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31010一神教的勃興

SENSE隨筆131010

一神教的勃興***:聖戰與文明

沙塵仔執筆

 

一神教相信世上只有一個全知全能的神,祂對人類有無限性的絕對支配,反映在裁判權上面。這構成特殊的宗教觀:相信世界就像一個由祂設計的電子遊戲,爆機條件不明,但當條件達成,謂之 “終末”,人類將受到最後的審判,即係計總分嘞。到個陣,只有聽話的人獲得解放,成為新世界的主人翁。

 

〈理念架構〉

猶太教、基督教和 伊斯蘭都是「一神論」宗教,誕生於亞洲特殊的地理環境之中。 地理環境是影響人類生產方式的基本因素,而不同的生產方式構成相異的文化型態。***

 

從生態觀點出發,亞洲可粗略分為三大區域:

A濕的,大陸東及南側,因陸地熱容能力較海洋低,夏季時內陸升溫較快,形成低氣壓,抽吸海洋上空的濕氣,成為季風,帶來充沛的雨水,農耕成為壓倒性的生產方式。***

B乾的,亞洲中部及西部,因季風濕氣無法觸及,遍佈沙漠和草原,遊牧成為主流***,少數擁有河水或地下水的地方,則發展成農耕的綠洲。

C不濕不乾的,西伯利亞一帶,臨近北冰洋,氣候寒冷,水氣無法蒸發成為雨水,形成廣大的針葉林,稱為 “樹海”,住民以狩獵維生。北部凍土帶則以捕魚為主,其中以 “愛斯基摩人”最著名。

不同區域既發展出不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又衍生出貿易和戰爭等互動方式。

農耕依賴成功治水,農業剩餘因而直接連繫政權的興衰。在肥沃農耕地之外,連接著沙漠及草原地帶,遊牧民會與農耕民進行交易。每遇旱災,牧草不足,遊牧民便向農耕地帶進行掠奪。  遊牧民集團入主農耕地區而定住化後,外圍新的集團又隨之興起,一再重複相同的模式,構成王朝興衰的基調。***

 

遊牧民是天生的戰士,但強如刀槍不入的希臘英雄 阿基里斯,還是有可被襲殺的腳踝,遊牧民的弱點就在沒有戰爭的時候。***

建立在征服基礎上的遊牧民王朝,需要團結內部、整合軍力,才能在短期內達到快速擴張的目的,戰利品扮演著黏合劑的功能。***  當征服告一段落,帝國財政只能從賦稅承包入手。賦稅承包制度要求地方諸侯向下苛捐上繳,造成基層人民壓力增加,與及諸侯坐大。承平既久,則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大降,諸侯為爭奪地盤而互相衝突,日趨軍閥化,成為帝國發展的重要規律。***

 

〈歷史背境〉

一神教起源於 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島,那兒是熱帶沙漠氣候。在冷兵器時代,西方世界的舞台位於該地北方不遠之處,美索不達米亞(ie “兩河”,今日伊拉克)與埃及之間的敘利亞。

美索不達米亞拜 底格里斯河及 幼發拉底河之賜,BC3,500左右,蘇美爾人已在此地建立組織性的農耕文明—- 蘇美爾文明,發明楔形文字。 再有閃族  亞摩利人在BC2,000左右建立 巴比倫王國,留下<漢謨拉比法典>。BC1,450左右出現 亞述帝國,其勢力在西元前七世紀達到高峰。

另一邊的埃及則有尼羅河,一早發展出先進的農耕文明,成為古代地中海世界的穀倉。 埃及東連紅海,其中繼地優勢使它在BC3,000左右成為統合眾多分散聚落的古王國

敘利亞位於兩大農耕文明的交通要道上,早在埃及古王國立國之際,腓尼基人便在此地沿海建立許多城市,至BC2,600左右已利用海路與埃及保持緊密關係。

在敘利亞的對岸,古希臘諸城邦以商業城邦  雅典及農耕城邦  斯巴達為代表。當時希臘與腓尼基各為地中海海權的南北兩大勢力;而東地中海,如敘利亞一帶,則是亞洲、歐洲與非洲三個大陸的海陸交通交會點,爭奪此地成為古代政治勢力逐鹿天下的大型舞臺。

美索不達米亞的東面橫亙著伊朗高原,一支雅利安部落受商業貿易吸引,進入此地。 他們經營遊牧生活,據此開發出戰鬥綱領完整的騎兵戰法,用以兼併 亞述,建立 古波斯帝國—- 阿契美尼德王朝 (BC550-BC330)。

