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40314變黃 (上篇)冰肌玉骨原美白

讀書札記140314

變黃 (上篇)冰肌玉骨原美白

朝日執筆

 

《變黃:種族思維簡史》

《Becoming Yellow: A Short History of Racial Thinking》(2011)

作者Michael Keevak

 

〈逐漸變黃,又得!立即變黃,都得!得咗!〉

多年前民間特首劉華有名曲《中國人》:「五千年的風和雨呀!藏了多少夢。黃色的臉,黑色的眼,不變是笑容!……」實在是非常「政治不正確」!填詞的李安修難道不知道我們的「中華民族」,一共包括了「五十六個兄弟民族」嗎?

再看遠一點,各位小時候大概都會聽過侯德建的《龍的傳人》:「黑頭髮黑眼睛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還有較近代謝霆鋒的《黃種人》:「所有散在土地裏的黃,在種頑強非常東方。黃種人,來到地上,挺起新的胸膛。黃種人,走在路上,天下知我不一樣!」這說法也有問題,難道同樣是「黃種人」的日本人韓國人也是「龍的傳人」嗎?

不過話說回來,無論上面的歌詞是否「正確」,有樣東西似乎都是不證自明的—我們的皮膚是黃色的!各位是否記得很小很小的時候,當第一次有人告訴你,你的皮膚是「黃色」的時候,你自己當時是怎麼想的呢?若不是有人這樣告訴你,也許你最多只會覺得自己「白色」、「啡色」、「肉色」,甚至是「黑色」,但大概怎樣也不可能看得出自己是「黃色」的吧— 有黃疸病的當然又另作別論!

 

究竟我們何時開始覺得自己的膚色是「黃色」的呢? 事實上,今時今時在歐美的學術著作或公眾媒體上,已很難找到「黃種人」這樣的說法了。 這固然是一個「政治正確」的問題,正如美國的「黑人」彷彿一下子都消失了,有的只是「非裔美國人」!不過與此同時,這種脫離「顏色」的分類還有相當的「科學成份」。

早於1940年,著名意大利地理學家、人類學家 Renato Biasutti將其多年的研究成果,編繪成「世界皮膚色譜地圖」。 結果發現,除了北歐地區的居民是「真白」(色調為0-12),歐洲的其他部分、整個北美、北非小部分、俄羅斯,以至包括中國大部分(除西南高原地區以外)在內的東亞,膚色調值都是「近白」(12-14)。經過這七十年來西人愛「古銅」,東人喜「美白」的「人為調整」,有理由相信今天若再做同樣的調查,所謂的「黃種人」和「白種人」的膚色差異只會更小。

不過,正如上面的幾首流行曲所反映的事實,亞洲人,尤其是中國人,仍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是「黃種人」。 考諸中國歷史,中國人的「黃」,除了自稱是「炎黃子孫」外,別無所據。在晚清以前,我們似乎找不到任何的史料,說中國人覺得自己的皮膚是黃色的!那究竟中國人,或東亞人從何時開始「變黃」呢?

 

人類學家 紀華克Michael Keevak的新作Becoming Yellow: A Short History of Racial Thinking(尚未有中文譯本,朝日硬譯為《變黃:種族思維簡史》)正是為了回答這個問題。 書中講述了西方「白種人」對東亞「黃種人」的觀念變遷史。 考究「黃種人」概念的起源,人種分類學觀念的演變。更重要的是,此一「科學理論」如何傳到東方,並成為東方社會的「常識」,以至「身份認同」!

 

在開始介紹紀華克的研究前,我們不妨先簡單講一下

〈「前科學時代」的人種學發展史〉

顯然,即使是今時今日最「政治正確」的「左膠」,也不能否認不同的人類族群之間,確實具有先天的「可識別差異」。 因此,我們幾乎可以肯定,自史前開始,甚至人類還未成為人類以前,就已經對「人種」概念存在若干的認知。 理所當然地,最早的「種族分類」必然就是「我族」和「他族」。

現存最早的「種族分類文獻」見於古埃及的《地獄之書Book of Gates》,其中將人類分為「埃及人」、「亞洲人」、「利比亞人」和「努比亞人」四大類。 按現在的概念來看,這個分類方式混合了「人種」、「民族」和「國家」這幾個不同「維度」的概念,顯然非常「不科學」(但很實用)!

