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40722法蘭克福學派淺談 (上)

SENSE隨筆140722
法蘭克福學派淺談 (上):巨匠 哈布馬斯
執筆人:蟬

哈布馬斯Jurgen Habermas是著名的德國哲學家及社會學家, 是德國哲學主流「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的第二代領導人。 礙於近代英美與歐陸哲學發展路線迥異,對於學習英美線社會和人文科學的朋友,可能並不那麼清楚以德國為基地的「法派」。 此一短系列旨在介紹 哈布馬斯的理論,兼且粗淺地介紹一下法派的學術成就。

法派的批判性理論〉
1923年馬克思主義者Felix Weil在 法蘭克福成立了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德文簡寫IfS)。 顧名思義IfS是個研究歐陸哲學及社會學的機構。1930年法蘭克福大學教授 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被選為IfS的局長。

當時法派聚集了一批學術背景相近的思想家:他們都深受 黑格爾和馬克思的影響,熟悉並鑽研黑格爾辯證法。*** 雖然黑氏與馬氏及後對德國甚至歐陸的哲學影響甚鉅,但在當時學術界 “法派” 卻只是小眾派別。 歐洲當時的學術主流偏向支持 新康德主義neo-Kantianism與邏輯實證主義logical empiricism。

霍氏在位時,與數位法派第一代的才人,如Herbert Marcuse、Erich Fromm和Theodor Adorno等,一同發展了「批判性理論Critical Theory」典範。 按照黑格爾辯證法,萬物皆透過矛盾發展:即事物內在的 “正”與 “反”, 繼而產生 “融合”取得進步,故黑格爾辯證法相信事物變化並無終點。****

法派認為科學革命後學術界偏向相信事實是一個客觀的存在, 知識的目的是透過建立理論反映客觀存在的事實。 故此各門急速興起的學科,如物理學等,逐漸走向專業化,透過運用 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追求事物的“真理”。霍氏稱透過此種路徑發展的理論為「傳統理論traditional theory」。***

法派一眾思想家提出另一種理論發展路徑,即批判性理論。 批判性理論有數個特點:

  • 自我意識 self-aware
    傳統理論將理論與描述的對象隔離,並有意忽略理論對描述對象的影響。批判性理論將自身視為對象的一部分,將 “在對象應用理論時的效應”,和 “應用者的目的”一併考慮。 這個特點也被稱為 反射性的reflective
  • 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
    別於傳統理論,批判性理論相信只有透過檢視各個不同學科的狀況,才能獲得更廣闊和具洞見力的觀點。 筆者認為這種鄙視專業化的想法,與馬克思主義認為工業化導致高度分工,從而令人出現異化的說法同出一轍。 亦如存在主義經典《非理性的人Irrational Man》所指出,知識份子的專業化令他們在學術機構以外難以生存。
  • 實踐性 practical
    批判性理論應該是可實踐的。 法派認為理論的目的除了找出社會當下的問題wrongness之外,也應該分辨社會進程的傾向,並協助社會達至更佳(而非最佳)狀況。

悲觀的第一代〉
1933年納綷德國掌權,國內反猶聲音日漸高漲。 法派的黃金第一代當中極大部分是猶太人,國內的狀況迫使他們離開德國,而IfS亦被迫數次遷移。 1933年遷至日內瓦,次年移至紐約。 IfS在美國與哥倫比亞大學合作,並將旗下刊物《Journal for Social Research》易名為《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這批學者初到美國即被當地的消費文化所震撼。 高速的工業化令社會急速“福特化”,資本主義將人的需要和慾望轉化至對工業製品的需求。 透過滲透在不同媒體的廣告,人的意識被重塑。 黑格爾所提到的“解放reconciliation”體現為對理性的崇拜:人只有透過追尋理性才能獲得快樂與自由,在美國適得其反。

在眾多的社會現象中,最令法派學者驚訝的是荷里活電影! 荷里活電影的大團圓結局為大眾提供一種虛假的滿足,令他們忽視現實生活中令人沮喪的面向。 美國的大企業透過這些潛藏的文化改造,令人民接受一個貌似能滿足深層需要的社會系統,而實質上只是利用文化產業culture industry去改造他們。

美國的狀況令一眾法派學者對批判性理論的實踐性產生懷疑,他們觀察到理性主義與 資本/消費主義在美國相互惡性強化的現象。*** 悲觀的霍氏與阿多諾Adorno在1947年合作發表了法派其中一本代表作《啟蒙辯證法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書中提出啟蒙時代冒起的 “工具理性”逐漸發展成一種壓倒性智識,自然科學與各種技術性的知識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取得壟斷性優勢。自然科學原是人類為了掌控自然和環境的思想工具,而科技與工業只是這種工具的延伸,現在反過來掌控了人類的心性。

這種理性化的進程令計算與物化取代宗教成為社會的信仰。*** 與啟蒙時代的思想家所提倡的不同,法派認為理性並沒有為人類服務,令人從自然與宗教中解放出來;相反,理性把人囚禁在日益發達的行政網絡與控制之中,掌控生活的經濟系統並沒有令人生活更富足,而是令人更加貧窮和痛苦。***

哈布馬斯就在這個背景中認識法派的思想,然而由於身處的年代不同,他並不認為人類社會發展是如此的悲觀。 後文會介紹哈氏的成名理論:「公眾空間Public Sphere」。

參考:
《Haberma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2005, Gordon Finlay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