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30926最寒冷的冬天 (一)越過38線

說史130926
最寒冷的冬天 (一)越過38線
蕭律師執筆

最寒冷的冬天 :韓戰真相解密 The Coldest War: 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作者:David Halberstam
譯者:王祖寕、劉演龍
出版:八旗文化

本書不單純是一本戰爭史;它更融合了軍事、傳記、歷史、政治和外交,因此氣勢磅礡,恢弘跌宕。作者曾獲普立兹獎,譯者行文流暢可喜,謹向各位推薦。

〈事件簿〉風雲變色

 

韓戰(1950-1953)已經過去了一個甲子,那場奠定了冷戰格局,並改寫台灣命運的戰爭,隨著當事人的凋零,已經退居歷史幕後,成為一個被遺忘的戰爭。

1950年6月25日,北韓軍七個精銳師一舉越過北緯38度線,揚言要在三週之內解放整個南方地區。 在中國內戰期間,這七個精銳師中許多士兵都曾為中共效力。

此前大約六個月,美國國務卿 艾其遜Dean Acheson一時措辭輕率,從而鑄成災難性大錯。當時駐韓美軍為數極少,僅相當於一個微不足道的軍事顧問團,對北韓這次進攻,毫無防備。在這次攻擊行動開始後幾週裡,北韓軍勢如破竹,節節勝利。美國很快就決定派遣軍隊及組織聯合國軍開赴南韓,以抵禦北韓的進攻。

 

然而韓戰不僅沒有在三週內結束,反而持續了三年之久。***

在這場艱苦的戰爭中,面對敵方數量上的強大優勢,兵士相對有限的美軍與聯合國軍只能揚長避短,發揮武器裝備與技術的優勢以資抗衡。 朝鮮半島不僅地勢崎嶇險峻,而且氣候也十分惡劣。 對美軍最大的威脅不是北韓或中國士兵,而是這裡冬季凜洌剌骨的寒風。軍事歷史學家S.L.A. 馬歇爾稱之為「二十世紀最令人難以忍受的局部戰爭」。 崇山峻嶺不僅抵消美軍及聯合國軍在武器裝備上(尤其是裝甲車)的優勢,還為敵方提供棲身之所及天然屏障。***

美國總統 杜魯門一開始就非常謹慎:凡有可能激化美蘇對峙局面的因素,都加以限制。*** 他雖親口號召美軍奔赴韓國戰場,卻不願將此行冠名為戰爭;他力圖淡化這一衝突的本質,定調駐韓美軍不過是維持秩序的警員而已。無獨有偶,四個月後,中共領導人 毛澤東下令數十萬軍隊挺進北韓時,出於某種相似的原因,採用同樣微妙的措辭:「志願軍」。***

這正是政策乃至戰爭的玄機所在。事實證明,韓戰既不是一場僅為捍衛國家統一的大規模戰爭;反之,這是曠日廢時、永無希望的戰爭。個中緣由,除了在前線浴血奮戰的美軍將士外,大多數美國人都寧可不求甚解。

許多駐韓美軍對這次勞師遠征滿懷怨懟。兵員不足,素質低下,裝備陳舊,再加上高級將領愚蠢透頂,每讓美軍陷入窘境之中。 這些大兵看來,二戰期間美軍戰績之輝煌,質素之精良,將士之用命與韓戰初期的困窘形成強烈對比。他們之中愈是身經百戰,就愈對當前狀況感到心灰意冷與驚恐不安。

美國一招不慎,讓中國也捲入了戰爭。韓戰讓兩大陣營從「冷戰」暫時轉入「熱戰」,不僅加劇了美國與共產主義世界之間業已存在、並且不斷升級的緊張局勢,也加深了美軍與共產黨勢力在亞洲爭奪地盤的鴻溝。

簽署停戰協定時,雙方都宣稱自己取得了勝利,但實際上朝鮮半島的局勢與戰前毫無二致。然而美國的亞洲戰略視野變了,國內的政治平衡也被打破了。***

 

劍指東南

1950年6月15日,北韓六個師秘密開赴北緯38度附近,與駐紥在那裡的隊伍會合。同時大批工兵暗中加固通往南方主要幹道上的那些簡易橋梁,以便重達32噸的蘇製T-34坦克能順利通過。

