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40310炫耀性消費

SENSE隨筆140310

消費社會學(一)炫耀性消費

掌門執筆

 

阿拉伯半島風沙蔽天,遍地黃塵,人民遊牧多穿著灰黑色袍服。但是傳統貴族卻一例白衣如雪,飄逸絕倫!其故安在?

首先,穿著白衣明顯表示不須工作;其次,暗示擁有大量衣服可供替換,兩者都彰顯其財富水平。在傳統社會中,財富來自世襲地位而非工作,所以不須工作”就代表了“地位高尚”,*** 這點非常根深柢固。

上述是「炫耀性消費」的絕佳例子。

 

〈緒論〉

“維生”和“消費” 雖則同樣指涉產品耗用和交換,內涵却大不相同。維生當然首要著重實用和效益,因而適合以經濟學模型進行考量。*** 而

Def.「消費」指的是超出維生水平,進入社會文化範疇的產品耗用,****適合以人類學模型進行考量。

舉例:熱量攝取是維生;菜色考究是消費。 衣物用以護體禦寒是維生;如以之刻意遮蔽軀體(暴露也可以),或者妝點姿容於大眾目光之前,便成為“服飾”,便是消費了。

古代農業社會物資匱乏,生產力低下,人民崇尚節儉,維生尚且未易,怎敢奢望“消費”! 消費是貴族階級的生活,與平民無涉。 現代工業社會普遍富裕,中產階級興起,“大規模生產—大規模消費”現象才有可能出現。消費成為全民的日常事務,為時不過二百餘年而矣。

 

社會學家的任務是提出「消費理論」以解釋一般消費者的行為。最早被提出的是

〈炫耀性消費〉理論

1899年美國經濟學家 韋伯倫Veblen出版《有閒階級論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那是劃時代的消費理論著作。

韋氏的世界觀相當犬儒,認為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完全從其擁有的財富而來,一般老生常談的其他受人尊重的地位,如德行學養等等,不過是欺人之談,用來安撫窮人的心靈。 基於這個前設,

Th1要彰顯甚或提高一個人的社會地位,便只能從炫耀財富來達致了。**** 炫耀財富之道有二:炫耀性休閒conspicuous leisure 炫耀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

舉例:現代中產階級非常重視外出旅遊,考其性質,遊歷居少(例如較少參觀博物館),休閒居多 (飲飲食食為主),那是“炫耀性休閒”的顯例。 至於崇尚名牌達到喪心病狂的地步,則是“炫耀性消費”的極致。

 

對一個較為傳統,成員之間直接或間接互相認識的社區來說,炫耀性休閒更能標誌高尚地位,炫耀性消費則顯得俗氣造作。 但是,

Th2 在一個現代都市裡頭,人們擦身而過,互不認識,沒有人知道你休不休閒,炫耀性消費成為壓倒性呈現手段

 

有趣的是,炫耀性休閒雖然高檔可取,但就算是帝王也可能操勞國是,不得優遊(如康熙與菲利普二世),況復今世之中產,遠沒有古代貴族那麽富有,基本上“手停口袋停”,沒得休閒,於是乎而有

Th3 替身休閒vicarious leisure自身不休閒,找人代為休閒也可以炫耀財富。***最合適的替身當然是妻妾女兒,情人女友了,她們一定不可以工作,一定要瘋狂消費….. (編按:“漫云女子不虛榮”,黑白先生以為然否?)

最極端的形式:古之大貴族豢養一大批僕人,他們不做任何生產性工作,終日無所事事,只用來展示排場。至於務實工作的僕人,反倒隱藏起來,不為人見。

 

另一種替代性操作,則是

Th4 優雅的儀態”和“繁複的服飾禮節”都暗示“有閒” 因為兩者都不實用,但要習得和維持卻需要耗費許多時間。***

舉例:維多利亞時代貴婦的“鯨骨裙”據說要用數名女僕費數小時才能完成裝置。

業餘性質的運動是紳士的玩意,體現休閒,愈難掌握的、花費時間愈多的愈是高檔,如馬球。職業運動員是工作,社會地位反而不高。

 

韋氏學說創意十足然而失諸粗疏,當代法國社會學宗師 布爾廸厄Bourdieu運用先進的定量技術,將之發揚光大,並加上獨創觀點而成為

〈階級品味認同〉理論

布氏認為資本有兩種: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 經濟資本指財富,不得諸遺產則得諸工作;「文化資本」經由廣義教育而獲得的素養,*** 必須經由學習浸淫加以內化。 文化資本有可能轉化為經濟資本,但不必然如此,有時甚或成為賺錢的障礙。***

果其如此,則社會成員可劃分為四個組別:A高經濟資本與高文化資本(舉例蕭律師);B高經濟資本與低文化資本(一般意義上的暴發户);C低經濟資本與高文化資本(剛耗盡家財拿到CUHK的EMBA的SoChun);D低經濟資本與低文化資本(一般意義上的草根階層)。構成一張社會空間地圖。***

 

出乎意料地,Th5 這四個空間相當之封閉,外人難以闖入。 其排斥異類的手段是某些該組別特別喜愛的生活習性,由財富和文化水平混合定型。***** 該等習性體現在消費方面便是所謂的「品味」

舉例:三十年前哥爾夫球會籍異常昂貴,而且審核嚴格,成為A組的特色,就算B組和C組也難以混跡其間。

當今的街舞則是D組的特色,很難找出一個人同時修習或欣賞芭蕾舞和街舞。

 

布氏用大量實証研究支持他的理論,從音樂欣賞到閱讀娛樂不一而足。

Th6 不同的社會團體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裡面, 透過消費品的特殊組合和消費方式,形成內部邏輯一致的文化實踐,從而獲得生存的「真實感」!***** (編按:這“真實感”三字真可謂動魄驚心!)

人們生活在所屬的社會團體之內,乃是“如魚在水,不知有水”;一旦被拋擲到另一社團,便如坐針毯,連生存一刻鐘也有困難。 要從低水平社團打進高水平的,自然得花九牛二虎之力了!

舉例:跟據布氏調查,極少D組成員愛聽巴哈的古典音樂,皆因其過於“抽象”,不經過長期學習根本聽不懂內中的“句法”。

 

布氏首創「品味追逐理論」

Th7低組別成員為了提高其社會地位,不斷模仿高組別的品味。 而高組別為了擺脫模仿,便要不斷創新品味,與之保持距離。*****

所以「品味」是組別間的對抗遊戲,隱藏在社會的基底,保証社會的秩序與和諧;同時也反映出社會內部階級鬥爭的張力。

「“品味”,就社會學而言,不過是人與事物攜手前行而矣。」布宗師如是說。

 

以上學理出自

《消費社會學The Socialogy of Consumption》(1997) Peter Corri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