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40620三國志的世界 (下)

讀書札記140620

三國志的世界 (下) 東亞史的精義

掌門執筆

 

《三國志的世界》(2005)金文京,講談社出版;

中譯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何曉毅梁蕾翻譯。

 

日本大史學家內藤湖南崎市定 創立“京都學派”,倡議以「東亞史」為治史單元(註:日文稱「東洋史」。) 它的基本理念認為漢字文化圈” 是漢族人於唐虞上古之世獨自生成的,接受外圍遠方文化傳播之力甚少,因而高度獨立且完整。反之,這強勢文化的幅射力卻甚大,涵蓋範圍遍及全部東亞洲,而以中日韓越南四國為主軸不息地互動,以迄現代。

即是之故,研究這個大範圍的歷史便應放置在漢文化圈”的框架下進行,而以多邊互動的視角考量之。***

 

〈東亞史的精義〉

作者參照中日韓三國的政治史,對“外戚、宦官和儒士官僚”三種政治力量的變化消長,進行了比較分析,並且提出共通性解釋。***我們從中得以窺見東亞史之精義。

(甲)首先是外戚,中國外戚勢力獨盛於兩漢,自魏文帝曹丕下詔禁止其參政,即從政治舞台銷聲匿跡。後世縱有許多太后臨朝,再也沒有大規模任用外戚集團。日本和朝鮮則不然,外戚參政屢為常態。 平安時代的藤原氏和鐮倉時代的北條氏均長期擅權,近乎篡國;李氏王朝晚期的安東金亦然。

考其因由,古時外戚之所以有力量,因為他們是地方豪族,王室有需要倚仗其勢力以統攝國家。以後漢為例,光武帝劉秀起於南陽,憑藉當地豪族陰、鄧兩家和西北豪族馬(援)、竇(融)、梁(統)三家的支持削平群雄,登上帝位,所以後漢的皇后多出此五家。

在專制政制未穩固確立之前,朝廷實際上是王室與諸豪族的共治集團,內裡以婚姻為紐帶,那麼豪族們當然有“參政權”了!當時得令的豪族早為之計,將女兒嫁入王室,便以 “外戚” 的面目壟斷朝政。***

曹魏以後,王室逐漸轉向任用儒士官僚治國,儒家思想厲行父權主義,***** 極其戒懼母系掌握權力,便從意識形態層面連根拔除外戚參政權。唐朝致力於平抑豪門,宋以後純任儒士,外戚遂永無東山再起的機會。

 

與之對比的是,日本雖於“大化改新”(646年) 師法中國,但引入的只是國家律令和崇拜形式的佛教,並不積極汲取儒家思想。朝鮮之崇儒遠踰日本, 但兩國均未能徹底清洗社會中的母系結構,豪族透過與王室婚姻而操控政局在歷史上成為家常便飯. 要點是: 豪族政治導致外戚擅權,**** 而非當上外戚便能擅權.

 

(乙)其次是宦官,中國漢唐明三朝宦官干政情況嚴重,其中以唐朝最為猛烈,而以明朝宦官的系統最為發達。 (註:明朝宦官卻意外地服從建制,其行逕不過於搞搞黨爭, 有興趣可參看《讀書札記130107b明代宦官》。)

在中國政壇上面,宦官屬內廷系統,是皇帝的私人權力機構. 與之相對的是外廷,即是由儒士官僚集權掌控的國家機器.

皇帝與外廷的關係很是複雜,一方面君權至上,皇帝對任何臣子擁有生殺任免的無上權力; 但另一方面,對著高度意識形態化而又“鐵板一塊”的整體官僚機器,皇帝卻完全無計可施! (註:嘉靖萬曆為此絕足上朝,對外廷實行杯葛.)

