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30420三元里事件

廣州婦女向天哭 白骨遍地群羊眠
說史130420
三元里事件
資料取自《大門口的陌生人—1839-1861華南的社會動亂》
《Strangers At the Gate – Social Disorder in South China, 1839-1861》
作者 魏斐德Frederick Wakeman
翻譯 王小荷,時英出版社。
資料整理:蕭律師

(甲) 背境:鴉片戰爭
1841年春,中國和英國軍隊隔著廣州城互相對峙。這是鴉片戰爭的第二年。
一月,英國對虎門要塞發動進攻,清軍無法抵擋,遂商議停火。
《穿鼻草約》簽署,英國獲得香港和六百萬賠款。 ***
但清政府反覆,激起英人又一次進攻,虎門要塞的炮台,逼近廣州城,並佔領了商館。 廣州官員同意恢復與英國通商。

八月份休戰後,中國官員又徵召「水勇」,設置防柵、建造炮艇,使本地守備力量達到45,000人,還訓練了36,000鄉勇,並徵召各地援軍。 雙方意識到又一次衝突不可避免,而中國人則加速其到來。
廣州守備 奕山 以為此戰必勝無疑,不待援軍到來,就以砲船襲擊停泊在城外的英國艦隊。 水戰隨之發生,英國人擊沉了71艘中國船隻,拆除了沿岸砲台,但市中心仍未受到傷害。 中國人仍相信,水戰唔夠你揪,但你英國人一登陸,就要領教我滿州步兵的厲害。

五月底一個早晨,當奕山準備迎戰南來的敵人時,英方一支由印度及英國士兵組成的部隊卻在廣州北邊登陸,穿過稻田,佔領了城北的高地,下臨廣州城,盡將其納於掌握之中。

五月廿七日早上,英軍司令官 臥烏古Gough將軍 正要下令進攻廣州, 卻收到 義律Elliot上尉 一封信,說廣州知府 余保純 已同意繳付六百萬元贖城費,*** 保證奕山軍隊在六天內全部撤離。 並請臥烏古中止進攻,直至條件得到履行。 臥烏古很生氣,回信說:「你可以相信中國人,我卻不會,我不可以有任何鬆懈。」。

(乙) 舞台設置:「三元里事件」
這是個南方悶熱的五月天,英軍一面與痢疾、熱病搏鬥,一面居高臨下,注視著大城。 北望是白雲山。 山的西邊坐落著「九十六村」,其中一條村莊叫 “三元里”,與英軍駐地隔著一連串的小山。

按英國軍事標準,軍隊在那八天裡表現良佳,沒有酗酒及不服命令。 但五千軍士散落在鄉村中,發生摩擦無可避免。 三元里村民確曾受到騷擾。士兵曾搶走牲畜、偷走衣物、踐踏稻田等。這些算是小事;是另外兩宗事件激怒了村民。

第一件是某個軍官挖開了墳墓,可能以為墓中存有珍寶,中國人認為這是極為嚴重的褻瀆行為。 第二是強姦。 一隊英軍巡邏兵在村子裡停留,某些士兵強闖民居,並企圖污辱家中主婦,村民用棍棒鋤頭驅趕他們。
周圍村子的農民聞訊集合,用刀和漁叉武裝起來。

翌日早上十時,烈日當空,5,000名武裝村民在英軍營地前的一小山上集結。 臥烏古將軍下令進攻。 義勇隊雖立即後撤八英里, 但越來越多農民加入行列,有些是水勇,部份人還有槍,約共7,500人聚在小山上。 中國人舉起了旗子,面對敵人的槍彈緩緩前進。 英軍後撤,重新集結。

下午一時,臥烏古下令總攻。 哈菲爾特Harfield中尉指揮的第八十七馬德拉斯團第三連向左方行動,以打通和轉移中的第二十六喀麥隆團的聯繫。 餘部向右移動,把中國人陣線逼退三英里。
就在此時,夏季暴雨橫來,把他們澆得透濕。 英軍為雷雨之猛烈感到吃驚,部隊失去聯繫,火槍也無法使用。 被雨澆得睜不開眼的士兵試圖尋找走出稻田的路。 「大雨淹沒了所有田間小路,我們面前是一片汪洋……雷嗚電閃令人心驚胆顫。」

