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說1412 政治秩序的起源

“只了解一個國家,即是不了解「國家」。” 福山

演說1412 政治秩序的起源       講者:掌門

《政治秩序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From Prehuman Times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2011) 福山Francis Fukuyama

[audio http://www.hkwmrc.com/audio/2014/1412A_SM01.mp3]

這是一部雄心萬丈著作的上卷,意圖縱攬古今,窮究人類社會之本源,從史前史以迄法國大革命。 下卷會從大革命一直講到現今,特別關注非西方社會的 “政治衰退” 現象;最後解說當代世界的政治發展。

 

〈現代化理論〉

早期的現代化理論家都相信a現代化是一個整體現象,***** 即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層面緊密結合, 同步變動.  b其步伐是不可逆轉的,*** 即現代化進程一經啟動, 便會生出正反饋效應, 各層面相互滲透加强, 形成良性循環.

但二戰後立國的眾多採行民主憲制的亞非拉國家, 其現代化進展卻是腳步蹣跚. 國家政治腐敗, 貪污盛行; 更甚者軍事獨裁,內戰頻仍. 這就違背了上述理論.

 

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 在其名著《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1968)作出解釋: 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 政治、經濟和社會三方面並非一個同步的整體, 而是各有內部邏輯而又互相關聯.*** 當經濟和社會的現代化步伐超越政治發展的時候, 新興的社會群體便會動員起來, 爭取自身的利益, 從而導致政治衰敗.*****

最危險的例子:在最落後的國家,最先現代化的必然是軍事部門.*** 軍隊領袖們無論是出於私心抑或奮發公義, 都有起而奪權的傾向, 於是軍事政變頻繁.

南美的慣例:傳統的寡頭勢力壟斷地方經濟資源, 在現代化過程中成為大財閥. 他們結成網絡,操縱政治,*** 剝削草根階層, 做成極端的貧富懸殊和政治腐敗.

 

究其原因,現代的世界政治格局因為西方殖民主義而一體化.*** 一方面,西方列強在殖民地施行統治, 多引進本國的行政制度; 另一方面,落後國家要擺脫殖民, 也只有師法先進國制度一途. 二戰後全球殖民地紛紛獨立, 建成的所謂 ‘現代化國家’, 幾乎清一色採用西式憲政制度. 但是她們的經濟和社會文化面向完全沒法和政治制度相互調適.***

亨廷頓認為該等國家經已嵌進了全球化商品交易市場, 成為資源和勞力供應國, 沒有可能固守舊日的經濟形態. 而她們也沒有時間在社會內部複製先進國費時數百年的政治實踐經驗, 以適應民主制度. 如此, 強行民主反而造成災難後果.

亨氏認為對該等國家而言政治秩序優先於民主, 主張「威權式過渡」, 即先建立威權國家, 實現經濟現代化, 待得中產階層厚實活躍, 然後翻過頭來開放民主競爭.*** 奉行這種策略的國家以南韓成就最為突出.

 

1973年世上151個國家之中只有45個(約三成)是自由民主國家, 但是到了世紀末,約有120個國家(約六成)實行民主制, 亨廷頓稱之為「第三波民主化」. 可惜好景不長,本世紀頭十年約1/5第三波國家走回頭路,不是回歸威權主義, 就是民主制度遭到嚴重侵蝕. 是為〈政治衰敗〉.

Def. 「政治衰敗political decay」意指社會的制度化愈來愈弱.***

政治衰敗一般有兩種形式: A制度僵化; 和B制度倒退. 歷史上A形式出現較多較明顯; B形式較隱晦, 但時刻存在. ***

 制度的建立最初是為了回應特殊環境的挑戰. 挑戰可以是自然環境的,如天災或氣候改變; 也可以是人文環境的, 如外族入侵或內部叛亂. 這是 湯因比的 “挑戰–回應理論”. 制度一旦形成, 便傾向於保守延續, 那是人類擅長將價值觀注入社會實踐, 使之定型的緣故.*****

Def. 每當環境發生重大變異, 即出現新挑戰的時候, 原有制度無法適應, 就是A制度僵化.*** 每當挑戰壓力減緩的時候, 新建立的制度便會受到舊有價值觀的拖拽而鬆脫或變質, 那就是B制度倒退.**** 歷史上幾乎所有制度都持續受到親族主義復辟的威脅, 皆因人類將利益傳諸子孫的根性極端強固.

 

〈福山的理論〉

福山認為現代社會有三大組件: A國家state;  B法治rule of law和C 負責制政府accountable government.*****

他特別指明C點出以「負責制」而不出以「民主制」, 是因為只要有負責制政府就足以使社會現代化. 負責制不一定民主,雖則民主制本身必然負責.

本書分別從ABC三個面向考掘各大文明的歷史淵源, 採用「比較政治學」方法,*** 主要比較分析 中國、印度、西歐和東歐與及中東伊斯蘭 的國家形成、法治和政治發展, 藉此了解何以「現代化」起源於西歐的英國.****

作者對傳統中國在 ‘國家構築’和 ‘政府責任’方面的早熟和成就推崇備至, 而惜乎欠缺法治傳統,導致‘社會建設’ 薄弱. 在歷史進程中, 社會受制於國家, 因而陷入「專制主義」,***** 沒法形成民主法治和自由市場, 也就未能 “現代化”.

 

本講只簡介書中A部分有關 「社會形成」的理論.