為了制衡外廷,皇權任用宦官並將之體制化,內廷本質上是“影子外廷”.如此,中國皇帝愈是猜忌外廷,愈是重用宦官(如明朝); 愈能駕馭外廷, 愈不許宦官參政(如清朝).***

 

日本從未引入宦官制度,所以從來沒有宦官亂政問題.皇權和朝廷如有抗爭,出以“院政”等其他制式.朝鮮行宦官制度,但沒有干政傳統. (註:書中似無作出解釋.)我的想法是日韓王權長期弱勢,根本沒有力量和資源去建設強大的內廷,宦官沒有王權支撐是成不了氣候的。***

 

(丙)儒士官僚

三者之中以儒士官僚集團對後世政治至關重要。

秦皇治國專任法吏,漢高祖所謂用儒,不過制訂禮儀而矣,至武帝“獨崇儒術”,才把儒家思想敲定為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貫串於兩漢,朝廷上層是“外儒內法”,地方下層則由豪族把持。甚且朝廷之上,儒士法吏既相抗衡,同時又隸屬於外戚門閥。統言之,兩漢雖已形成儒士官僚集團(及其培育機構 “太學) ,但並未取得如後世那般 包攬經理 國家行政的地位和權力

深化儒士官僚集團行政權的是魏晉兩朝的開國之君 魏文帝曹丕和晉武帝司馬炎。其中又以魏文帝採納大臣陳群的獻策「九品官人法」為劃時代之措施。 該法確立選取士人的準則,包括出身、職級、薪俸和升遷等方面,是唐朝「科舉制度」建立之前,最成熟和有效的官僚系統結構法則。***

與「科舉制」從寒門直接取士相比,實踐上「九品中正制」入門閥壟斷仕途,包辦朝政的局面,而於王權有所不利,故而可視之為一種不夠徹底的體制革新,是王權與豪族妥協的產物。**** 從歷史角度來看,可以察覺出王權緩慢擴張的步伐。

 

日本從未引進儒士官僚行政系統,儒家思想從來不是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自平源二家爾來,日本 “武士”而非 “文士”治國。**** 就算是武士高度“文士化”的德川時代,仍動輒切腹,絲毫不減英烈之氣!與明清士人相比…..軟手軟腳,怎可相比?

朝鮮雖以「兩班」(一文一武)治國,亦施行科舉,但兩班行世襲,科舉有名無實。朝鮮的政制未出魏晉,遑論隋唐,宜乎其文治長期敗壞,外交軍事宰割由人!

 

〈正統論及其流風遺緒〉

如上篇所述,正統論始於三國時代魏蜀爭鋒。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騎劫,曹丕首創“禪讓”是轉賬過戶,劉備在獻帝死前稱帝為僭越,三人對“正統”一致念茲在茲。

宋朝之前,士大夫均以魏為正統,稱道曹操文釆武略,風流人物。直到南宋理學家朱熹當塗,力斥曹魏為簒位,力捧劉蜀為忠良,正統鋒向於是轉移,《演義》便是此一思想轉向的產物。***

 

中國之堅持「正統論」自不待言,有趣的是這種思想在韓日越南等臣屬國族亦大行其道!

滿族入主中原之後,韓國對其奉表稱臣,暗地裡卻呼之為夷狄. 韓國朝野認為中華文明既滅, 朝鮮便是當然繼承者,竟以“小中華”自居起來!

同理, 朝鮮戰爭後南韓長期稱中國為“中共Olanke”,此字在韓語中意為“夷狄”!

日本也一樣, 天皇作為“日出處天子”,甚至把朝鮮使者稱為朝貢使,東北蝦夷南方沖繩之人當然也呼為夷狄了.  “八紘一宇”不也就是日版的天朝中心思想了嗎?

附記:越南仲離譜!參觀胡志明市的歷史博物館所見,竟然將趙佗“南越國”起,至越南人所建的“黎氏王朝”之前(即由漢至明初)的所有漢族政權一概除名!而代之以七十餘次“民族起義”事件,作為國家歷史的全部內容。這等罔顧事實,稱得上是正統論的極致了罷。

一句話「阿Q精神,無可救藥!」(此處指的是全個“漢字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