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40327烏克蘭恩怨史(一) 烏俄的起源

肯兒曹,恩怨相爾汝,歌大白,唱金縷。

說史140327

烏克蘭恩怨史(一) 烏克蘭 與 俄羅斯 的起源

侵略與光復—- 克里米亞、烏克蘭 與 俄羅斯的前世今生

朝日執筆

 

<前言>

今年年初,烏克蘭公投通過加入歐盟,卻因總統 阿努科維奇 突然變卦而告吹,結果引發了大規模的群眾示威。 阿氏被迫下台,全國政局一片混亂,國內東西對峙,南方的克里米亞醞釀獨立,東鄰俄羅斯大軍壓境。

美國與歐洲各國即時異口同聲譴責俄國,西方傳媒亦大力報導俄軍的侵略行動。不過,在西方媒體(香港媒體的片源來自它們)不斷播放「反俄示威」的同時,卻鮮有報導東烏克蘭對俄國「干涉」所表現的「熱烈歡迎」。 至於克里米亞,若其主流民意並不是希望「獨立」,甚至「加盟」俄羅斯的話,歐美各國也斷不會稱其「獨立公投」為「非法」了。 說實話,要美國從「法律角度」解釋何以科索沃的「獨立公投」是合法,而克里米亞的「獨立公投」是非法,相信頗有難度。

事實上,對比科索沃之於塞爾維亞,克里米亞在烏克蘭諸省中享有更大的自主權和主體地位—- 她擁有自己的「國旗」、「國歌」,甚至「憲法」。

 

作為一個「討厭政治」的(假)歷史學家,朝日只不過打算在這裏,以極短的篇幅,向各位簡述一下烏克蘭的歷史。 其中「絕對沒有」對當前政治形勢作出價值判斷,或者評論誰是誰非的意圖。文中也許會提出問題,各位可以思考一下,但卻不要期望會有答案。

<斯拉夫人登場>

烏克蘭人屬於 斯拉夫民族。 要講烏克蘭史,就得從整個斯拉夫民族開始說起了。 公元三世紀以前,日耳曼人就已經生活在歐洲東部,可是後來 匈人的西進,令日耳曼人被迫向西遷徙。 當匈人衰落後,不知從何處冒出來的 斯拉夫人填補了權力真空,廣泛地分布在東南歐。 按其生活的地域,分為三大族群,分別為 西斯拉夫、南斯拉夫和東斯拉夫。

西斯拉夫即現在的 波蘭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等;南斯拉夫即前「南斯拉夫共和國」所包括的 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黑山等國族。 至於東斯拉夫,則是現代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

其中俄羅斯及烏克蘭又稱為「大俄羅斯」及「小俄羅斯」,故「東斯拉夫」又稱為「泛俄羅斯」。 這樣看來,烏克蘭和俄羅斯可以說得上是「嫡親兄弟」了。

然而,兩族的關係遠不止於此,因為烏克蘭不但是俄羅斯的兄弟,甚至是整個「泛俄羅斯民族」的起源。 今日烏克蘭首都 基輔地區,從一開始就已是整個斯拉夫民族的中心。

 

<羅斯建國與蒙古入侵>

以烏克蘭地區為中心的斯拉夫各部落,合縱連橫,幾番逐鹿爭霸,甚至各自聘請僱傭兵團效命,卻始終沒能建立一個較具規模的政權。 直到公元九至十世紀左右,東斯拉夫其中一個部落「羅斯Русь」,以「吳三桂式」引北方的日耳曼(也就是俗稱的「諾曼人Normans」,斯拉夫人稱其為「瓦良格人Varyagi」)兵團南下。 羅斯人與這支為數不多卻擁有「鋼鐵武裝」的軍團裏應外合,南征北討,終於統一了各個還在使用青銅兵器的東斯拉夫各部。***

按照遊牧民族「強者為王」的古老傳統,這支 瓦良格軍團的軍團長 留里克Рюрик,「理所當然」地成為羅斯人的第一任「大公」。(「瓦良格」後來成了一艘烏克蘭航空母艦的名字,這艘航母現於中國服役,名為「遼寧號」。)留里克死後,其部將 奧列格繼任為「羅斯大公」,並率部南下,最後在基輔定都建國,史稱「基輔羅斯」。*** 他將功臣子弟分封為各地「大公」,而基輔羅斯則是諸侯之長。 這「留里克王朝」就是最早以東斯拉夫人為主體建立的國家,並被認為是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三國的共同起源— 他們自建國伊始,就已經是受外族統治的Slave了!