人類學家Elman Service發明了四階段分類法:族團、部落、酋邦和國家。 族團和部落以親屬為基礎粘合在一起;而酋邦和國家則以領土為基礎來行使權力

 

「族團」是“狩獵採集”生產方式社會的組織形式, 由若干個流浪家庭集結而成.這種類似靈長目的生活方式,在農業革命之前的數十萬年是主流形態.***

族團社會不存在私人財產, 由於沒有儲存技術,採獵所得必須直接分享, 道德規則不是針對侵吞行為, 而是針對吝嗇行為.*** 社會內部高度平等,沒有永久領袖,沒有等級制度. 差異僅在性別分工, 男人打獵, 女人採集.

 

九千至一萬年前世上出現農業. 採獵社會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0.1到1人; 農業社會則為40到60人. 如此緊密的靠近和接觸,自然要求截然不同的社會組織形式.***

「部落社會」的組織特徵有二: A分支形式segmentary;  B共同祖宗原則,合起來稱為「分支世系制」.

A「分支」意指由小型單位自我複製而生成的社會組織. 每個支系都是自給自足的, 每個人只能屬於一個支系.****   B「共同祖宗原則」指各支系由血統親屬所構成,****擁有一名共同祖先, 該祖先可以是父系的, 也可以是母系的. 父系是主流, 因為男人擁有更多後裔,部落更為强大.

部落人口數量遠為龐大,密度也高得多, 人民需要有共同意識形態才能一起生活,那便是「宗教」了. 宗教起源於族團時代的自然崇拜,隨著農業發展而轉換為「祖先崇拜」.**** 宗教的社會功能是凝聚各支系,共同應付外部挑戰, 無論其來自鄰族(ie戰爭,築城), 或是自然界(ie治水, 遷徙).

 

Def. 「國家」 型社會有五項組織特徵, 而「酋邦」可視為其過渡形式.***

A國家享有集中的權力, 在整個社會制訂和執行統一規則. 該權力凌駕領土之內所有其他形式的權力, 成為「主權」.***

B主權的後盾是對合法武力的壟斷, 使其有能力制止所屬部族擅自脫離.

C主權是領土性的, 不以親屬關係為基礎.*****

D社會內部階級分化, 不平等愈來愈甚.

E新型宗教內涵更為精緻化和普世化, 作為跨部落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而賦予 “主權”合法性.**** 換句話說, 宗教成為國家施行統治的工具.

國家的形成就是要超越和克服部落制的侷限, 以施行大範圍多部族的統治.  國家化也就是 “去部落化”.

 

首批國家是怎樣來的? 〈國家起源理論〉

(一) 社會契約說

此說由 “自由主義”哲學家提出, 原意不過作為理論工具. 從初始時段來看, 人民的自由損失(還有勞力和物質)非常巨大, 而回報則在未定之天, 此說很難令人信服….. 除非是眼前有性命之憂, 即異族侵略或大型天災. 如此契約只是手段, 並非終極原因.

 

(二)水利工程說是首個被提出的系統理論, 但已被証實為謬誤.

Karl Wittfogel以兩河為實証案例, 主張農業灌溉平原上面宏偉的水利工程催生了國家, 理由是只有國家才有能力成就此等工程.*** 此說因果倒逆, 後來的實証研究顯示早期國家建設的工程都很小型; 國家强盛之後工程才宏大起來.

 

(三) 人口密集說

人口統計學家William Domhoff認為人口增加和密集是技術革新的主要動力, 使得專業分工; 剩餘糧食則使得階級分化, 兩者促使國家形成.***

學界同意此國家形成的必要條件, 但這理論存在一個罩門, 經濟學上稱為 低盪平衡” : 生態條件容許增加生產, 但採獵族群寧可選擇休閒而非工作, 導致社會和技術發展停滯.**** 看來必有文化因素的作用力, 才能促使國家形成.

人類學家提出人類天性懶惰, 只有在鞭子之下才會努力生產; 奴隸主自已不願意工作, 卻很樂意壓迫奴隸工作. 所以, 生產增加和階級分化起因於政治因素而非經濟因素,**** 人口密集不是國家形成的終極原因, 而是一項中間變數.

 

(四) 暴力壓迫說

從部落到國家涉及自由和平等的巨大損失, 非有喪命之威脅,沒有人民願意接受這種身份變化. 異族征服引起慘烈戰爭, 敗方淪為奴婢, 勝方於是要建立等級制度以施行統治. 被侵略的一方如想捍衛土地, 人民也要接受族中强者的統一指揮, 如此仍可形成階級分化.****

 

戰爭說無疑最有解釋力, 只要補救一個漏洞: 為何有些地方部落戰爭持續數世紀而未有建立國家?(五) 地理規限說

人類學家Robert Carneiro指出戰爭是必要條件, 但仍未充足. 設想四通八達之地, 敗者遠逸, 則勝負雙方仍可不立國家. 又或地形過於破碎, 部落人口和糧產不足夠, 也建立不了國家. 所以, 人口密集, 戰爭壓力之外, 還要加上地理規限, 部族定居的土地要足夠廣大和肥沃, 而四面為自然環境或別的部族所圍困, 內部才會建立等級制度, 形成國家. ***

 

(六) 魅力領袖說

韋伯認為 “魅力型charisma(希臘文, 意為  “上帝碰過的” , 即“天授的”.)領袖”足以建立政教合一國家.*** 這領袖之所以令族群死心塌地, 不是由於他的政治才幹, 而是因為他是 “上帝揀選的人”.

 

〈綜合理論〉

綜合諸家理論, 形成國家首先必須資源豐富, 生產盈餘, 技術進步. 其次, 族群規模要足夠大, 允許專業分工和供養菁英階層. 再次, 族群必須為環境所縛束, 無路可逃,人口密度增大. 最後, 戰爭威脅迫使人民放棄自由, 而偉大的宗教領袖則是其代替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