯鳩 認為熱帶氣侯令人民懶惰,所以社會貧窮,並且容易入專制統治。

此乃因果倒逆,真相是專制統治令人民懶惰,所以社會貧窮,而與氣候無關。

後來經濟學家Sachs拋出a虐疾等熱帶疾病猖獗,和b熱帶土壤不適合高生產力農耕,重新解釋上述現象。

此亦因果倒逆,疾病猖獗是貧窮的結果;貧窮則是土地所有權結構失衡的結果,而與土壤品質無關。

近年生態學家Jared Diamond《槍炮病菌與鋼鐵》以可供馴化的動植物種分佈狀況,解釋農業文明的起源,理論甚為有力。***

但他無法解釋農業起始之後,各地各國的盛衰變遷。 甚至也未能完滿解釋歐亞大陸內部,物種分佈類近的不同區域,何以農業文明興於此而不興於彼。

 

2文化決定論

十九世紀甚囂塵上,由大社會學家 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總其大成。 他認為西方文化獨具一種「理性」,只要時機吻合,發揚光大,當即沛然莫之能禦…..  這是一種經過學術包裝的種族決定論。

工業革命之前,西方長期居於經濟劣勢,然則是否由於文化低劣有以致之? 工業革命的成功,是複雜的全球性政治經濟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單以「西方文化特性」是無法作出合理解釋的。

進一步比較西歐諸文化基調雷同的國家,在同屬現代的時間框架內,其經濟走向竟有背道而馳者,足以証立文化決定之為謬論。***

極有說服力的比較例子:地理大發現之後的西班牙和英國。***

西班牙王室壟斷大部分美洲殖民地利益,富甲天下,王權更趨專制,國外窮兵黷武,國內經濟凋敝。無敵艦隊覆滅之後,國勢日趨崩壞,破落迄今。

相對西班牙來說,英國王室既貧復弱,在遠洋冒險中不得不倚靠貴族資金和平民海盜世家的力量。 在長遠的發展過程中,王權愈來愈萎縮,商業階層愈來愈強盛,政制愈來愈「民主」,最終催生了政黨政治和工業革命。

 

3「無知假說」—–經濟決定論

此說甚為經濟學家所喜好。 國家貧窮是因為治國者欠缺智識(ie不懂經濟學),因而治國無方。窮國之所以貧窮,是因為存在著許多「市場失靈」。****

作者舉出一個妙例: 非洲某國家向國際組織貸進鉅款,發展現代化工業。 結果開設出一家產能超出世界總需求的工廠,而其廠房則與原料產地天各一方。 表面看來這是治國者極為失策,實情當然是營私者上上之策。

所以國家貧窮並非由於掌權者不夠理性,而是由於他們「理性地」施行壓榨。 他們搜刮有方而無意治國。

 

(乙) 作者的學理:政治制度決定論

4首個論點: 社會必先能夠在政治上集中權力,然後有初步的經濟繁榮。***

那怕是專制式的集權,也勝於沒有集權! 理由很簡單,原始社會是「霍布斯式」的,人身和財產缺乏安全,生產力必然低落。 專制政權成立必會強化生產,因為那樣做符合剝削階層的利益。 歷史上很多專制政權興起之初,都伴隨著一段經濟繁榮期。

 

5接着定義:

一種政治制度,權力的分配很狹窄和局限,就屬於「專制政治制度」。

在專制政制中,掌控權力的人(或階層)就能設立經濟制度來為自已圖利,並且藉此擴大勢力,而由社會付出代價,於是形成「榨取性經濟制度」。****

反之,權力分配很廣泛並且受到節制,就屬於「多元政制」。 在這種政制下,政治權力並非只授與單一個人或狹窄的團體,而是取決於一個廣泛的聯盟。***

由於沒有任何單一團體的力量足以凌駕全局,經濟層面的運作便較具競爭性,較為接近自由市場型態。 於是形成「廣納性經濟制度」,那是一種以多邊利益基礎作主導的經濟制度。****

 

6四項生產要素之中,土地為有限之物,人力易被供養成本所抵消,資本累積進程較慢,只有技術創新是無止境的。 社會繁榮必定要靠不斷地提高生產力,抵消人口增長,才能維持下去。***

在榨取性制度之下,技術創新未必符合菁英階層的利益,因而易遭封殺。 就算創新被採納,利益亦必為他們所掠奪。 創新的「誘因」消失,這就是生產力無法提高的原因。*****

人口滋長,生產力不前,只要土地力盡,則貧窮繼之。 貧窮與壓榨成正反饋,國家衰敗乃是理所當然。古來盛世,莫不如此!

