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50102全球城市史(三) 當代城市的演變

讀書札記150102

全球城市史(三) 當代城市的演變

掌門執筆

 

〈逃離市區〉當代城市的典範:洛杉磯L.A.

1908年L.A.制訂了美國首個綜合城市規劃法案, 其指導方針為分散、多中心和大規模郊區化.***** 這個法案的思想和執行敲定了美國, 甚至全球先進城市未來一百年的發展趨勢.

 

雖則L.A.的官員和發展商一力聲稱這法案是為了 “營造一個更加優質和健康的城市,意在垂典範於後世”, 作者卻指陳 “滿足貪欲和追逐權力才是推動城市發展的一般動機”.

事緣對上世紀後半期大量拉丁美洲和亞洲移民湧進, L.A.人口急劇膨脹. 移民以討生活為首務,自然群聚於市中心以適應就業和開創服務業,*** 這就造成了中心區過於擠擁與及生活素質下降. 白人中產階層追逐“優質家庭生活”與及“高人一等”的身份認同, 於是紛紛逃離市區,定居周邊郊外. 其時汽車開始在美國普及,  L.A.居民平均擁有汽車量是全國的四倍,是芝加哥的十倍, 為城市加速擴散提供了條件.***

 

人口湧進城市作為一種主流現象,自古如此,舉世皆然, 但十九世紀不同之處是工業革命已竟全功,城市吸納人口的力量大增. 高密度造成高壓力, 市中心被迫縱向發展, 大厦林立,自此時起.

市中心持續受壓, 發展出兩條背馳的因應路綫: 其一以巴黎為代表, 不斷擴充和重新規劃中心區域; 其二以倫敦為代表, 逐漸將人口向市郊分散釋放.*** 比較這兩條路綫, 前者其實更合乎歷史常態. 倫敦之所以反其道而行之, 因為她是當時全球最大的城市,人口是巴黎的三倍, 擴充重劃殊為不易. 再者,英國貴族文化具有悠久的鄉村生活傳統, 新興中產階層繼承了這種品味.

 

工業革命之初, 根本無人可以預見市郊才是城市的未來.*** 那時候, 只有窮人才住在市郊, 以長距離通勤換取低廉屋租. 時移勢易, 分散模式在先進國度漸居上風, 最初是富户遷往郊區, 後來中產和小康的工人階級也踴躍跟進; 到了最後, 市中心的居住者反倒多為貧窮户了.

這種趨勢也强化了族裔分裂的社區格局, 白人紛紛遷離之際, 黑人仍得滯留市區.  1970年,將近95%的郊區居民是白人; 而市區的白人人口僅為30%. 另一方面, 全國黑人人口中的一半居住於市區.

 

整個城市的總面積則因分散模式而倍數擴大, 呈現多中心, 按區份優劣而層級化的格局.***

城市趨向扁平化, 郊區樓房低矮,人口密度舒緩,生活素質提升. 因為擴散而地價平宜, 人民容易置業, 美國2/3家庭擁有私宅,是其他先進國的兩倍.

 

市中心經此滌蕩, 呈現兩極分化. 一端是環境惡劣和高犯罪率的破落區; 另一端則是人文薈萃、寸金尺土的繁華區. ***

繁華地帶〉

由商業、娛樂、文化中心和高級多層住宅所構成.

商業從來是城市的命脈, 在於當代,由於繁華區租金過於昂貴, 靠近供應端的商業活動,如分銷倉貯, 都得遷離; 核心區幾乎清一色是需求端的生意, 如消費購物中心、酒店和金融業.***

 

最為顯眼的現代城市文化是大眾娛樂, 如電影球賽等等. 這類娛樂事業多已產業化, 大規模經營和集體供應. 人們分散居住於郊區, 集體消費於市區, 而市區也就成為各種社交活動的場所***

另外,高端和群體文化活動也聚集於核心區舉辦, 如演藝會、大型競技會和時裝表演等. 文化中心、博物館和各種會館俱樂部多在核心區設立, 文娛活動聚焦使之成為引領時尚的源頭.***

 

多層豪宅的住客當然是菁英階層中的皎皎者,且多屬單身人士,*** 其中有或因需要,或因情趣而不斷流徙者稱為「漂泊族」, 更是城市的天之驕子.

既然家庭多己遷離, 核心區充斥著單身、享樂主義人士和貪婪的金融業者, 現代城市的危機就是集體價值觀念的喪失, 道德淪亡則社會凝聚力薄弱, 如同雅典和羅馬一樣. (編按:預測約紐終會為金融天火所焚燬, 如同所多瑪和俄摩拉一樣.)

 

當代 “大城市”還有另一種模式, 那就是人口超量的

〈病態城市〉. 後殖民城市的典型:墨西哥城

墨城是全球人口第二大城市, 其前身為 阿玆特克人首都 “特諾奇蒂特蘭”, 十六世紀西班牙人佔領前夕的全盛期有人口6至30萬, 多過歐洲任何一個城市. 疫疾和政治蹂躪使墨城人口削減一半以上, 二百餘年無法復原.

1930年墨城人口達到1M, 1951年竭盡周邊湖泊的 勒瑪給水工程竣工,人口起飛. 數以百萬計人口從四面八方湧進, 城市規模以無序和痛苦的方式膨脹.

 

典型中的典型為「僭建區」(ie非法佔有居住點, 棚屋區, 貧民窟.). 墨城的僭建區名為 “休達. 湼扎華爾考伊泰爾”, 原是一個乾涸的湖泊, 其地土壤碱性過重, 即使灌木也難以存活, 惟是貧窮的人類卻能偷生. 此區在1960年有人口6.5萬, 十年間翻了十倍, 到2000年竟有2M人棲身於此地!環境之惡劣實在難以言諭.

當今在 “發展中國家” 中 至少有600M人口居住在這類貧民窟, 其居民將微薄收入的3/4用於購買食物, 當真是僅足糊口. 但人們仍從農村湧進, 因為這裡的生活雖然極其痛苦, 但留在農村則是死路一條.

 

墨城也以高犯罪率聞名於世, 高出第二大城市 瓜達拉哈拉2.5倍. 新來的移居者討活無門, 挺身走險, 名小說家這樣描述 “削尖你的刀, 不要相信任何人, 不要手軟, 不要討價還價, 甚至連看也不要看.”*** ( 編按:円素華盛頓有部電影以這個罪惡城為背境, 指稱平均每七天發生一宗學童綁票案, 富户人家必需購買學童綁票保險, 而聘用保鑣則是接納投保的必要條件.)

 

1950年世上只有倫敦和紐約2座城市人口超過10M; 2000年共有19個, 其中16個在發展中國家. 據聯合國統計, 預測2015年(即今天) 將有23個巨型城市, 其中19個在發展中國家, 落後國與先進國城市人口比例會是3:1.

 

這類城市很多是殖民時代的首府, 如雅加達、加爾各答和開羅, 殖民者為城市打下了現代化基礎. 二戰後殖民地獨立,這些城市高速發展, 新的掌權階層即是舊日的菁英階層,*** 他們接管了企業, 住進豪宅區, 維持甚且擴大了社會不平等. 貧富懸殊是該等城市的顯著特徵.***

由於人口急速和過度膨脹, 缺乏資金進行基建, 三至五成垃圾無人收集, 用水短缺, 空氣污染, 洵為常態; 政治腐敗, 貪污盛行, 自不待言.

 

 

《全球城市史The City:A GlobalHisroty》 (2005) Joel Kotk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