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41027大悲劇(二) 攻勢現實主義

“Britain has no permanent friends, nor permanent enemies.  She ha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 “Palmerston

讀書札記141027

大國政治的悲劇(二) 攻勢現實主義

掌門執筆

 

《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2001)

John Mearsheimer

 

現實主義並非美國國際關係研究的主流,自由主義才是.*** 作者認為那是由於美國人天性樂觀,心靈幼稚有以致之. 幸而美國的政治家與國民性格大不相同, 他們的公開言談雖則滿口“自由”; 但行內論辨與及實際作業卻總是十足“現實”. “說一套,做一套”是美式政治的特色.

本文介紹現實主義, 特別是作者自創流派的內涵.

 

美國的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共出過三本經典著作

《二十年危機1919-1939, The Twenty Years’ Crisis1919-1939(1939)E H Carr;

《國家間政治Politics Among Nations(1948) H Morganthau; 和

《國際政治理論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1979)K Waltz.

這三本書的出版時序, 分別是二戰開打,冷戰肇始和尾聲, 對應著國際政局的轉折時刻. 這既反映出學界對世界局勢的敏銳度, 也為當時的外交應變提出戰略思想指引, 其影響力著實不可小覷.***

作者言下之意, 本書與之分庭抗禮,就是行內第四本經典著作.

 

現實主義發端於對自由主義的批判, 立論的根基在於:國家極其在乎權力, 一切意識形態說詞, 如“宣揚自由民主”和“解放被壓迫階級”都是花招, 並非行動的出發點和真實依據. 國家的動機只是攫取權力, 依憑的只有實力.*** 這是所有現實主義流派的共通理念.

但是對於國家為何具有這種性格, 為何如此喪心病狂,則人言人殊. 卡爾Carr肯南 G Kennan(註:美國外交官,「冷戰」一詞的發明者, 其思想主導了冷戰時期的外交決策,可謂真正的幕後風雲人物.) 甚至對國家為何要追求權力不置一詞. 作者認為兩位雖是現實主義的奠基人,卻沒有提出整體性理論.

 

真正提出理論的人是 摩根索Morganthau和沃爾玆Waltz, 他們對國家為何追逐權力,和求取多少權力才算足夠, 都給出了理論解釋.

人性現實主義〉亦稱“古典現實主義”

摩根索認為國家之所以追求權力乃是人性使然, 人生來就具有“權力慾望”, 企圖影響或控制他人,國家也一樣. 在這理論之中,國際政治的主要驅動力是國家內在的權力意志, 促使他們爭奪覇權.***

據此,每個國家都具有先天侵略性格, 都想控制別國,或擺脫別國的控制. 世上應該沒有安於現狀的國家, 國際間的無政府狀態是與生俱來的,國際即是叢林.

他的理論雖然粗疏, 但從兩次大戰(或春秋戰國)的歷史看來簡直對極了,所以當年甚囂塵上.

 

守勢現實主義〉亦稱“結構現實主義”

沃爾玆不同意國家具有先天侵略性格; 反之,他認為國家的目標只是為了生存,追求安全才是重中之重. 是國際關係的結構迫使各國陷入生存競爭, 而權力則是生存的最佳手段.****

在這理論之中,無政府狀態是後天生成的, 因而是可以舒解的, 此點極其重要. 大國關注的其實是權力平衡,*****多於凌駕別的大國. 因此,只要出現某種可以接受的平衡,大國們有可能安於現狀. 叢林是有可能生出秩序的.

這理論最有說服力的實証是冷戰時期的“核武平衡”.*** 由於核武是“無法抵擋的武器”, 一個國家只要擁有某個數量的核武,能對敵國給予“後發的毁滅性打擊”, 即可達致平衡.

又當一個大國其力量不能蓋過周邊若干個“次大國”的總和的時候, 次大國們就會組成聯盟共同防禦. 那麽,這個大國理應忌諱於追求過多權力, 以免激起聯盟的組建.

又據這一派別衍生出來的「攻擊—防禦平衡理論」, 武力技術系統分為攻防兩種類型. 如果攻擊型武力佔有優勢,則征服戰爭頻仍 (舉例:發明了 擲石機/大炮 則 土牆/石牆 遭殃.); 反之,則天下太平. 當今之世,技術向防禦型傾斜(核武是阻嚇性防禦武器),大國不敢輕易挑起戰爭.***

 

本書作者Mearsheimer的理論則是對“守勢論”的異議. 他認同沃爾玆“國家的目標是為了生存”這一基本點, 但並不認為據此足以推導出對權力追求的節制; 相反,為了“生存”, 競爭仍然是割喉式的.

攻勢現實主義

在國際政治中幾乎看不到安於現狀的國家,所有國家都在力爭上游, 權力永遠是相對的,因此永無饜足. 要獲得最大化的安全度, 只有「成為體系中的霸主」!**** 據此,體系中只有霸主一人是安於現狀的, 但是根據“紅心皇后原理”,他仍得不斷向前奔跑以“維持現狀”.

“攻勢論”與“人性論”的結論是一致的,即“國家都具有侵略性格”; 不同的是人性論主張那是天生的,攻勢論則主張是體系結構迫使的 (註:因此“攻勢論”和“守勢論”都是結構理論.),他們為求生存而不得不然.

 

作者以英式經驗主義傳統的簡潔和嚴謹建構理論,列明攻勢現實主義的五個基本命題:

1國際體系處於無政府狀態, 因為體系中缺乏凌駕諸國的中央權威. 國家雖有大小強弱的差異,但其位格是平等的. 這不像一國之內,政府的位格凌駕國民和法人.

2大國具備侵略他國的軍事力量

 

3國家永遠無法把握其他國家的意圖,****尤其不能肯定對方會否發動侵略戰爭。原因是侵略的理由有多端,而意圖本身則反覆善變。“白首相知猶按劍, 人情反覆似波瀾.”, 此所以“英國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

 

4生存是國家的首要目標,因為國家一旦被征服,就沒有資格追求其他目標. 國家力圖維護領土和主權完整.

5大國是理性的行為體,*** 既關注短期的行為效果,也關注中長期的影響. 無論他們的說詞何等偏激和理想化, 其行為絕對不會意氣用事, 用廣東話表達“大國絕不會死錯人.”

 

從這五個基本命題出發,可以推導出大國行為的邏輯及其後果.

大國政治的悲劇

由於現實環境1和2,與及永恆的不確定性3, 大國彼此恐懼, 沒有信任的餘地. 國際政治代價過大,戰爭足以毁家滅國, 每個國家都惴惴不安,把自己看成孤單且易受攻擊的一方. 就算懷有共同恐懼的國家結成同盟, 基於“沒有永遠的朋友”,山盟海誓本質上乃是權宜之計.

加上4,得出結論:大國只能依靠一己的力量在叢林中掙扎存活.***

在一個沒有中央權威可資申訴和獲取救濟的體系裡, 國家總是按照自己的利益行動, 非不得已不會屈從於他國的利益;也不會從屬於國際共同體的利益. 在叢林中求活,自私是有好處的.

 

再by 西方文化的至愛5, 要存活就得成為叢林中的最強者. 一個國家要獲得最大程度的安全, 就要獲得最大程度的權力. 基於權力的「零和zero-sum 性質」,權力是相對的, “最大程度的權力”只能是“擁有比其他人多的權力”, 即成為「霸主」.***** 在爭霸的路途上,你死即是我活, 損人即是利己, 所以國家必然具有侵略性格.

大國爭霸,風雲詭譎…..最終很易釀成悲劇. 下篇將介紹有關爭霸的理論和中國崛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