廣納性制度的利益基礎較為多元化, 財產權和知識產權受保障的涵蓋面較寬闊。 技術創新不易因為抵觸掌權階層利益而遭到封殺。 更重要的是,發明人的利益受到保障,創新才有「誘因」,生產力才能提高。

結論:廣納性政經制度導致繁榮;榨取性政經制度就算最初帶來高增長,不久即會入貧困。***

 

人類史上最重要的兩次經濟大躍進:  一次是元前一萬年發生於巴勒斯坦的農業革命,另一次是十六世紀發生於英國的工業革命。 作者以政制變異解釋這兩次革命為何發生於該時該地。

(丙) 納圖夫文明 Natufian Culture

7農業起源與漫長的夏天

請先讀《SENSE隨筆130405納圖夫文明》。

8定居與農業孰先孰後

約在元前9,500年,第一批馴化植物—二粒小麥、二稜大麥、碗豆和扁豆被發現於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 納圖夫文明 諸遺址之中。 早前學界的見解,這是農業導致定居的証據。

晚近根據遺址的原羚牙齒遺存分析, 証明定居生活比農業發明早五百年。****               一般認為人口密度升高和健康惡化是人類社群進入農耕的証據。 但據墓地和骨骼牙齒分析,該時段並未出現人口密度升高和健康惡化的跡象。

再根據墓葬分析,証明已出現階級分化。 由中央儲藏坑洞和大型豪宅,祭祀祖先的頭顱骨崇拜,推論該時段已出現某種型態的政治組織。

 

作者的解釋是:「漫長夏天」令致生計容易,人們厭於遷徙之苦。又或貴族階級已然形成,強迫人們定居以利壓榨。 無論如何,定居生活需要解決許多社會衝突,形成習俗、管治仲裁機構和財產權等等生活方式。 最終蘊釀了政治制度。

由此推導出顛覆性見解:定居是農耕的成因,而不是其結果。*****

歐亞大陸之上,擁有相同可供馴化物種的區域相當廣闊,文明首先出現於納圖夫,不是因為他們首先發明農業,而是因為他們首先發明定居和政制。

是政治制度創建帶來了農業經濟繁榮。

 

(丁)英國工業革命

9科技創新的制度阻力

故事: 1589年英國人William Lee發明編織機, 這是紡織生產機械化的肇始.

他架設好機器, 邀請賢君  伊利莎伯一世  前來參觀, 請求授予專利權.***

女王對他的巧思和抱負大加讚賞, 但拒絕授予專利. 理由是編織機將會令人民大量失業, 淪為乞丐.

這就是經濟學宗師 熊彼得Schumpeter 的著名論說「創造性破壞」.*****

一項重大的技術革新, 將會大幅度改變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組織結構, 必然對現存的某些利益階層做成毀滅性的打擊.

技術創新的破壞性後果是直接浮現的,*** 顯而易見的, 迫在眼前的; 但是其建設性後果則未必是直接的, 可能是不確定的, 並且多數情況下是滯後的.

受損者是現存的利益群體, 他們必會跳出來橫加阻撓. 最為嚴厲的情況下, 直接受害者恰好是統治階層, 則萬事皆休! ***

造成社會動盪, 必將危及女王的統治. 即是之故,英國工業革命並未發生於伊利莎伯女王的時代。

中國例子: 歷代土地改革必損害地主士紳階級利益, 官制改革必裁冗員, 這兩個難解死結妨礙著一切變法的施行.

 

10抑制技術創新的諸多立法

a為了保護傳統上由貴族階層主控的毛織業的利益,通過「禁奢法」1666,限制國民穿著高級的絲織衣飾,甚至葬殮亦在受限之列。

b「棉布法案」1721意在限制從殖民地印度輸入棉織品。

最嚴厲的是c「穀物法」,規定不得從國外進口比本土平宜的穀物,以保障地主階層的利益。

d「航海法」1651規定貨物往來英國及諸殖民地之間,必須由東印度公司託運。

在這些保護既得利益階層的立法規限下,技術創新必然受到抑制,其動機純然是為了迴避「創造性破壞」。***

 

11光榮革命

請先讀《SENSE隨筆130328光榮革命》。

光榮革命正式將英國變為一個「君主立憲政制」國家。***    不單止君權受到極大限制, 貴族的傳統權力也受到新興紳士階層和城市商人的挑戰。 形成了該時代罕見的廣納性制度。

光榮革命並未即時刺激技術創新,而是賦予國會吸納更多代表不同利益團體的政治力量,容許他們在統一論壇之上進行政治角力,經過數十年沿革,廢止了許多保守立法。 與時漸進的「廣納性制度」使技術創新受到保障和激厲,催生了工業革命。****

重要例証:工廠廠主是廢止「穀物法」的推手;正如遠洋貿易商廢止了「航海法」。

 

12「工業革命」可以從兩個層面加以考察:一是重大的工藝創新,體現為生產機械化,使生產力不可思議地提升;另一是新型生產架構的組建,體現為建立現代工廠,使整個社會的人力資源調配效益遠超往昔。*****

工業革命展現在經濟的每一個層面,最有效益的首先是紡織業機械化。

1764年發明「珍妮紡紗機」spinning jenny,約廿年改良為「自動紡紗機」。 手工紡紗要花50,000小時紡完一百磅棉花,自動機只需135小時! 棉花由印度運到英國,製成棉布,再傾銷回印度,仍有鉅利可圖。

曼徹斯特建立了第一家現代意義的工廠,那當然是家紡織廠。

1760年之後專利發明數量大幅躍增,工業革命正式登場。 作者認為這都是廣納性制度趨於圓熟所致,所有其他條件,如富有煤藏、存在海外殖民地市場等等,皆非最決定性因素。 理由是具備類近條件的西歐國家,完全沒有工業革命的跡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