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40325漫云女子不英雄 (二) 神龍政變

說史140325

漫云女子不英雄 (二) 神龍政變

撰稿人:黑白子

 

顯慶五年(公元660)唐高宗病患風眩,自此目不能視,難再操持政務。武后遂能不出重闈深密之地,窺覦竊起。 三十年間,提拔寒門,量材而用,打擊閥閱,駕馭英雄。 不旋踵鼎移唐室,改為武周天下。那一年,武則天六十七歲,成為中國歷史上,即位時年齡最大的皇帝。

武后大姪武承嗣,對太子大寶儘管一直虎視眈眈,百般經營。然而太子之位,最終卻再次落在惶惶終日的廢帝 李顯頭上。

 

李顯生於顯慶元年(公元656),是高宗的第七個兒子。按常理猜度,確實是不太可能輪由他入主東宮的。

不過,命運之神對這位日後的唐中宗卻是異常眷顧。 差不多在母親由昭儀晉升為皇后的同一時間,父親廢掉長兄 李忠的太子名位,改立其同母兄長,五子 李弘為儲貳。 這個時候的李顯,還在母親的腹中,尚未臨盆。 上元二年(公元675)李弘暴卒,高宗改立六子 李賢為太子。

李賢繼任,旋即發現處境堪憂。 沒能擺出「畏懼自檢」的敬畏態度是他的致命傷。當他警覺危機,提筆寫下有名的〈黃臺瓜辭〉,冀喚醒親母舐犢之情,以修補瀕於決裂的關係的時候,一切努力已註定徒勞。 公元680年,東宮馬房搜出數百具鎧甲,章懷太子應驗了「摘絕抱蔓歸」的命運,淪為庶人。

兩位同母兄長一死一廢,東宮亦迎來了新的主人。新任太子不久與妹妹太平公主同日舉行了盛大的婚禮。李顯的新婦是來自京兆大族的韋氏,太平則下嫁薛紹。飽歷宿疾折磨,大權旁落等不如意事纏繞二十年的唐高宗,很開懷的作了一首五言詩〈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誌喜。

婚後一年(公元682),李顯的嫡長子 重潤出生,獲封為皇太孫。永淳二年(公元683)十二月四日,唐高宗李治崩於貞觀殿,享年五十六。 遺詔命太子在靈柩前即位,是為中宗,正月初一改元「嗣聖」。二十八歲的李顯,成為同樣是年輕有活力、開國只有五十五年的李唐王朝第四位國君。

 

中宗由受封為太子到掌管天下,前後不過短短三年時間。年輕的皇帝看來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卻汲汲於享受大權在握的快感。甫一坐上龍椅,他首先想到提拔自己的岳父,即韋后的父親 韋玄貞為侍中,還想賞賜乳母的兒子一個五品官職。然而中書令的回覆是,國丈升官不久,再提升的話就顯得太快了。 新皇帝的權威受到挑戰,急怒之下竟氣憤的表示, “別說一個侍中,就算我把天下送給了姓韋的又如何。”

顯然,中宗忘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實—- 父親的遺詔中是同時任命母親臨朝聽政的。正因為這番「失言」,太后 武則天立即召集群臣至乾元殿,把登基不足兩個月的李顯廢黜為廬陵王,貶往房陵(今湖北房縣)。 同時策立幼子 李旦為睿宗。

貶居房陵期間,李顯經常疑神疑鬼。每遇朝中有重大的風吹草動,母親派人前來「慰問」,他總覺得來者不善,必定是要置他於死地的索命無常。於是鎮日嚷鬧要自殺,而每一次都得靠韋后勸阻。 久而久之,這類從來沒有實際行動過的哭鬧上吊,可能就成了廬陵王府的「家庭節目」。 內心完全受到恐懼控制的李顯,對妻子的依賴,亦陷入一種不能自拔的病態狀況。 這段妄想被害的折磨,整整持續了十四年才結束。 聖歷元年(公元698)三月,聖神皇帝武則天暗中命人接李顯到京城洛陽,不久即復立為儲君。

 

八年前武則天稱帝,以睿宗 李旦為皇嗣,太子為皇孫,賜姓武。又立 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另大封武氏多人為王及長公主。 然而武承嗣與武三思一直謀劃推倒李旦,取而代之。 再加上東突厥 默啜可汗恃強侵擾北方,並揚言要起兵助李氏恢復唐室。 繼承人的問題,竟惹來內外諸般勢力糾纏不清,令武則天不勝其煩。 此時,經「國老」狄仁傑勸說,武則天召還廬陵王,再立其為太子,一次過把最困擾的問題解決掉。

