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40711從城市國家到中華

讀書札記140711

從城市國家到中華:虛構的「天下」

掌門執筆

 

《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周、春秋、戰國》(2005) 平勢隆郎

本書是 “中國的歷史” 系列十書的第二冊, 作者是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專題研究 “東亞各國眼中的中國古代史”。 平勢教授是 金文(註:青銅器上面的銘文。) 權威專家,對 “西周紀年” 論題 提出自家的系統性見解和定年法,書中頗以此自豪。***

平勢教授的後現代主義治學風格很有特色,擅長比較古文獻和銘文,分析文本中的敍事結構、虛構成份及其背後的權力主張。*****

他指出《春秋》和《公羊傳》是 田齊主催的史籍,《左傳》挺韓,《竹書紀年》挺魏,《穀梁傳》挺中山,各有各的算盤,各自對 “中國” 這一地域範圍作出不同的界說,對政治正統作出不同的主張

 

秦以火焚書,意在將六國史籍清除,獨留秦史。 劉邦入咸陽,蕭何收圖書,出身低微、欠缺傳承的漢朝手上的典藏是秦籍。 所以主流史書《史記》根據的主要是秦史,自然是繼承了 “大秦觀點”, 突顯周秦垂統,而將六國視為被整合的對象。***

《史記》之可信,在其資料豐富,製作嚴謹 (註:連相距千餘年的商世系也近乎毫無差錯,清末民初經甲骨文核實的時候,學界為之震驚。); 《史記》之不可信,則在意識形態主導, 對史料之取捨演繹別有用心。 其實這豈獨史遷為然? 自中國之有文字,敍事即政治,即權力,這點一向非常之 “傅柯”。

 

〈文字與政治話語權〉

平勢教授從青銅器的開端述說文字與政治的關係。

最早的系統化漢文字是商朝中期出現的「甲骨文」,主要用於占卜。 龜甲占卜決定國家大事,由商王 “釋卜”, 文字自出世即負荷著政治任務。

元前1023年周滅商,接收其文字制式,斯時青銅器已大盛。 青銅器造價昂貴,地方小國不易負担,加以周朝壟斷了鑄刻銘文的技術,*** 重要的器皿都是王室賜予邦國的禮器 (註:祭祀用,在那時代 “祭祀” 是一切政治之總和 青銅太貴,只用來製作禮器和兵器,不用來製作農具。),以作獎勵功勳,宣揚王命

西周之世,諸侯大多尚未通曉文字,最低限度不懂得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 那麼自然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了,朝廷壟斷了 “國際話語權”,大範圍的封建體制因而得以施行。*****

 

元前770周室內亂, “平王東遷”洛陽(ie雒邑) ,東周(春秋時代) 開始。 在這過程中,日後佔據長安(ie鎬京) 的秦國首先發跡,收編了文字官吏和工藝匠人,從半野蠻的部族變身為 ‘文明大國’。 文士工匠流徙四方,各國始有文字,國家本位的敘事和正式的國際外交開展於此時。***

周室失去對文字的壟斷權,封建體制瓦解,大國成就霸業,都與文字傳播過程息息相關。****

 

〈虛構的天下觀〉

夏商周謂之「三代」(附註),傳統觀念認為三代都是統治「天下」的王朝,那並不符合事實,而是後世的虛構。**** 首先是否存在著 “夏王朝” 學界仍有爭議,夏墟究竟在那兒仍未有定論,作者戲稱之為 ‘幻影般的夏王朝’。 商墟即今之河南安陽市,已成考古定論;周之兩京亦無可質疑。 即是說,商周是確定的王朝,問題是,王朝並不一定統治著「天下」。

商周兩朝的國力都很有限, 直接統治範圍相當狹小,只算是一個「文化地域中心」,而極長時間內大地之上存在著幾個新石器時代承傳下來的文化地域中心。*** 例如商周對其時的楚地無甚影響力,更不要說吳越了,楚吳越是另外一個文化地域中心。

商周把自己的直接統治範圍稱為 “中域”或 “中邦”, 漢時避高祖諱,改稱「中國」,直至春秋仍未有「天下」這一觀念。 戰國時代封建崩壞,大國吞併小國,置為郡縣,由中央派遣官吏施行直接統治, 中央與地方以文字書寫發布命令和進行溝通,是為「文書行政制度」。***** 在這制度下,逐漸形成了現代化的「領土國家」。 而把各國所有已知的領土合併在一起,便成為「天下」這種想法。 天下是文書行政制度的觀念產物。***

 

〈「信史」為何不可信?〉

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六合,才真正有了後世意義的「天下」。 《史記》採取 正統論” 手法,主張 夏商周(秦)漢垂直傳, 將 “一統天下” 視為事理之必然, 有意抹去上古至春秋戰國長時段多元的地域文化差異,力保 “大一統”的正當性。****

為了突顯 “垂直正統論” ,代表漢朝觀點的《史記》對史料進行篩選,運用誇大和削弱的手法,做了兩重功夫:A誇大正統王朝的威望,強調其正當性;B將多元對立的非正統政治勢力矮化弱化,甚至達到略而不提的地步。***

《史記》特別賦予夏商周三代壓倒性地位,夏朝未有文字,遠在一千五百年之前,仍煞有介事地製作本紀。 尤有甚者,堯舜黄帝等更古遠的政治人物,其事跡在戰國之前並無任何文獻記載,仍根據古老傳說繪影繪聲,立為本紀。 這種意識形態主導、毫不務實的治史手法,給後世留下極惡劣的遺產,做成「信史」不可信的長遠壞影響。

 

‘清空歷史’ 最有意思的事例, 便是有關東周初年 “兩周對立”的重大史實,《史記》竟然將之略去。***

事緣 周幽王欲廢 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和她的兒子,於是申后之父 申侯勾結犬戎,刼掠鎬京,弒殺幽王。元前772年亂後兵退,虢公翰等人在鎬京擁立周携王。

元前770年申侯、魯侯和許文公等在雒邑擁立宜臼,是為周平王。 周朝東西兩王對立十年, 直至元前759年 晋文侯攻破鎬京,殺了携王,才正式滅了西周。 ‘兩周對立’的史實載於《竹書紀年》,現已得到金文的支持。***

所以平王並非東遷,而是另立,《史記》為了粉飾正統,泡製了平王東遷” 的歷史劇,後世未察,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