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41013香港簡史(四) 亂世

命似懸絲身如寄 “Borrowed place;Borrowed time.”

讀書札記141013

香港簡史(四) 亂世:大罷工和淪陷

掌門執筆

 

《香港簡史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2007) J. M. Carroll

 

(18) 以前的說法是香港工業發軔於內戰尾聲,期間大陸(尤其是上海)的資金技術和勞動力大量移進. 晚近的研究則顯示二戰之前香港工業已具雛型,上述機遇則使之騰飛.*** 到了一九六零年代,香港成為聞名世界的工業城市.

作者指出錯覺形成是由於官方統計資料的誤導, 政府經常有意無意間壓縮報道本地的工業規模. 原因是洋人財團對工業興趣缺缺, 幾乎全部輕工業都操諸華人手中,而政府的調查統計對華資中小型企業較為輕忽. 另一點有些陰謀論味道,英國是個出口工業製品國家,一向忌憚殖民地工業化, 港府不想刺激祖家的神經而刻意隱藏實力.

 

華資工業的成長既得益於,也助長了, 華資銀行的茁壯.***

1919東亞銀行創立和上市是本港金融史上的劃時代事件. 之前只有外資銀行,華資銀號不得經營支票户口押滙信用狀等業務,不能滿足出口工業的業務需求.

反映華人經濟和社會地位躍升的象徵性事件是1926港督 金文泰Clementi委任周壽臣為行政局首位華人議員,*** 周氏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

 

〈大罷工〉

(19)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香港社會的特點是罷工和抵制活動頻仍, 出發點是基層華人的愛國和抗爭心態.

一戰勝方協約國(以英國為首領)陰藏密約,將德國在華權益轉移予日本. 巴黎和會妄顧公義,以中國為犧牲,觸發了1919五四運動. 此一動勢以抵制日貨開始,瞬即席捲全國, 香港作為前沿城市自然如響斯應.

 

1920「機器工人罷工」是香港首次由工會組織的抗爭活動,***要求加薪40%. 事緣一戰爆發後港幣貶值50%, 百物騰貴,華人勞工工資卻沒有提高. (本已較高的洋人勞工已獲加15%.) 是年,大米被調往歐洲戰場,米價飊升引發罷工. 資方起初寸步不讓,三個星期後政府施壓,才同意加薪32.5%. 約有10,000名工人參與了這次罷工.

旗開得勝鼓舞了工運,同年成立了超過一百個工會. 港府通過表面上針對三合會的《社團條例》,卻用來取締了幾十個不受歡迎的工人組織. 此風也薰染了廣東省,使得工運頻興,社會激盪.

 

機器工人罷工純粹是經濟抗爭, 但1922戲劇性的「海員大罷工」卻充滿了政治味道. 工會要求大幅加薪, 並提出制度改革,海員須由工會而非包工頭介紹任職, 起初只有1,500人參加.

港督司徒拔Stubbs誤信華人菁英之言, 認為事件背後由共產黨策動,因而施加強力壓制.*** 他取締工會,拘捕領袖, 查封總部,卸下孫中山題寫的牌匾. 事態迅速惡化並且政治化, 工會號召全港工人罷工返穗, 約100,000人(包括港督府全體員工.)響應. 廣州市長孫科對罷工表態支持.

事件的高潮是司徒拔下令關閉九廣鐵路, 人們徒步上廣州,途經沙田時遭到警察開槍射擊,釀成五死八傷慘劇. 這還了得…..

最後工人的訴求全部獲得滿足,死傷者家人獲得賠償, 拆下牌匾的警員親手把它掛回原位.

