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50324夢游者(一) 一戰源起

“雪曉清笳亂起,夢遊處不知何地, 鐵騎無聲望似水.” (陸游)
讀書札記150324
夢游者(一) 一戰源起
掌門執筆

《夢游者The Sleepwalkers:How Europe Went to War in 1914》(2012)作者Christopher Clark劍橋現代歐洲史教授, 2007年英國“沃爾夫森歷史學獎”得主.

邱吉爾曾有妙語:“一戰最有意思的是它的開始, 因為誰都不知道它是如何開始的。” 即是之故,「第一次世界大戰源起」這個課題近百年來令無數專業史家夢魂縈繞,下筆躊躇. 本書直指本心,正要探究這個難解的歷史之謎.

講sense之前先温習〈一戰開打事件簿〉.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國皇儲 費迪南Ferdinand大公夫婦在 波斯尼亞(時為奧匈屬地)省府 薩拉熱窩被 塞爾維亞民族主義極端組織「黑手會」派遣刺客殺死.*** (黑手會正式名稱「統一或死亡會」,塞國激進派軍人成立的秘密結社. “統一”意指恢復「大塞爾維亞」故土,包括波斯尼亞在內.)
7月23日奥匈對塞國發出最後通牒, 附帶條件非常苛刻及具羞辱性. 然其所列十項條件全只針對刺殺案本身, 並無任何額外的實質利益索求.***
在俄國迅速答允軍事介入後, 塞國拒絕了其中的主要條款.
7月28日奥匈皇帝 約瑟夫一世簽署對塞國宣戰聲明,戰爭正式開始.
7月30日俄國搶先發出「軍事總動員令」,出兵援塞, 成為首個總動員的國家.****
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 同日向法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保持中立. (針對「法俄同盟」相關條約.)
法國拒絕, 8月3日德國向法國宣戰.
8月4日英國在德軍進入 比利時國境後, 以其違反 「倫敦條約(1839年)」為由 (條約訂明比利時為中立國.),向德國宣戰, 大戰格局清楚敲定.
這裡要注意兩點: 首先, 戰爭表面上不是為了任何實質利益而開打.*** 其次,時間上極之緊湊倉猝,*** 各國高度神經緊張,呈現一觸即發的態勢.

〈撲朔迷離的戰機〉
不似二戰成因明晰, 只待力量積蓄,條件成熟,定必爆發. 一戰怎樣看都不似事理之必然; 反之,怎樣看都似不合情理. 戰爭違反了任何主要方面的利益, 沒有任何一方有適切的制勝把握,事實上參戰各國(尤其是塞國)的最高領導人都怕得要死. 然而,它確實爆發了.
再者,在當時看來, 這場戰爭就算開打,也只應是一場短暫的區域戰事. 當事人雙方(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只要打個三兩個月, 勝負初定,列強就會迫使他們坐上談判桌, 按照「俾斯麥外交機制」搞定後事,平安大吉.*** 然而,這種情況沒有發生,戰圈一下子擴到最大,列強全數捲了進去, 沒有額外的“列強”來迫使參戰列強坐下談判…..

只有一件事較為清楚,戰事曠日持久是因為雙方都應用了機關槍和戰壕陣地.*** 但這也難以解釋為何諸國的軍事專家們沒有汲取十年前「日俄戰爭」的教訓, 仍盲目地相信勝負短期即見分曉. (只有英國名將Kitchener預測要打三年.)

結果一戰打足四年,軍民死亡共一千多萬人, 犧牲之慘烈,遠出事前所有人意料之外. 然則這一切為何發生?
戰後的主流解釋(由名史家F. Fisher提出)是德國軍方早有預謀, 極力聳恿德皇 威廉二世拍板開戰,鑄成瀰天大錯.*** 確實,德皇是挑起大戰的最大實力者, 若果他拒絕下場,奧塞雙方就算開打,只不過是另一場「巴爾幹戰爭」,*** 區區「代理人戰爭」也就不會演變成「世界大戰」了.
但此說不為後來披露的史料所支持, 德國軍方只是純然魯莽,事前並沒有周詳的戰略規劃.*** (甚至在刺殺案發生之後,很多高層軍官仍繼續休假. 「施里芬計劃」則是一種陳年制訂好的必然性戰略構想,急切間付諸執行而矣.) 而德皇則直到最後一刻仍極力尋求避免開戰.