羅斯諸部各自建國,基輔大公成為各部共主。 到了十一至十二世紀,基輔羅斯由於貴族內訌及草原民族的侵擾而逐漸衰弱,北方的 弗拉基米爾大公乘勢而興,甚至一度攻陷基輔,最後取代基輔大公成為羅斯各部的共主。

由這時開始,羅斯內部分化為以北方弗拉基米爾(及後來的莫斯科)為中心的「大俄羅斯」及以基輔為中心的「小俄羅斯」兩大集團,也就是今日「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前身。***

 

1223年成吉思汗之孫,後來的「金帳汗」拔都Баты領輕騎哨兵偵察基輔羅斯,與羅斯各部聯軍相遇,羅斯聯軍大敗,五名大公戰死,拔都以兵力不足,班師回朝。1237蒙古再發大軍,迅速攻陷弗拉基米爾,並在各公國巡迴「強制補給」。1240蒙古軍攻陷基輔,此時除了北方的 諾夫哥羅德以外,羅斯全境均在蒙古「金帳汗國」(又稱「欽察汗國」或「朮赤汗國」)的版圖之內。

在「金帳汗國」時期,「弗拉基米爾大公」成為羅斯各部共主的正式頭銜。*** 「弗拉基米爾大公」不由世襲,而由「金帳汗」冊封,受封者自動兼得弗拉基米爾地區為封地。 蒙古人對羅斯地區採用分化政策,致使羅斯各部之間關係緊張。在金帳汗國後期,莫斯科大公崛起,最後以武力永久奪得弗拉基米爾地區的控制權,從此,莫斯科儼然成為羅斯的新權力中心。

 

<波蘭的崛起與東進>

蒙古人的力量在十四世紀末消退,基輔已然沒落,而新興的莫斯科其實勢力也非常有限。 就在這時,西方崛起了一股強大的的勢力。1569年波蘭王國與立陶宛公國訂立「盧布林聯盟Unia lubelska」,波蘭立陶宛聯邦成立,迅即成為區域強權。

波立聯邦不斷向東擴張,很快就將烏克蘭及白俄羅斯吞併,並屢次窺視北方的俄羅斯。 「西方文化」(例如「文藝復興」)在這段時間傳入烏克蘭地區,在宗主國的政策鼓勵下,大量波蘭農民遷入今日烏克蘭西部。 烏克蘭的王公當中,也有不少跟隨「主子」改宗「天主教」,與仍然信奉東正教的本土百姓矛盾日深。

其中不少城市貧民以及不願成為農奴的烏克蘭農民,向北遷徙進入今日俄羅斯南部,過著半耕半牧的生活,他們就是「哥薩克人」。值得一提的是,「烏克蘭」這個名字正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這是波蘭—立陶宛對這片土地的稱呼,意為「偏遠之地」。 的確,在西方的宗主眼中,這片曾是羅斯民族中心的發祥之地,無疑是一片偏僻的化外之地。

至於殘餘的蒙古人勢力,則南下到黑海海岸的 克里米亞半島,建立了被歐洲稱為「韃靼」的「克里米亞汗國」,後來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兼併,基本上已變成了一個「突厥」國家。

就在波立聯邦的勢力不斷向東伸展,以至將今天(西)烏克蘭與白俄羅斯的土地都納入版圖之時,北方莫斯科大公的力量也不斷壯大。 雖然還沒有能力將西方強權驅逐,但卻先後兼併了「喀山」、「阿斯特拉」等從前金帳汗國的附庸,收復了不少古羅斯故地,並建立了「俄羅斯王國」。

 

說到這裏,不知道各位是否會覺得奇怪?明明一直都是「羅斯」,何以忽爾又會變成「俄羅斯」?「俄」從何來?這個問題在大部分的俄國史書中都沒有解答,朝日小時候為此曾納悶了好一陣子。經過多番研究,終於得到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

首先,「羅斯」忽然多了一個「俄」,只是中文的問題。*** 英文、日文等的「羅斯」都是沒有「俄」的。 而且,中國最初對「羅斯」的稱呼,也一樣是沒有「俄」的—《鹿鼎記》中就將其稱為「羅剎國」,而不是「俄羅剎國」,對不?

這個「俄」字的來源,原來是蒙古語。 蒙古橫亙在中國和俄羅斯之間,所以中國對俄羅斯的資訊很多都來自蒙古。 蒙古語不能單獨發出俄語的「Р」(英語中的「R 」)聲母。 要發出這個音,必須將該聲母後的韻母前置作為起音,於是「Россійская」(約莫唸作「Rosinca」) 就變成了蒙古語的「Оросын」(約莫唸作「Orosin」),再轉譯作漢語時就變成了「鄂羅斯」。 在康熙與彼得兩位大帝簽訂的《尼布楚條約》中,用的就是「鄂羅斯」了。後來,由於「鄂」本身是中國地名的常用字(例如湖南省簡稱就是「鄂」),為免在指涉時出現混淆,遂改用了較為少用的「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