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30618科幻大師艾西莫夫

SENSE隨筆130618
科幻大師—– 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沙塵仔執筆

說起「科幻」,不同的年齡階層自有心目中的殿堂級作品。 近期上映的科幻電影有《星空奇遇記:黑域時空》、《星球大戰》系列,還有我最愛的《黑客帝國》三部曲。

時至今日,科幻已成為一種風格、一種元素,其本源可追溯一百年前的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或稱科學幻想小說,是描寫想像中的科學或技術對社會或個人的影響的虛構性文學作品。
世上第一部科幻小說是 雪萊Mary Shelley 在1818年發表的《科學怪人》,*** 只看中文翻譯本的朋友可能不知,英文書名《Frankenstein》指的是科學怪人的製造者的名字,書中只稱呼科學怪人為the monster。

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1920 – 1992)出生於白俄羅斯,三歲隨父母移民至美國定居紐約市,因小時候父母開設的雜貨店售賣廉價科幻雜誌,從此便與科幻小說結下不解緣。
艾氏十六歲未滿完成高中課程,19歲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二次大戰完結後,28歲回校取得生物博士學位,29歲成為波士頓大學醫學院講師,35歲升為副教授。
三年後由於太過熱衷寫作,遂辭去教職成為專業作家,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艾氏無所不寫,連非科幻類別,一生著作合計達五百冊。
他曾贏得 五次 “雨果獎”、二次 “星雲獎”以及 科幻界最高榮譽的 “科幻大師獎”。

艾西莫夫是科幻歷史上的三巨頭之一,其餘兩位分別是:
凡爾納Jules Verne,他在1873年發表《海底兩萬里》,尼莫船長的巨型潛水艇令現代人明白,科幻能成為現實。
威爾斯H. G. Wells於1895年出版的《時間機器》,第一次提出「時間旅行」這個概念,他亦令科幻小說成為一種哲理小說,探討「科學到底給人類帶來了什麼?」「人類要追求的是怎樣的未來?」。

而艾氏於1950年開始發表的「基地系列」及「機械人系列」,則創立了 “銀河帝國”及 “機器人三大法則”。
機器人三大法則是艾氏的一個著名的虛構學說,為機器人設定的行為準則。
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第二法則: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第三法則: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2004年由 威爾.史密斯主演的《智能叛變》,改編自同名的短篇科幻小說集《I, ROBOT》,戲中描述未來世界的機械人如何從三大法則中推導出

「第零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整體,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整體受到傷害;
帶出機器人為保護人類存續而剝奪人類自由的危機。
但知名電影網站「爛番茄」的輿論則認為:「只有很少地方與艾西莫夫的短篇小說相似,《智能叛變》只是齣設法引起觀眾思考(只是思考一下)的暑期大片。」

1999年由 羅賓.威廉斯主演的《變人》,改編自艾氏的中篇小說《正子人》,主角是名叫 安德魯的機器人,它夢想得到人類的身份,不惜把身體替換成會衰老死亡的生物器官,故事探討「到底要怎樣,才是一個完整真正的人」。
艾氏的機器人短篇小說,主要是描寫人類與機器人在三大法則下所產生的矛盾,特顯出人性的貪婪無知,以及人工理性如何判斷道德價值的界線。*** 處境例:當一人欲殺害另一人,身處現場的機器人在遵守第一法則下如何行動。

長篇小說《基地》講述「心理史學家」謝頓 預測位於銀河系中心的銀河帝國,如同羅馬帝國一樣,將因規模過於巨大而終會瓦解崩潰。帝國崩潰後,將出現持續三萬年的黑暗時代。為了將人類文明的火種保留下來,及令混亂時期縮短至一千年,他便計劃帶領數萬名科學家遷移到銀河系邊緣的行星,此行星名為 “基地”。
他亦預料基地將經歷一連串覆滅危機,遂在死前安排基地的各種起始條件,並以錄像指導後繼者們的前進方向。 不同時代的主角們運用智謀,憑藉政治、宗教、經濟的力量,帶領基地克服外圍各專制政權的武力威脅。

艾西莫夫本人最滿意的短篇小說名為《最後的問題》,***討論的是人類最終的命運。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 任何封閉系統,不論有形的物質或無形的能量,最終會趨向混亂失序,能量散盡,達至寂靜的熱平衡狀態。 散失的能量總數即 “熵”的最大值。
儘管人類靠人工智慧電腦不斷突破資源的限制,太空殖民成為可能,但宇宙作為最終的封閉系統,能量都有用盡的一天。 億兆年間,人類以不同的陳述向人工智慧電腦詢問同一問題:「如何逆轉熵的方向?」但都只得一個回覆:「資料不足,無可奉告。」
直至—– 結局留待各位自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