BC525,波斯征服埃及,其後為爭奪東地中海的控制權,與希臘對峙,展開了長約四十餘年的 「波希戰爭」 (BC492-BC448)。上半場中盤,波斯在 薩拉米亞海戰 (BC480) 輸掉全套重裝戰船,爭霸已然塵埃落定。大弱隊希臘最終勝出。

福兮禍所伏,雅典早前獻出家園作空城計以換取海戰勝利,自認為付出最多,戰後需索利益的胃口也最大。諸城邦的權力平衡因此崩潰,最終導致希臘內戰—- 「伯羅奔尼撒戰爭」 (BC431-BC404) 的爆發。

諸城邦的混亂為 馬其頓的崛起鋪平了道路,亞歷山大大帝在BC330撃滅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 “征服王”的威名百世留芳。快速擴張的帝國在大帝死後四分五裂,經過約百年的多元分立後,羅馬就在此時登場。

羅馬帝國於BC27建立,它將地中海世界諸民族納入其統治,建構出史上著名的「羅馬和平Pax Roman,但「和平」郤是用殺戮和暴政堆砌而成的。*** 羅馬史家 塔西佗 Tacitus描述:「他們把強盜、屠殺與掠奪偽稱為『政府』,他們製造廢墟,並稱此為和平。」

此時,帝國的「和平」正遇到猶太教和基督教等一神論宗教的堅決抵抗。

 

〈一神教的勃興〉

猶太教起源於沙漠,人類在此最易感受到大自然的支配力量。相對於呈散居狀態的希臘諸城邦相信的諸神並列,猶太人否認了此可能。*** 他們相信世上只有一個神,神對人毫無所需;神全知全能,對人有無限性的絕對支配。

由自然環境形成的一神論,結合猶太人豐富的被迫害經驗— 即在巴比倫、波斯、馬其頓、羅馬等帝國支配下為奴隸,構成特殊的“終末”宗教觀: 到了那最後時刻,全人類將受到大審判,因其罪惡而陷身火海,永不超生。只有以色列人,作為上帝的選民,得以棲居天國,永享仙福…..

 

基督教(指舊教)在猶太人的基礎上提出「救恩」(或救贖,Salvation)的概念。 基督 Christ 一詞原意為「救恩者」。基督教與猶太教的根本差異在於:人在終末審判尚未到來前,即可通過信神的道路,獲得救恩。在一神論的理論下,只有唯一全知全能的神有權力及能力決定是否給與人們救恩,因此耶穌所允諾的救恩若要有效,他本人必須是神***,死後復活即為關鍵,否則祂允諾的救恩便無意義。

羅馬君士坦丁大帝於AD313發佈「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為合法宗教。基督教立即蓬勃發展,但是內部爭論之聲不少,議題在於耶穌的神性。耶穌必須是神,但在基督降世之前,已有唯一真神耶和華。為解決此一盲點,三位一體說 (Trinitas / Trinity) 登場,聖父、聖子與聖靈三者同一,道(萬物原理)成肉身。

但耶穌由瑪利亞所生,並釘死在十字架上,祂以人的方式出生和死亡,於是埃及亞歷山大城主教  阿里烏斯 Arius主張:耶穌雖是神,但不是與萬物的造物主同格的神。此舉不單動搖了三位一體說,引起政治分裂。君士坦丁大帝遂於AD325裁決三位一體為正統, “阿里烏斯派” 為異端,並予以排擠與放逐。

耶穌即耶和華已然確立,但瑪利亞的身份對耶穌的神格影響深遠。她是神阿媽還是人阿媽呢?首都君士坦丁堡大主教 聶斯托留 Nestorius 為阻絕阿里烏斯派再起,提出神的母親「生神者 theotokos」一詞不妥,與 “神乃超越性的絕對存在” 概念互相矛盾,主張「人的母親 anthropotokos」,並強調耶穌的人性而輕視其神性。結果引起亞歷山大城大主教 區利羅 Cyril 的反彈,他全面否定耶穌的人性,只承認其神性,稱為「單性論」。

聶斯托留派在AD431被斥為異端,信徒遭受迫害,逃往波斯。當地的薩珊王朝正與東羅馬帝國對峙,連年戰亂使東地中海交通網功能大為降低,貿易通道因而下移,促成阿拉伯半島的崛起。

聶斯托留派也在當地興盛起來,進而東傳,在中國唐代稱為「景教」。

 

離鄉別井的基督徒們自以為苦盡甘來,但上天好像和他們開了一個不小的玩笑,阿拉伯半島一處偏僻的沙漠裡,有位人生困頓的年輕人,常到山洞中冥想,他的名字叫 穆罕默德

 

以上資料出自《聖戰與文明:伊斯蘭與西方的永恆衝突》張錫模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