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31120橡膠的百年興替

說史131120

橡膠的百年興替: 世界貿易血淚史(二)

Tony執筆

 

汽車不但使二十世紀成為石油世紀,也成為橡膠世紀。 不過如無橡膠輪胎讓汽車以超過八十公里時速奔馳卻不發出刺耳摩擦聲,恐怕它也難以大受歡迎罷!

橡膠於十九世紀末首度成為熱門商品, 最優質的野生巴西橡膠樹,原產於亞馬遜森林,是幾種產膠乳的植物中最好用的一種。 不過在森林裡,橡膠樹平均分布密度每英畝不到一顆,採收實在得花很多時間,生產難有效率可言。 橡膠生產商唯有僱用大量採集工以濟營運。

原本因為歐洲輸入的疾病和生活資源遭到白人掠奪而日益短缺, 巴西原居民數量經己大幅下降, 部分則搬到更偏遠更與外界隔絕的角落求生存。 留下來的印第安人由於兩次大旱,餓死了數十萬人而流離失所, 生活迫使他們淪為採集工。 雖然叢林裡潛伏著種種危機,但飢餓的人甚至小孩都被逼冒險進入。

 

橡膠榮景帶來許多苦難, 另一方面也為亞馬遜河流域某些大城帶來前所未有的財富。 河上游約一千五百公里的 馬瑙斯城成為暴發戶集中地, 除了豪宅,更有裝飾華麗的歌劇院,富人生活極盡奢華,據說甚至把華麗的衣服送到巴黎去翻新縫補。

橡膠榮景所創造的財富也改變了國家界線,原本幾乎無人居住且未曾勘察的大片熱帶森林,由於具備經濟價值,毗鄰國家紛紛宣稱為己所有,引發了領土紛爭。

 

當時所有工業強國都是橡膠主要消費國,但她們大多是温帶國家,自身國境內種不成熱帶植物橡膠樹。 後來橡膠樹種籽被一位英國貿易商人偷運進英國,他因而被封爵位。 植物學家先把種子種在英國皇家植物園,栽種成功後再移植到馬來西亞熱帶殖民地。***

英國人掌控著當地政治形勢,有能力清除原生雨林,人工培植的橡膠樹叢排列整齊,樹與樹間距離在不妨礙生長下達到最緊密程度,採收效率也達到最大化。*** 荷蘭步其後塵,也在東印度群島(今印尼)如法泡製。

 

橡膠園工人日子卻過得極差,清除茂密森林後,更多陽光照進地面水塘,滋生了瘧蚊。 加上食物與醫療設施貧乏,動輒殘酷懲罰,使頭幾十年的死亡率驚人,每年高達百分之五,最糟年份更有五分之一工人死亡。 土地的日子也不好過,單一作物耗盡森林養分,於是很快便要大量施肥。

在歐洲資金的挹注,歐洲植物學家的管理,東南亞豐沛人力的投入下,馬來西亞及東印度群島大面積栽種橡膠,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產地。 兩殖民地很快即佔全球天然橡膠產量三分之二。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掌控全球橡膠市場的已不再是原來的生產霸主巴西了。

橡膠樹一旦成熟,只需投入極少成本照顧便可連續生產許多年,大量栽種很快導致產能過剩***, 1913年價格已跌至每公斤2美元, 比較1910年最高峯價12美元跌幅超過百分之八十。 自此,生產者常盡力限縮供應量。

美國作為全球消耗量佔七成五的地方,卻未能自給自足。 一九二零年代初,英荷兩國聯手哄抬價格, 輪胎業鉅子 Firestone轉而找上西非 賴比瑞亞Liberia(意為 “自由之地”),那是一個由解放了的前美國黑奴後代統治的國家。諷刺的是,美國公司因向內陸部落酋長召募人力數目太多,招致「國際聯盟」某委員會裁定其為買賣奴隸罪行。

賴比瑞亞雖產出大量橡膠,仍遠不足以滿足美國的需求。同時,Firestone的朋友汽車業巨擎 享利·福特 Henry Ford轉向巴西,1927年買了100萬公頃地闢作橡膠園,不料為害蟲弄得一敗塗地,於1942年被迫廢棄。

 

另外,美國企業家曾經試種狀似蒲公英的橡膠植物「橡膠草」以圖替代,因為產量低且逢橡膠價格於經濟大蕭條時期加倍暴跌而棄種。 (1932年橡膠價格跌至最低點每公斤只剩0.06美元)。

橡膠草的先天局限鼓勵了「合成橡膠」的試驗。 它由德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首先研發,起因擔心戰事一旦爆發,英國皇家海軍會切斷其熱帶產物之進口。一戰期間德國取得局部成功,並在一九三零年代進一步改善其產品。 當時合成橡膠除了較昂貴,質素還較差,不適合應用於負荷相當重量的輪胎。*** 這使它不適合用於飛機輪胎或坦克履帶,因此軍方仍渴求天然橡膠。
兩次世界大戰大大促進了合成橡膠的問世, 如今世界供應過半由合成橡膠提供。 1960年巴西橡膠產量只佔全球百分之二, 甚至國內所需也大部分由進口或石油副產品合成的橡膠供應。

戰爭使橡膠的主要生產國和消費國分屬不同陣營,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最後一次。世人一度認為品質逐步改善的合成橡膠最終會取代天然橡膠大部分市場,但一九七零年代石油價格飆升,天然橡膠價格也因此回升,此後天然橡膠一直佔有全球市場約三分之一。

如今各個工業和軍事強國,大概不會再因沒巴西橡膠樹而睡不著,反而愈來愈多人靠著這種特別的多年生植物,繼續享受奔馳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