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40623「性惡論」大全

Nestroy:人是善的;但是人們是惡的。***

SENSE隨筆140623

「性惡論」大全

掌門執筆

 

《無私的藝術Die Kunst, kein Egoist zusein(2010) Richard David Precht

是一本德國近年暢銷的哲學普及書籍,該書遍從倫理學、文化人類學、演化生物學等學科視角,探討人性的道德本質,即傳統哲學上「善」與「惡」的對立問題

事緣三十多年前奧地利著名作家J. Kirschner寫了一本勵志書《自私的藝術Die Kunst, ein Egoist zusein》,鼓吹個人不應該隨波逐流,錯失自已的人生道路,人應該學習如何“自私”。*** 本書作者有感而發,認為時至今日,世風已改,人們已變得過於自私,是時候要學習如何“無私”了。

 

作者先從哲學史上有關「人性論」的辯解起講。猶如中國之有孟子主張「性善」與荀子主張「性惡」,西方的大家同樣地涇渭分明。我原以為西人以「性惡論」為主流,但實情剛好相反,作者說西方哲學自柏拉圖以降,仍以性善為基本主張,就算有主張性惡者,也必預留一手,安排好“自我救贖”的退路。***

本文摘錄該書有趣的第三章“狼群中的狼:所謂的「惡」”的大意,介紹有關「性惡論」的主要觀點。

〈霍布斯的性惡論〉

西方理論完備的性惡論者以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 – 1679)為首要大家。

霍氏英國政治哲學一代宗師,貴族出身,年少早慧,十四歲便進牛津大學修讀邏輯和物理學,及長遊歷歐陸,尋訪名師,因而夙負時望。 1642年內戰爆發,這是玫瑰戰爭爾來僅見的本土戰事,霍氏作為忠實的保皇黨幾經憂患,僥倖不死。王政復辟,霍氏聲望更隆,尋且得享九十高齡。

霍氏飽遭亂離,冷眼世情,寫下名著《利維坦Leviathan》,總結其對人性的見解。他的最偉大發明是所謂「自然狀態」:人類進入社會之前,所處的乃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狀態。**** 中國所云“人人相食”是也!由自然狀態推導出「契約說」:人類為求存續,只得以自由換取安全,擬訂契約,由一個統治者管理所有人,規定他們的生活,如有不從,脅以刑罰。***** 這就是社會、王權和法律的一籃子起源。

此說日後為洛克所用,成為「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根基。該說現今看來平平無奇,但在當時卻是何等地離經叛道,他因漠視上帝的存在而屢遭死亡恐嚇。

 

霍宗師主張的人性論其實是“不善不惡”,但傳統上這就被劃入「性惡論」陣營。霍氏認為所謂“善惡”是對行為的一種主觀詮釋,***** 並無絕對的客觀標準。每個人都根據自已的利益觀點解釋別人的行為,很容易把侵犯其個人利益的行動視作“惡行”,而促進其利益者視為“善行”,因而充滿了偏見。同理,人們絕不會把自己的行為解釋為惡行。***

如此,所謂善惡”歸根結柢只是利益衝突下的一種說詞,**** 衝突雙方事必把已方的“行為準則”理解為哲學上的“善”,而把相反的準則理解為“惡”。論善惡而把「利益衝突」放置於分析架構的中心位置,漠視宗教和哲學傳統,乃是霍宗師的偉大之處,他的學說其實比想象中高深。

 

〈赫胥黎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Thomas Huxley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科學哲學家,其時大英帝國日不沒落,立於世界之巔。赫氏以思想激進名世,1893年在牛津大學演講「演化和倫理」轟動一時,贏得“達爾文鬥牛犬”的外號。

演講的主旨可簡單地歸結為:人性本惡,人類與其他生物相同,都是沒有道德的野獸,本能上為生存而盲目奮鬥。 「道德」是文化的虛構物,發生於人類演化的晚近階段,與本性原是深層對立的。*****

當代學者打趣地把這種論調取名「薄膜理論」:人性是一層道德的薄膜,內裡沸騰著本能的慾望。J(編按:這想法後來由佛洛伊德以“精神分析”語言“超我”與“本我”的對立表達出來,一時間成為定說。)

 

赫氏畢生學問致力於“演化論原則”導入對人類社會的解釋,最後不幸地導出遭人唾駡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該學說認為人類社會雖然披上文明的外衣,骨子裡仍然遵行“森林法則:優勝劣敗”。這法則的演化論版本便是赫氏銘言「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人類社會,尤其是國際社會,無非按這本子辦事。

赫氏根據演化論作出的單調和過火推論,隨著大殖民時代結束很快遭到揚棄。但他與達爾文一致之處,在於把人類與野獸的本性在時間長河中連接起來, 因而“人性”必有“獸性”的源頭,這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心物二元論”和“理性主義”思想。人性既與獸性上下相承,又怎會是「性本善」呢?

這派學理甚受生物學界認受,後來經由動物行為學家諾獎得主羅倫茲Konrad Lorenz和“社會生物學”創始人威爾森Edward O Wilson發揚光大,至今在學界仍極具影響力。當然,兩位大師都是反對社會達爾文主義的。

 

上說夠“惡”未?未夠。

〈吉塞林的終極性惡論〉

美國演化生物學家Michael Ghiselin在1974年發表《自然的經濟和性的演化》,把性惡論發揮至極致。

在他看來:「人類表面上的互助合作,其實是機會主義和互相利用的混合產物。就如動物犧牲自我的本能,無非為了取得相對於第三者群體的優勢;人類的一切社會性“善行”,也無非為了取得相對於其他群體的優勢。 一個生物理所當然地支持牠所屬的群體,最低限度牠被迫如此。 褪去“利他主義者”的外衣,你會看到一個“偽善者”在淌血。」這段文字對人性痛加針貶,矚目驚心!

結論:人類社會的一切“善行”,本質上都是偽善。****

編按;這相當於段延慶“惡貫滿盈”的級數,借用澹台滅明之言:「“人類”不亡,是無天理!」

 

附記:

為了緩衝吉氏理論的迫力,作者援引同年發表的另一篇重要論文,美國一流動物行為學家Jean Goodall根據在剛果對黑猩猩的長期自然觀察,得出相反結論:

動物在沒有即時的利益或目之下,仍有大量可見的出於情感結連的合作和利他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