中國也許是眾多古文明中的一個特例。 自中國文明史開始,其與周邊民族於外觀上即無顯著差別。 是故在中國的民族起源神話中,將自己與大多數周邊民族都視為同一祖先(例如「炎黃」)的後裔,華夏與「四夷」的分別,就只是「嫡子」和「別子」的差異而已。

由此所及,即使古代中國人也認知到遠方有與自己外觀差異極大的「黃毛人」(即現在所謂的「白種人」),以至「黑人」的存在,不過,比起憑外觀區分的「種族」或「民族」,中國人更重視的是「氏族」。 「氏族」並不一定以「血緣」為紐帶。相反,具有共同「神話信仰」和「生活方式」(即所謂的「禮儀」)更為重要。 正如許多深信自己是世界中心的古文明一樣,中國人甚至相信,即使是先天外觀不同的(野蠻)人,也可以透過接受「文明社會」的文化標準,而成為該社會的一員;反之亦然。 此之所謂「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例如外貌極具中亞特徵的「中國大詩人」李白(生於今日吉爾吉斯近哈薩克邊境的 托克馬克Tokmok,唐時稱「碎葉城」,為「安西都護府」轄區)。

在其他古代文明中,猶太人的種族起源神話尤其值得注意。 由於「迦南」所在之地為歐亞非三大洲的交界,故該地區的人對不同的種族自然較為敏感。 他們認為人類分為亞洲人、非洲人和歐洲人三大類,分別是挪亞的三個兒子 「閃」、「含」和「雅弗」的後代。這種說法透過《聖經》,影響著整個中世紀的歐洲。

 

歐洲地理大發現令「人種學」的發展進入「新時代」,甚至可以說,建構了現代整個對「種族」的理解。 在歐洲人探索世界的「獵奇」過程中,面對各種外觀、行為和文化與自己迥然相異的「他者」,來不及消化理解大量資訊的歐洲探險家,唯有以猜想代替研究,去了解這眾多不同的「種族」。 當非洲人取代以往的西亞和歐洲人成為奴隸貿易的「主角」後,更加強了歐洲人將人類「分類」的動因,以強化其奴役非洲人的理據。

「現代人種學」就是在這個大時代之中誕生了。雖然「科學」還沒有發達,但歐洲人從「文明的源頭」—- 希臘羅馬的古典文獻中,尋找依據,將自己與其他民族劃分為外觀、行為和能力皆有差異的不同「種族」。 最重要的是,在這種論述中,智力、行為方式,以至道德水準,皆如外貌特徵一樣,是可遺傳的。*** 誠然,這種觀點並非歐洲人所獨創,但將這套以歐洲人為基準的「種族論範式」推廣至全世界,卻絕對是他們的「功勞」。

 

17世紀進入啟蒙時代,知識界開始強調「理性」,「科學」登上了歷史的舞台。於是乎,就在這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肆虐歐洲的年代,對人種的「科學劃分」出現了。

1684年François Bernier的《按地球上居住的不同物種或種族的新地球劃分法Nouvelle division de la terre par les différents espèces ou races qui l’habitent 》,首次擺脫希臘羅馬的傳統,以較為「現代」的方式將人類分為四個「人種」:

A遠東人; B美洲土著;C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和 D包括南亞人在內的歐洲人,但不包括 薩米人Saami。(他們是北歐的原住民,操屬於「芬.烏語系」的「薩米語」,現主要居於芬蘭。)

不難發現,這個分類與我們現代對人種的認知極為接近,而且,在這個劃分之中,似乎並沒有特別考慮到「顏色」的因素。

十八世紀是「人種分類學」發展的關鍵時代。因為就在這個時代,歐洲人成為了「世界的主人」,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了這個「事實」!

 

好了!終於回到「黃色」這個議題上了! 按照 紀華克從歷史文獻的研究所得,原來認為東亞人的膚色是「黃色」,並非經驗觀察的結果,而是近代科學的「發明」! 縱觀十八世紀中期以前歐洲人的遊記,他們對中國人和日本人膚色的描述,基本上都是白晳、淺白色、橄欖色等,這些顏色用詞同時也會其他文書中,用以形容歐洲人的膚色。 也就是說,十八世紀中期以前的歐洲人,壓根兒就不覺得以中國人和日本人的膚色,與歐洲人有顯著的差別。 在這些旅行家、商人和傳教士眼中,中國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膚色反而是有差別的,不過這種差別與歐洲內各國之間一樣,「顏色」無異,只是「深淺」有別! 按當時的歐洲旅人觀察所得,「黃皮膚」的人也是存在的,他們就是後來被歸類為「白種人」的印度人!這些才是真正的「經驗觀察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