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50129香港名稱的由來

問姓驚初見   稱名憶舊容

說史150129
「香港」名稱的由來:艇妹阿群 帶路佔領香港?
Create執筆

舊日香港徽章:上面刻著「阿群 帶路圖」.
150129「香港簡史」一書將有關香港的史實和史識帶給讀者,而 “掌門天地”一系列讀書札記則將書中精華帶給一眾友好,絕對值得用心拜讀。

可惜該書似乎沒有說及「香港」這一名稱的由來,到底「香港」之名出於何處呢?
根據網路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有關香港一詞的來源有多種說法,包括 阿群帶路、香木、香江、香姑和紅香爐等等。 現存最早記載「香港」一詞的文獻,為明朝萬曆年間 郭裴所著《粵大記》,書中的「香港」並非現稱香港島的島嶼,而是今日的鴨脷洲。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和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的《新安縣志》 ,也有「香港村」的名目,指的則是黃竹坑的香港圍。

一眾關於香港名稱由來的說法中, 比較富故事性的是
〈阿群帶路〉說。
英軍登陸,天佑女皇
1841年英軍在香港升起第一面米字旗至今已過了一百七十四年。 關於英軍登島的文獻記載不多, 主要是些野史雜記, 但組織出來的故事卻 頗有意思。

最早一段文獻是英艦「硫磺」號艦長 愛德華‧貝爾徹的記述,當時該艦執行的任務就是率先佔據港島。 艦誌記述:
「一月廿六日 (實為一月廿五日)星期一,八時十五分登上陸地。作為真正的首批佔領者,我們在 “佔領峰”上為女王陛下的健康三次乾杯。廿六日艦隊到達,…..在我們的駐地升起英國國旗。…..正式佔領該島。」
貝爾徹所講的佔領峰, 後稱佔領角,只是中環水坑口上面的一個荒蕪斜坡。水坑即山澗,澗水流入海島。據說嘉慶末年水坑口盛產龍蝦,吸引一些人在該處山坡結茅居住,那是港島中上環最早的居民。

帶領外國勢力入侵本港
話說英軍登陸香港時,因水流問題,登陸失誤,飄至香港仔附近石灘,登岸時無法去到預期的「佔領角」。此時一蜑家婦人叫阿群 (陳群)為英軍帶路,走一條迂迴曲折的山徑令英軍抵達目的地,升起第一枝「米」字旗令佔領香港大功告成…..

1841年 香港首任總督砵甸戶爵士,為感激陳群帶路,就把該條山徑命名「群帶路」,又寫作「裙帶路」,被譽為香港第一條街道,很早見於香港政府的文件裏,有兩種英文寫法,KWAN TAI LOU和PETTICOAT STRING ROAD。

點解叫「香港」?
群帶路的路線約爲現時的深水灣道、香島道、黃竹坑道、香港仔大道、石排灣道及薄扶林道至西營盤一帶。有傳說指當英兵行經香港村(黃竹坑香港圍)時,向陳群詢問該處地名,她以蜑家口音回答「香港Hong Kong」,英兵便以此名作爲全島名稱。這成爲香港名稱來源的傳說之一。

阿群是男是女無從考究,有說他是蜑家人(亦有說法是客家人) ,這又吻合蜑家曾是備受歧視社群的說法,因此最先和歐洲人有所勾結。早期與洋人通婚或姘居的女子多是蜑家婦,按此推斷,阿群很有可能是個蜑家女子。

阿群帶路圖
阿群帶路的故事後來被繪成「阿群帶路圖」 ,成為香港割讓給英國的標誌,在殖民地時期被廣泛使用。構圖的下方是一個海岸(香港島北岸),岸上繪有貨物數箱和一些人物。對上是一片海港(維多利亞港),分別繪有一艘中國帆船和一艘英國商船,而遠處隱約可見一群山巒(理論上的九龍半島)。

1843年香港政府製作徽章作爲印鑒和代表香港,徽章下方就是 阿群帶路圖。1941年前之前的九廣鐵路與及1993年之前的匯豐銀行標誌也使用該徽章作主體,因此阿群帶路圖也出現在這些標誌上面。 1876年,更新版本的香港旗幟上也加入了阿群帶路圖,直至1959年才被香港徽章所取代。皇家香港警察的徽章也使用了阿群帶路圖,直至1997年主權移交爲止。

可是這幅沿用一百多年的圖卻鬧了一個笑話,圖中所繪隔海的背景卻是「扯旗山」,那麼,近景阿群和外國人握手的地方豈不就是九龍了。 可是,在正式公佈這幅圖作為香港殖民地的官方標誌時,九龍還是清帝國的領土,英國鴉片商人不可能站在九龍岸邊和中國人握手親善。而阿群作為香港島上的英國人嚮導,也不該站到了九龍岸邊。

群帶路石碑
「群帶路里程碑」是1846年港英政府根據群帶路的基礎,修建連接維多利亞城至赤柱的道路,沿途豎立的多塊里程碑。這些石後來都已損毀湮沒。
1967年一塊刻有「群帶路」三字的花崗岩里程碑在石排灣道出土,印證了「群帶路」的真實性。 現時該石碑收藏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內。其後,亦於大潭道近大潭水塘處發現另一塊里程碑,該碑至今仍留在原位。

群帶路里程碑爲花崗石石碑,約高1米,尖頂,碑上刻有中英文,指示該處距離維多利亞城及赤柱有多少英里。
150129b
參考:
《香江騎呢錄》(2009) 吳昊 及 網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