24號晚上,天降大雨,北韓軍約90,000名士兵突破38度線一路南下。這是一場經過精心策劃的多路進攻,利用公路幹線及鐵路加速前進,行動異常敏捷。被包圍的南韓軍隊目瞪口呆,根本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

 

1945年,當 金日成被蘇聯扶植於平壤時,就對揮師南下統一韓國念念不忘,一再懇請 史太林准許他採取行動。 毛澤東的成功似乎加劇了他的挫折感。但沒有蘇聯的准許,他不敢輕舉妄動。 他一再向史太林游說,他兜售的想法十分簡單,聽起來似乎輕而易舉:只要他一發兵南下,南方人民就會立即揭竿而起,簞食瓢漿以迎王師,戰爭幾天之內就能順利結束。 但史大林不願與美國正面衝突。同樣,李承晚也認為,只要美國支持,攻克北方簡直易如反掌。

但美國國務卿 艾奇遜的一篇演說,改變了史太林的態度。***

艾奇遜似乎在暗示,韓國已經不在美國亞洲防禦範圍之內,而莫斯科則把艾奇遜的演說解讀為,如果韓國境內發生任何衝突,美國可能不會輕易介入。這真是天大的誤解,嚴重影響了共產主義勢力的形勢判斷, 史太林就誤判為:金日成南侵,美國不會插手。

史太林最終決定支持金日成行動,但又刻意保持距離,不願直接介入其中,在入侵問題上閃現半綠半黃的曖昧信號。 由於事情的發展往往出人意表,並不一定會按金日成的預言進行,史太林可不想參加這代價高昂的冒險行動。

1949年10月 毛澤東在內戰的最終勝利,進一步刺激了金日成的渴望:中國解放了,現在是解放南韓人民的時候了。 但史太林告訴金日成,他是不會提供過多援助的。即是說,假如美國真的介入,金日成不該期望蘇聯派兵增援;如果打美國不過,找毛澤東吧。

這是史太林典型的一步棋。他既不出言反對,也不提供援助,就是把責任推給一個立足未隱、卻對他感恩戴德的新共產主義政權。毛澤東一直想要統一中國,但在台灣問題上卻遭美國橫加阻攔,如果他想清剿國民黨的最後陣地,他必須仰仗蘇聯的力量。史太林很清楚自己對毛澤東的影響力。

毛澤東向金日成暗示,想要速戰速決,就應當繞過城市,不要讓部隊陷入城市戰中,而要打擊 李承晚軍隊的軍事要地,速度是關鍵。*** 毛澤東並且詢問金日成是否需要中國在中韓邊境派兵,以張聲勢,防止美國介入。金日成一口回絕。顯然,在金日成看來,他的偉大歷險毋須中國人染指。他堅信,戰事不出一個月就結速。毛澤東覺得金日成語氣「傲慢」。

 

6月27日,也就是金日成的軍隊越過北緯38度線兩天後,他才通報中國當局。在此之前,中國只能靠廣擴報導獲取有關消息。當金日成接見中國大使,一口咬定是南韓首先發動攻擊,中國就知道這是大謊。 在「入侵」前幾週,蘇、北韓、中三方,由於某些深刻的歷史淵源,出現了相當的緊張和對立,彼此的互信度驚人地薄弱。****

6月25日清晨北韓軍南下時,南韓軍隊及其美國顧問團完全猝不及防。這場戰爭的雙方並不勢均力敵。北韓軍隊驍勇善戰,武器裝備也相當先進。他們的武器大多是專為這次進攻而由蘇聯新近製造。 士兵訓練有素,而且人數幾乎是南韓軍隊的兩倍,其中近一半士兵有豐富作戰經驗。 經毛澤東允許,大約45,000名曾在中共軍隊服役的韓裔士兵逐步調入北韓軍隊中。

南韓軍隊不僅缺乏訓練,高級軍官個個腐敗無能,士兵思想懈怠,裝備陳舊,基本上沒有作戰能力。在北韓軍猛攻之下,南韓軍隊節節失守,迅速分崩離析。6月27日,即北方發動進攻兩天以後,北韓軍就占領了距離北緯38度線以南六十里的南韓首都漢城,*** 而南韓守軍匆匆炸毀漢江上的橋粱,以便能有片刻的喘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