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41113政治起源(三) 國家形成理論

四十年來家國  三千里地山河

讀書札記141113

政治秩序的起源(三) 國家形成理論

掌門執筆

 

<甚麽是國家?>

與部落社會相比,Def. 「國家」 型社會有五項組織特徵, 而「酋邦」可視為其過渡形式.***

A國家享有集中的權力, 在整個社會制訂和執行統一規則. 該權力凌駕領土之內所有其他形式的權力, 成為「主權」.***

B主權的後盾是對合法武力的壟斷, 使其有能力制止所屬部族擅自脫離. (這是國家和酋邦的主要區別.)

C主權是領土性的, 不以親屬關係為基礎,***** 所以涵蓋範圍大得多.

D社會內部階級分化, 不平等更甚, 通常奴隸制度大盛.

E宗教改換 “祖先崇拜” 內涵, 更為精緻化和普世化, 作為跨部落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而賦予 “主權”合法性.*** 換句話說, 宗教成為國家施行統治的工具.

 

此五者, AB為一体, DE是衍生, 從歷史觀點看, C才是核心. 國家的形成就是要超越和克服部落制的侷限, 以施行大範圍多部族的統治.***** 所以, 欠缺武力制止部族逃逸, 沒有宗教凝聚民心則國家不能成立. 而國家化也就是 “去部落化”,**** 國家形成後還要時刻遏止提防社會回復部落狀態, 古代“政治衰退political decay” 問題比現代更甚.***

 

在此迎來一個有趣的問題: 首個, 或者首批國家是怎樣來的? 這是人類學界曾經爭論不休的「國家起源理論」, 且喜近年已漸獲共識.

據sense推論, 首批國家必然是從部落社會演變出來的, 因為所有古代國家都可看到深刻的部落社會遺痕,*** 是為 “原生形成”. “先進國” 建成後自必有意 “掃平六合, 一統江湖”. 鄰近的部落要麽逃跑(游牧民族才能做到.), 要麽被吞併, 要麽效法先進經驗, 實行“現代化” “變法圖强”, 即是搖身變成國家, 是為 “競爭形成”. ***

起源理論還有一個有趣的側面, 便是要解釋為何某些地方到了相當晚近仍存在著固守部落制的情況,*** 從虛實兩邊審視理論的解釋力量, 非常有意思.

 

在歷史研究中看到的國家生成全都是 “競爭形成”, 從來未見過任何 “原生形成”的個案,*** 因為那年代實在是太久遠了. 於是學界諸多猜測, 亂派sense…..

國家起源理論針對的是原生形成, 主要理論有六說.

<國家起源理論>

(一) 社會契約說

此說由 “自由主義”哲學家提出, 原意不過作為理論工具, 並不提供實証. 但從經濟學角度來看, 國家提供保護和公共服務, 以 “交換” 公民的 “自由權”, 這種誘因說法情理上說得過去, 尤其在長時段更有可能成立.

 

但若從初始時段來看, 人民的自由損失(還有勞力和物質)非常巨大, 而回報則在未定之天, 此說很難令人信服….. 除非是眼前有性命之憂, 即異族侵略或大型天災. 如此契約只是手段, 並非終極原因.

 

(二)水利工程說是首個被提出的系統理論, 相當有力量, 但已被証實為謬誤.

Karl Wittfogel以兩河為實証案例, 主張農業灌溉平原上面宏偉的水利工程催生了國家, 理由是只有國家才有能力成就此等工程.***

此說因果倒逆, 後來的實証研究顯示早期國家建設的工程都很小型; 國家强盛之後工程才宏大起來. 還有, 尼羅河谷是不須治水的, 仍興起了强大的法老國家.

 

(三) 人口密集說

人口統計學家William Domhoff認為人口增加和密集是技術革新的主要動力, 使得專業分工; 剩餘糧食則使得階級分化, 兩者促使國家形成.***

學界同意此國家形成的必要條件, 但這理論存在一個致命罩門, 經濟學上稱為 低盪平衡” : 生態條件容許增加生產, 但採獵族群(聰明地)寧可選擇休閒而非工作, 導致社會和技術發展停滯.**** 看來必有文化因素的作用力摻和其中, 才能促使國家形成.

人類學家提出人類天性懶惰, 只有在鞭子之下才會努力生產; 奴隸主自已不願意工作, 卻很樂意壓迫奴隸工作. 所以, 生產增加和階級分化起因於政治因素而非經濟因素,**** 人口密集不是國家形成的終極原因, 而是一項中間變數.

 

(四) 暴力壓迫說

經濟學的無力感把終極解說指向暴力, 從部落到國家涉及自由和平等的巨大損失, 非有喪命之威脅沒有人民願意接受這種身份變化.

異族征服引起慘烈戰爭, 敗方淪為奴婢, 勝方於是要建立等級制度以施行統治(如種姓制度). 被侵略的一方如想捍衛土地, 人民也要接受族中强者的統一指揮, 如此仍可形成階級分化.****

戰爭說無疑最有解釋力, 只要補救一個漏洞: 為何有些地方(如巴布亞新畿內亞)部落戰爭持續數世紀而未有建立國家?

 

(五) 地理規限說

人類學家Robert Carneiro指出戰爭是必要條件, 但仍未充足. 設想四通八達之地, 敗者遠逸, 則勝負雙方仍可不立國家. 又或地形過於破碎(如巴布亞), 部落人口和糧產不足夠, 也建立不了國家.

所以, 人口密集, 戰爭壓力之外, 還要加上地理規限, 部族定居的土地要足夠廣大和肥沃, 而四面為自然環境或別的部族所圍困, 內部才會建立等級制度, 形成國家. 即是說,困獸鬥” , 而且是隻大型野獸, 才會形成國家.***

 

(六) 魅力領袖說

上說可謂盡善矣, 仍然沒法解釋七世紀阿拉伯國家的急遽興起, 人類行為事理真的過於複雜!

自從科學風行草, 當代學風傾向以唯物主義解釋人類行為, 其實文化因素的影響力不容低估, 如宗教. 韋伯認為魅力型charisma(希臘文, 意為  “上帝碰過的” , 即“天授的”.)領袖足以建立政教合一國家.*** 這裡領袖之所以令族群死心塌地, 不是由於他的政治才幹, 而是因為他是 “上帝揀選的人”. 君權神授”, 沒話可說.

 

〈綜合理論〉

作者綜合諸家理論, 認為國家的原生形成,首先必須資源豐富, 生產盈餘, 才有技術進步. 其次, 族群規模要足夠大, 允許專業分工和供養菁英階層. 再次, 族群必須為環境所縛束, 無路可逃,人口密度增大. 最後, 戰爭威脅迫使人民放棄自由, 而偉大的宗教領袖則是其代替品. ****

這個綜合理論的解釋力較為完備, 用來考察非洲等無法原生形成國家的地區, 也很有洞察力.***

 

 

《政治秩序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From Prehuman Times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2011) 福山Francis Fukuy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