 

(20) 最為波瀾壯闊的則非「省港大罷工」莫屬. 1925五月,上海租界的英國巡捕向中國示威者開火,至少九人死亡,史稱“五卅慘案”; 六月,廣州租界的英軍在沙面向示威者開火,造成五死一百二十傷,史稱“沙基慘案”. 香港和廣州爆發反英大罷工和抵制英貨活動.***

沙基慘案後, 兩周內50,000人離開香港, 銀行擠提,物價飛漲,經濟癱瘓,成為香港史上最大的社會危機. 七月底,約有250,000人離去, 一家著名華資銀行倒閉, 英國政府須提供三百萬英鎊商業貸款以防止經濟崩潰.***

時維廣州國民政府聯俄容共”時期, 司徒拔和繼任的 金文泰都深信罷工由共產黨發動,因而禁制左派工會和報章, 這種意識形態恐共症此後長期延續下去. 港府的行動獲得洋人和華人菁英階層全力支持,最終渡過了難關, 但也大為加深了社會上下階層的互不信任.***

1927蔣介石北伐途中清黨, 形勢丕變,罷工事態平息.

 

〈淪陷〉

(21) 1937日本全面侵華,八年抗日戰爭開打. 日本封鎖中國港口, 香港成為中國對外貿易主要進出口(約佔全國一半份額), 與及軍火來源地. 以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為首, 國內銀行把總部搬遷此間,香港成為了中國的外滙中心.*** 很多報社和企業也這樣做,工業家把整間工廠搬過來,帶來了資金和技術.**** 這等事態影響極其深遠,絕大多數進來的資金從此再沒離開過.

1938日軍佔領廣州, 500,000難民湧入,香港人口超過1.5M, 使到居住環境長期極度惡劣,社會設施不堪重負.***

 

1941年12月8日 日本同步突襲 香港、馬來亞、菲律賓和珍珠港, 五架皇家空軍戰機被毁於啓德機場跑道之上.*** 十七天內香港全境淪陷, 港督 楊慕琦Young向日軍 酒井隆中將無條件投降.

然而香港防衛戰並非如想象中那麽不濟, 莫德庇Maltby少將率領一萬孤軍(包括義勇軍), 對抗有海空支援的二萬二千日本正規軍. 近期研究推算英軍1,560人陣亡或失蹤; 日軍2,000人陣亡,五六千人受傷.

 

(22)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歲月愁雲慘霧,不堪回首…..

為了減少人口, 日本總督 磯谷亷介中將下令難民返鄉, 一年內香港人口減至1M,日治結束時降至不足0.6M.

日佔期間至少一萬平民被殺, 更多人遭受折磨,強姦和致殘. 香港本已缺乏資源, 再遭日軍搜刮抽調, 居民生計極度艱難,每天有數百屍骸棄置街頭.

因為交戰國的關係(註:英美荷都是日本的交戰國,中國反而不是.), 英美荷居民都被拘禁赤柱集中營. 盟軍戰俘被迫向華人躹躬,拉人力車和清潔街道. 理論上, 華人是被解放者,大東亞共榮圈的受益人; 但另一方面,日本人又看不起華人對洋人的奴顏婢膝.

 

酒井於佔領後兩周即於半島酒店宴請130名華人和歐亞混血兒頭面人物, 席間大談驅除歐虜,共存共榮….. 同月磯谷上任, 立即成立 “華民代表會” 和 “華民各界協議會”(合稱「兩華會」), 負責管治華人. 兩華會的主席分別是大名鼎鼎的 羅旭龢與周壽臣.

戰後,有三名殖民地官員作証說, 淪陷前他們曾代表殖民地部密會羅周二人, 要求他們留港照顧華人利益, 所以他們原是 “身在曹營心在漢” 云云.

 

日治時期也非毫無建樹, 日人重衞生, 加以人口銳減, 傳染病比戰前有所舒緩. 另外, 洋人被囚, 華人和混血兒有機會在政府機構擔任較高職級. 這兩種情況都在戰後得到延續.

香港社會竟有一意想不到的受益於日佔之處, 華洋因戰亂及重建而同仇敵愾,胼手胝足, 大為和緩了一百年來的種族歧視和隔閡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