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50226冬天(五十四) 和談之門

說史150226
最寒冷的冬天(五十四) 和談之門
蕭律師執筆

砥平里之役標誌著一場新戰爭的開始。這場戰爭持續了兩年多,雙方都付出了慘重代價, 卻沒有誰取得壓倒性的勝利。 這場戰爭成為一場殘忍、代價昂貴的博弈, 每方都想盡辦法去消減對方的力量,但又無力結束遊戲。

1951年春天,中國投入三十萬大軍,發動了人類歷史上最激烈的戰役之一,結果人員大量傷亡,戰果卻微不足道。 但中國軍隊的能征善戰,也粉碎了聯合國軍隊再次跨越三八線,直奔鴨綠江的幻想。 華盛頓看透了這點,強行進攻的結果會非常可怕,他們不想再拿美國及其他人的性命去冒險。

沒有人知道該怎樣結束這場戰爭。 戰爭已陷入拉鋸,誰也贏不了誰,沒有勝利者,只有死亡。雙方都想脫身,卻缺乏有效的政治技巧。 對於兩名潛在對手陷入這樣的窘境,史達林肯定很高興,並且會想方設法減低雙方退出的機會。 美國和中國互不承認,也進一步削弱雙方進行外交斡旋。 最後雙方仍得互不滿意地坐下來談判。

1951年七月,雙方開始在北緯三十八度線以南的南韓古都 開城進行停火談判,但進展慢如蝸牛。 後來談判地點轉移到三十八度線附近的一個無人區──「板門店」。遣返戰俘問題使談判過程更加艱難。 談判期間,零星戰鬥從未停止。

這場局部戰爭無可避免地影響到美國國內的政治進程。1952的政治鬥爭與以往大選有所不同,最激烈的不是選舉,而是共和黨內溫和派與保守派之爭。*** 大家好像對國家外交政策以及右翼勢力軟弱無力壓抑已久的憤怒一下浮出水面。 右翼孤立主義份子認為,那個以前從未宣稱自己是共和黨員的 艾森豪威爾來到芝加哥,簒奪他們的提名人資格。 這個一直和 羅斯福與杜魯門稱兄道弟的 艾森豪威爾到底是不是共和黨人呢?

塔夫脫Bob Taft本人也認為,他可以把麥克阿瑟的解職作為自己的主打牌。 他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宣布,一旦競選成功,將任命 麥克阿瑟担任「三軍副司令」。 參議員 德克森既是塔夫脫的手下,也是共和黨中西部地區的領袖,堅決和艾森豪威爾拼到底。

但對於普通代表而言,艾森豪威爾的承諾以及他巨大的魅力比塔夫脫的純粹意識形態更吸引人。 無論是黨內大會還是最後的總統大選,艾森豪威爾都大獲全勝。他在大選期間說過一句足以確保獲勝的話:「我準備去韓國」,其政治含意是「我將結束韓戰」。
他當上總統後兌現了承諾,會晤了接替麥克阿瑟一職的 克拉克Mark Wayne Clark將軍,還有接替 沃克的 范佛里特。 這兩個人對戰爭的態度都比艾森豪威爾強硬得多,對華盛頓的制肘都感到不滿—- 為了確保人員傷亡最小化,華盛頓不許大規模進攻。 兩人對向中國進一步施壓都有種種的計畫,但艾森豪威爾連聽都不想,他想儘快脫身。***

在美國通往成為世界大國這個痛苦而不情願的過程之中,艾森豪威爾也許是最完美的中間派總統。他善於思考、細心謹慎,是最不具侵略性的軍人。他是國人期待或很可能是國人需要的一位善於克制自己和掌控他人的總統。 他的國際主義無可指責。 他在性格上和麥克阿瑟截然不同,對部下慷慨大方,從不吝惜稱讚他們;既精於約束自我膨脹,也善於擋開他人自我主義的侵襲。 他的當選遏制了「麥卡鍚主義McCarthyism」公開泛濫,並結束了麥卡鍚本人的政治生命。***

艾森豪威爾當選所帶來的變化之一, 就是為韓國未來發展提供了便利。 1953年三月,美國與中國恢復停戰談判。 一直慫恿中國採取更強硬手段的史達林此時去世,這為雙方尋找解決方案開啓了大門。 雙方現在可以比幾個月前更自由地尋找結束戰爭的方式。

第八集團軍司令 克拉克首先向中國發出一封常規信,提議雙方首先交換傷病戰俘,立即得到中國方面的積極回應。 四月底,交換戰俘行動順利完成。現在,雙方進一步和談的大門徹底打開。
但這裡還有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和金日成一樣,在付出如此巨大的流血犧牲後,李承晚不甘再次接受只有半壁江山的韓國,想盡辨法破壞和談。*** 五月, 他宣佈抵制任何和談,並揚言將單獨作戰──這明顯是想讓美國難堪,但肯定徒勞無功。他得到的回覆是簽訂「美韓同盟條約」。 到了六月,隨著和談進程加快,李承晚再次破壞和談:他撤走戰俘營的衛兵,讓大約27,000名將被強制遣返的北韓戰俘逃走,*** 潛匿南韓社會,從而激怒了平壤。 即使如此,和談的進程並未受阻,畢竟美中兩個大國都想脫身。

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The Coldest War: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作者: David Halberstam
譯者: 王祖寧、劉演龍
出版者:八旗文化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