作者在全書終末以文學筆法作結: 「1914年的這些主角是一群夢游者, 他們各自被自己的夢境困擾著, 沒能睜開眼睛去看,將帶給世界一場怎樣的災難。」
結論就題在書名上面:「夢游者sleepwalker」.****
即是說,作者認為當時各主要參戰國的軍政領導人全都是庸才, 或者是懦夫,又或是懷私心者, 而錯綜複雜的猜忌誤判,和深潛意識的國族情懷才是大戰的真正成因.*****「一戰是一場悲劇, 但不是一樁罪行.」
驟眼看來,這是個極為業餘,充滿臆測的論斷, 但作者卻以超卓的史識和深厚的功力,逐一論証各國“不理性決策”背後的深層因素.***

作者認為當時啟動戰爭鏈條的六個核心國家 (依次為奧匈帝國、塞爾維亞、俄國、德國、法國和英國.), 每個國家都反過來有不參予戰爭的堅實理由,所以戰爭的成立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就算首兩位當事人決意開打,後面任何一個國家仍然有權在他的決策節點上不參戰.*** 所謂「條約連鎖效應」並非必然,背約寒盟難道還怕找不到借口嗎? 只要任何一節斷鏈,戰爭即不會演變成世界級大戰, 而斷點後面的國家就可以成為調停人,盡早結束戰爭.

在一般史家的論述中,塞爾維亞作為大戰的導火索, 反被認為只是「同盟」和「協約」兩大集團博弈枰上的一枚棋子,對戰爭的成立無足輕重.*** 作者不同意這種通說, 認為正好因為塞國的行為是所有國家中看起來最違反自身現實利益者,更加突顯出這場大戰形勢禁格, 與及深沉的心理訴求—- “民族主義情懷”.***
本書首章題目〈塞爾維亞的幽靈〉.
作者仔細地檢視戰爭對塞國的不合理之處:
A首先,塞國弱國也,國力上完全不是奧匈敵手. 戰爭必將在塞境開打,不論勝負,家園勢必殘破. 首都 貝爾格萊德與奧國近在咫尺,無險可守.
B其次,經濟上非常依賴奧國.*** 奧國是其農產品的最大買家; 而塞國則主要從奧國進口工業製品. 事實上不久之前,連塞國的軍備都是奥國供應的.
C更離奇的是,奧國長期是塞國的盟友, 從前一起對抗鄂圖曼土耳其. 年前塞國主動進侵東鄰死敵 保加利亞,靠的正是奧匈的支持. 當其時,俄國反倒是支持保國, 排擠塞國. 塞國只是近年才投在俄國門下.***
D最不重要的可能是,「薩拉熱窩事件」中理虧的是塞國,被捕的三名「黑手會」刺客証實是偷渡進境的塞國人. 塞國對該案一味推委,聲稱毫不知情, 連調查也不願積極進行,更遑論拔除黑手會了.***

塞國當政者心知這場戰爭根本上是賭不起的,原先有意向奧國屈服. 但在得悉 ‘大佬’ 俄國毫不猶疑 ‘仗義出手’; 而國內輿論又鼎沸湯揚, 於是急轉彎 ‘義無反顧’ 宣告抗戰.
塞國當政者屈從內外壓力, 是出於懦弱.

接到通牒後,反奧匈情緒高漲,達到“舉國若狂”的地步. 事緣1908年奧匈正式兼併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省的時候,塞國人民已曾強烈反彈.**** 實情該兩省當初奧國是從鄂圖曼手中搶過來的,已統治了三四十年, 而塞國對此一向並無異議.*** (更無稽的是促成兼併行動的居然是俄國外交家!) 黑手會就是受到兼併風波刺激才成立的祕密結社, 刺殺皇儲目的是挑起兩國衝突,以遂其「要麽統一,要麼死亡」的本願.

塞國當政者本來是温和派的幹練政治家,此時卻不得不屈從於區區‘黑社會’, 只因事件觸動了塞爾維亞人的「科索沃情意結」!*** 1389年6月28日鄂圖曼帝國在 科索沃平野屠殺了塞爾維亞聯軍,塞國國王和舉國貴族盡皆殉難, 此戰直接導致塞國淪於奴役數百年,而該日也就訂為「國殤日」。 「薩拉熱窩事件」就是發生在國殤日! (這種業餘味道十足的解釋,參照七十年後塞國人仍在搞種族清洗, 與及支持國際法庭裁定為戰犯的人當總統,卻又令人覺得不無道理.)

作者進一步解釋塞國人何以特別“愛國愛到發燒”, 因為該國文盲率超高,愛國思想不是用文字,而是用歌謠傳說戲曲等傳遞的, 所以烙印能力超強!*** 國族主義正是當時歐洲的「流行病」, 舉世皆然,只不過以塞國為烈罷了. 大悲劇是由愚昧加上國族主義引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