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40811倭寇誌

說史140811

倭寇誌

掌門執筆:天花亂說系列(十)

 

戲劇〈突襲雙嶼港〉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 浙江巡撫都御使朱紈派遣軍隊掃蕩海盜總舵所在地 舟山群島雙嶼港。 軍事行動採取現代意味的特種部隊突擊戰術,高度保密,兩棲作戰,午夜封塞港口,拂曉攻擊。作戰全面成功,殺死海盜數百人,焚燬總舵建築物「天妃宮」(ie媽祖廟)。曾經是國際走私貿易重鎮的雙嶼港,二十載繁榮,一夕之間盡成瓦礫。

兄弟遭殺戮,廟宇被毁壞,從這天開始,大海男兒與明王朝不共戴天!他們亡命天涯,寄身異域,剃髮易服,招攬浪人,入寇沿海,釀成歷時二十年的「嘉靖大倭亂」。*** 這一波倭寇的主幹人員原來是江浙福以走私為業的海幫商民,為勢所逼,先移居日本,再返禍中國****

可以說,“突襲雙嶼港事件”是嘉靖倭亂的導火索。

 

sense〈誰是倭寇?〉

「海盜 (ie寇)」由朝廷法律所定義。***

明朝大部分時間實施海禁,禁止民間建造大型船舶和出海營商。 海禁政策與「朝貢體制」互為表裡。朝貢除了是國際政治制度,也是統一的國營對外貿易制度。朝廷限定外國朝貢團上訪的時間和停駐的港埠,在當地設置「市舶司」,與隨團商隊進行統一貿易,利潤歸公。

海禁乃是朝廷壟斷對外貿易的政策手段。****

當然,有禁令,就有走私。實情宋元以來,浙福海民便積極展開對南洋馬六甲貿易,出口絲瓷茶,進口香料(主要是胡椒),交易量極為龐大。明朝行海禁乃是與民爭利,絕其生計,海商只餘走私一途。遠洋走私船隻自然配備武裝,非法武裝船隻定義上就是「海盜」行為,這與他們有否在中國海域進行刦掠關係不大。***(註:常識上,他們進行刦掠的對象必然是南洋地區,而不會是中國沿海。)

 

至於「倭寇」,則由髮型定義!*****

日本武士剃髮留豎髻,此種髮型稱為“月代”,始於平安後期,“應仁之亂” (1467年)後軍事頻仍,才成為武家風俗。髮型起因於穿著盔甲長途行軍,散熱不良會頭暈。

話說雙嶼港總舵被毀,幫中兄弟在新舵主王直(明史稱汪直)領導下在舟山群島烈港再立新舵。王直徽州鹽商出身,因犯禁投身海幫,當上“管庫ie CFO”要職。新舵主具組織才略,勢力再盛,1553年官兵又清剿烈港。 王直無處容身,索性率眾東渡日本,在九州的 五島列島和 平户立足生根。***由於向來有大宗生意往還, 他與當地藩主松蒲氏素相友善, 故而獲准居留. 至今當地仍留有古跡“六角水井”和出海時用來祈福的“明人堂”。

王直早前好作儒生打扮,取號 “五峰”, 到了此時遂剃髮豎髻,以示與故國決絕!後來前赴日本招降的明朝使者,看到的就是剃了髮的他。

東渡的海幫返禍江浙的時候全都剃髮易服,在中國人眼中便盡成「倭寇」了。***

剃髮倭服,揮舞長刀,狂呼亂嘯,在戰場上自然有懾敵的功效。更利害的是,“倭寇”抓到沿海百姓,即把他們強行剃髮,脅逼入伙。*** 由於頭髮倉猝間不及復生,被官兵捕獲,就會當作“倭寇”斬首邀功,百姓於是不得不從。如此這般,運用髮型竟然成為了一種戰略手段!