在穿過棠夏村時,隊形不整的英軍遭到鄉勇襲擊。 英兵且戰且走,成功退回高地。 下午四時,他們終得和臥烏古將軍會合。 不一會,第二十六團狼狽地回來了。 他們也遇到幾乎同樣的情況,並丟掉了一個人。 但哈菲爾特的連隊仍在外面,在7,500名鄉勇中間,於雨中彷徨。

雷雨中哈菲爾特找不到第二十六團,命令士兵掉頭向城市進發。 連隊沿著穿過村莊群落的狹長小路上前進。 在牛欄崗附近的一條河邊小村,遭到鄉勇狙擊。 混亂中,一個印度兵被長矛刺中。 一個年輕旗手前去救他,被鄉勇圍住,用刀和劍向他砍去。 鄉勇撿起旗手失落的槍,射向他的胳膊。 旗手終被救出,英軍在小山上再集結。 這時英軍的槍因濕水而無法使用,遂上了刺刀,*** 鄉勇們不敢逼近。
突然,雨停了。 英國人退到附近的一個矮樹叢旁,組成四方防守隊形,裝上新彈藥。 當鄉勇逼近時,印度兵零落地發射了三、四發子彈。 雨又再下起來,和剛才一樣大。 天漸黑,鄉勇們用火把封鎖了這地區,防止英國人逃脫,更多援兵從鄰近的村子加入。

正在此時,英軍主力派了兩連海軍陸戰隊,裝備了不怕潮濕的Brunswick槍。 他們衝破包圍,打散鄉勇,救出哈菲爾特部,於晚間九時退回營地。 這一天,有一人被殺,一個軍官和十四名士兵受傷。
五月八日晨,在三元里勝利傳開後,又有12,000志願者加入,再在高地旁集結。

臥烏古對戰鬥極其憤怒,捎信給知府 余純保,威脅說如果敵對行動繼續下去,他將攻打廣州城。
余純保終於向臥烏古屈服,辯說鄉民的活動,官府並不知情,也沒有批准他們這樣做,並會立即命令他們解散。
余連同南海知縣 梁星源、番禺知縣 張熙宇 及英軍上尉Moore一起,向鄉勇走去。 據梁星源的敍述,官員對領導鄉勇的士紳們說:「已經簽了和約,外國人不會再進攻我們。」 並警告士紳們,必須為所發生的任何事件負全責。 當農民發出抱怨和威脅時,士紳們悄悄地溜出了人群,回家了。*** 失去領導,沒有組織的鄉勇雖然心懷不滿,只得慢慢地散去了。

(丙) 影響:意識形態
1841年六月一日下午,英軍登上軍艦,廣州城解圍。 這就是「三元里事件」。
對於英國人,這不過是場小衝突;但對中國人來說,卻是一場偉大的民眾勝利。***
事件剛結束,就開始四處傳播。 說道: 三元里的鑼聲,在戰鬥前把103鄉的25,000人集合。 方志中記載打死十個英國人,英人還付出一萬銀元以贖回死去士兵的屍體。*** 那一代廣東人確信,農民們粉碎了英國軍隊的進攻。

現在中國大陸, 兒童讀物都有關於這次戰鬥的記述。 還進行了追根溯源的研究,認為這是第一次反對帝國主義的民眾運動。*** 由於是民眾運動,所以它是民族主義的;由於是民眾運動,所以它是農民領導的;由於是民眾運動,所以是自發的。

作者魏斐德認為,對所有這些說法都應進行考察。 並不是因為我們需要推倒「原始民族主義」或「反帝國主義」之類的說法,而是 “三元里事件” 對其後二十年發生的一連串震驚華南的問題,如團練運動、太平之亂、秘密社團、宗族鬥爭和反洋運動等,是一齣關係重大的序幕。****
理解三元里事件的意義,才能理解以後發生的事。

下回續講 “廣東的團練與士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