聖歷二年(公元699)六月,在武則天主導下,新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梁王武三思、建昌王 武攸寧及駙馬 武攸暨六位李武的兒曹輩,於武周都城洛陽的明堂內,分站左右兩排,祭祀上天,共同起誓:兩家今後要彼此扶持,互相幫助,和平共處。誓文還煞有介事地刻在鐵板上,收存於史館中。

當武則天決意再立李顯為太子,把他由房陵召回洛陽後,亦結束了四子 李旦十多年的軟禁狀態,改封相王,統率軍隊。 武則天以行動明確指出,未來必將回歸為李唐天下。 至於武氏一系,雖然失落了掌管江山的機會,但她還是希望在自己駕崩後,武氏的權勢仍能維持不墜。這就是 “明堂立誓”的背後原因。武則天儘管全面顧及到李武兩家的利益,把他們成功地團結起來,但卻忽略了第三股勢力的存在,而終釀成巨變。

 

這第三股勢力,就是武則天的兩個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

二張雖然是外姓人,但其實就是年邁的聖神皇帝的耳目喉舌,是她自身勢力的一種延伸。 易言之,武則天透過他倆繼續掌管控制朝政,二張兄弟代表著當下的最高權力。然而明堂立誓,無疑是清楚宣告了將來的權柄必定會回歸李唐。對於二張而言,這是非常危險的訊號,只要女皇帝一死,他們隨時會有滅頂之災。之不過,二張還未想到該當如何出招,李氏兄妹已率先有所行動。

長安二年(公元702),武周朝廷由洛陽遷回舊都長安,表明回歸李唐的態勢不會改變。恰恰是在此節骨眼上,李氏兄妹於八月先發制人。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聯合上表,奏請武則天封張昌宗為王。一招大方示好,企圖以名爵,把這股暗湧先行穩住。而背後發功的,極有可能是太平公主。

試想想,太平的兩名兄長,一個流放在外多年,剛返朝堂,立足未穩;另一個長期遭到軟禁,寸步難行。兩頭驚弓之鳥,論到權謀應變,又焉及得上深得武則天寵信,政治經驗豐富的太平呢?。

 

長安三年(公元703)九月,張昌宗「回禮」。他狀告當朝宰相、太子左庶子 魏元忠和司禮丞 高戩,罪名是二人商議「皇帝年老,不如侍奉太子長久」,有謀反之意。 這是一招項莊舞劍。魏元忠是太子李顯的下屬,高戩則是太平公主的情夫,張昌宗真正劍指的,當然另有其人。 此案最終沒有波及李氏兄妹,只是魏元忠貶為端州高要(今廣東肇慶)尉。

既然二張已亮了底牌,李氏兄妹亦不可能坐以待斃。更何況,武三思與二張的關係密切,就更不能不防範了。斯時,朝中以宰相 張柬之為首的一批文臣武將,也非常厭惡二張插手朝政,陷害忠良。於是,一場「誅殺二張,還政李唐」的軍事政變暗暗醞釀。

另一方面,年過八十的武則天,身體已極端衰弱,加上心情煩躁,誰也不願見,身邊只留下張昌宗、張易之兄弟侍奉。雖然有大臣建議,「皇太子、相王,仁明孝友,足可親侍湯藥。宮禁事重,伏願不令異姓出入」,但被武則天一口拒絕。

李顯兄弟固然很難接近武則天,其他大臣更是幾個月都難以面聖。尤幸太平公主多年來是母親的心腹,仍可在禁中走動。不過,她畢竟住在宮外,要天天入宮刺探,也未免太礙眼了。要辦好這件事,最理想莫過於在武則天身邊安插內應。從種種蛛絲馬跡看來,這名細作,很有可能就是 上官婉兒。

 

神龍元年(公元705)正月二十二日,武則天病重,張柬之聯合羽林軍,深入寢宮殺二張兄弟,逼迫武則天遜位於李顯,史稱「神龍政變」。

兩日後,李顯復位為 唐中宗。 同年十一月,武則天病死於上陽宮,享年八十二。遺制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與高宗合葬乾陵,留無字碑

 

參考書籍:

《蒙曼說唐——亂世紅顏》

作者:蒙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