 

歷史〈亂世驚濤〉

學界將「倭寇之亂」分為三期。

「初期倭寇」並不發生於中國,受害國是就近日本的朝鮮*** 根據《高麗史》,1223年朝鮮半島東南部,對馬隔岸的金州首次遭到倭人掠奪,此後四十年間共出現十一起同類事件。這些倭寇規模甚小,不過是兩艘船隻數十匪徒,性質上是路刦百姓,一遇官兵即時遁走,為害也不太猛烈。

 

歷史轉折處是日本 南北朝大亂世 (1331-1392年),與足利氏爭天下落敗的武家下海為寇。他們本是專業武士,只因喪失了土地而漂流海上,淪為盜匪,日韓古史書稱之為「日本惡黨」。***

這一波稱為「前期倭寇」的,與初期倭寇大為不同。首先是規模,1350年再現倭寇踪跡,為官兵捕殺者300人;1380年那次大入侵,倭船竟達500艘之多。其次是業務能力,他們與高麗正規軍反覆爭鬥,然後溯河而上,刦掠漕運船隊;更且深入內陸,以步騎登岸作戰,相當於現代的海軍陸戰隊!第三是頻率,從1350年至1392年高麗滅亡,總共發生過300多次倭寇事件,平均每年7次,真可謂家常便飯了。

 

在於中國,「前期倭寇」指元末至嘉靖之間出沒的倭寇。

1358年中國史料第一次記載了倭寇犯境,刦掠山東半島的消息。***  1368年明朝建立之際,倭患更為熾烈,南下侵犯江浙,遠達福建。海運業起家的方國珍敗亡,餘黨亦入海為寇,勾結倭人,加深了災情。洪武二年朱元璋遣使日本,要求取締倭寇,幕府虛與委蛇。

直到1392年武將 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1405年明成祖遣 鄭和建立龐大海軍下西洋,倭寇才逐漸歛跡。

這時期的倭寇大致上“貨真價實”,以日本人為主幹。***

 

「後期倭寇」指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之後的倭寇,也就是為禍最烈的嘉靖倭亂」。與前期相比,後期倭寇的特色是橫行無忌,深入內陸,攻城池,割莊稼,擄掠人口,與官兵正面接戰。

《海與帝國》作者 上田信教授認為這一波的倭寇主力是東渡的中國海幫,*** 日本人參與其中並不多,他想必參照過那時期的日方史料才有此種說法。

據說從王直分離出去,並且更為殘暴的徐海派系,在平地作戰時僱用日本惡黨當陣前指揮,那是由於海幫並不通曉陸地戰,故此需要日本軍事顧問和僱傭兵。

倭寇即海幫的另一條佐証是:江淮二水從江浙出海,長期沖積泥沙使到海岸綫多淺灘而少良港。海船如不熟悉狀況極易擱淺,也不容易找到登陸地點,至於深入內陸則更非國人莫辦了。

曾經讀過一則記載:數百倭寇在萬多官兵包圍網中竟可悍然突破,脫身而去!我相信任憑怎樣勇悍都解釋不了,必要條件是他們非常熟悉大範圍的地形。

作者又說斯時沿海村落也有男子成群結隊出海參與倭寇活動的,情況有如合約傭工,當他們滿載而歸的時候,整條村子都為之歡騰不已。如果“倭寇”不是自己人,相信很難達到這樣高的合作互信程度吧。

 

王直的下場很傳奇,也很悲慘。屢率巨艦擊敗官兵之後,朝廷向他招降,1557年他重回舟山,向巡撫胡宗憲投誠。他以海商代表的身份向朝廷上疏, 分析利害,請求解除海禁. 胡氏雖然將他投獄, 但是禮讓有加,不單止認真考慮他的意見, 更且轉達朝廷. 朝廷嚴加拒斥,嘉靖三十八年 (1559年)胡宗憲不得已在杭州將王直斬首.

王直期待的解禁在他死後僅八年,即隆慶元年(1567年)實施.

 

以上學問出自

《海與帝國:明清時代》(2005) 上田信

“講談社.中國的歷史”系列第九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