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31202最寒冷的冬天(十一)被忽視的中國警告

說史131202
最寒冷的冬天(十一)被忽視的中國警告
蕭律師執筆

這是一個發出信號卻沒人接收的時刻。 有關中共軍隊即將參戰的警告之所以沒有引起注意,部分原因是那些認識到中國表態真正含義的人已被排擠了,他們對決策已不再有影響力。 另一部分原因,是在這個極端關鍵的時刻,中國沒有合適的信使。代表中國向西方國家傳遞資訊的是時任印度駐華大使的 潘尼迦Panikkar。

1950年七月底,周恩來在與潘尼迦就韓國問題進行的談話中向他保證,中國沒有介入韓戰的想法。 但是到了八月底,即仁川登陸後,北京的口氣開始轉變,許多高層領導人向潘尼迦發出越來越清晰的警告:仁川登陸後,來自美國的潛在威脅發生了變化,因而他們不干預韓國局勢的立場也在轉變。

但華盛頓不信任潘尼迦,認為他是一個極左人士。 在仁川登陸一週後,中共軍隊代總參謀長 聶榮臻告訴潘尼迦,中國不會對韓國局勢袖手旁觀,不能讓美國人輕鬆打到中國邊境。 同時,在和其他西方國家駐華武官的交談中,潘尼迦還聽到有關中國正使用火車向滿洲運兵的消息。 儘管西方國家半信半疑,但事實證明,潘尼迦的消息絕對準確。

但真正的警告是在十月二日深夜傳來。 那晚,剛睡了的潘尼迦被叫醒,說周恩來要見他。見到的周恩來臉色陰鬱。周告訴潘尼迦,如果美國越過三八線,中國將被廹採取干預措施。*** 潘尼迦回抵住所,立即擬了一份報告,將中國政府的態度彙報給新德里的上司。隨後,新德里向國際外交界通報。

但美國國務院對周恩來向潘尼迦的聲明,不大相信;英國也半信半疑。 艾奇遜覺得這個警告只是「惶恐不安的潘尼迦的大話而已」。在艾奇遜看來,中國絕不可能想和美國及聯合國在戰場上交手。 中國當前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和蘇聯的漫長邊界線,並廹切希望能在聯合國安理會護得一席位。 在此情況下,參戰「純屬發瘋」。艾奇遜雖能力非凡,卻缺乏正確認識中國革命能力。

九月末,在北韓軍隊驚惶北撤後,中國實施軍事干預的脚步也加快了。他們的下一步行動就是參戰—-不管付出多大代價,也要阻止美軍和聯合國軍隊的前進步伐。

當中國警告美軍有可能在仁川登陸時,金日成毫無反應,這使中國領導者很是憤怒。 八月初,當中共軍隊開始在鴨線江北岸集結時,中國派出高級將領 鄧華約見他的北韓同行。鄧華只被帶到邊境的安東縣,因為北韓方面不想他接近戰區。

中國之所以出兵北韓,是因為毛澤東認為這有利於剛成立的新中國,也是國內鬥爭和國際革命形勢所需。七月初,當金日成的軍隊還能在戰場贏得輝煌勝利時,毛澤東就下令組建東北邊防軍,駐紥在中韓邊界,其中包括第四野戰師下至少三個軍,是當時的精銳部隊。東北邊防軍的規模最後達到三十六師,約七十萬人,後來又部署了七個砲兵師和部分防空部隊。

毛澤東雖不是領導階層,卻是決策者。*** 整個九月,中國只有兩項重要任務:一是向滿洲集結部隊,二是讓領導階層中的其他人接受毛澤東的觀點。 即使有反對的聲音,那也主要來自軍隊,但軍隊通常服從於黨的政治需要。大多數中外人士都以為 林彪將擔任總司令。 但讓部下暴露於美軍砲火之下,林彪很難接受。政治局內也有人私下認為,假如他當時知道中方得不到蘇聯承諾的空中掩護,他會否激烈反對? 在七月初到九月底,毛澤東和其他領導人反覆與林彪談話,希望由他指揮作戰。 但每次提到這話題時,林彪總推說自己身體欠佳。 這表示林彪不願參與這個他個人保留態度的軍事干預行動。

介入韓戰的決定,對毛澤東來說,卻很清楚:中國別無選擇,必須參戰。 台灣是他最大的心病。 對毛澤東和其他中國領導人來說,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現在麥克阿瑟卻把台灣說成是美國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讓它成為美國實際上的領土。 因此對毛澤東來說,原應為中國合法領土一部分的台灣,竟成死敵對付中國的致命武器,太可恨了!

毛澤東意識到,韓戰是一個難得的機過—-它將向人民證明中國是世界政治舞臺上新的革命力量,同時也是鞏固政權途徑之一。 他可透過這場戰爭來證明自己的正確性。 儘管出兵韓國代價高昂,在財力和人力上蒙受巨大損失,但可證明他身為領袖的超乎常人的遠見卓識。 還有,這場戰爭將讓中國人更緊密地團結在他的周圍,有助於他對中國人民從事政治教育。

但中央政治局很多成成員都認為,現在參戰很糟糕,因為國家疲憊不堪,尚未統一、財政匱乏、經濟崩潰,和美國這樣一個經濟富裕、實力強大的國家對抗,只會給國內的敵人可乘之機。
但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有絕對權威。 儘管各個委員在表面上是平等的同志,但毛澤東的地位至高無上。他就是新中國領導集體的化身—–每個人都很服從他。
毛澤東堅信—-後來顯得太過自信—-他的軍隊能勝過裝備先進的美軍。他不是說說而已,而是堅信如此。 中央政治局曾就是否對抗美軍發生過激烈爭論,但毛澤東不改初衷。而當時 史太林正準備違背向中共軍隊提供空中掩護的承諾。

九月,中蘇就蘇方應提供多少援助展開談判。 史太林擔心蘇聯會因此陷入與美國的大規模對抗。 美國對金日成進攻的反應如此迅速,讓史太林比以前更謹慎。
當北韓軍隊潰敗,金日成遂求救於蘇聯。 史太林拒絕派遣作戰部隊,但或許曾告訴金日成,中國可能會出兵。 雖然金日成擔心這會做成對中國的依賴,但隨著戰情催緊,他別無選擇。 金日成找來中國大使,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他還詢問,一旦出現最壞的情況,中國政府能否允許他在滿洲建立流亡政府。

一場微妙的遊戲在三個共產國家之間進行着。**** 一向怠慢中國的北韓現在絕望地求助於中國。 毛澤東的政治信仰促使中國參戰,但中國不想立刻攤牌;他們希望能在與蘇聯的博弈中獲得更大的利益,尤其是在空中掩護方面。 九月下旬,蘇聯表示同意對中共軍隊提供空中掩護。 於是,一股最終促成中國與美國正面碰撞的力量全面啓動。

九月三十日,即仁川登陸的两週後,南韓軍率先越過三八線。 一週後,美軍緊隨其後跨越三八線,直逼平壤。

資料來源:
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The Coldest War: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作者: David Halberstam
譯者: 王祖寧、劉演龍
出版者:八旗文化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