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50410古希臘哲學2

SENSE隨筆150410

古希臘哲學2

執筆人:Kan

 

米利都第三位著名的哲學家是 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

和 阿那克西曼德一樣,他也相信世界存在著一種基本物質,不過他認為物質的各種形式都是通過聚散過程從「氣」裡產生出來的。「氣」構成了靈魂,賦予人們生命,也使世界得以延續。這種觀點認為一切差異只是量的差異。***

阿那克西美尼是米利都學派最後一位代表人物,他繼承了該學派的所有傳統,正是他的“聚散論”使米利都人的世界觀得到了真正的完善。

 

米利都哲學家的氣質與今天的哲學家不同,他們從事城邦的實際事務,有機會親身感受各種突發事件。該學派和任何宗教活動沒有關係,這是前蘇格拉底哲學家的一項顯著特徵。對米利都人來説,哲學是一種緊張的實踐過程,哲學家都是務實而善於行動的人。

 

在薩摩斯人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那里,一種對立的觀念出現了,也就是説哲學成為對世界的孤立思索。按照畢達哥拉斯的觀點,靈魂受一系列輪迴的支配,而哲學是唯一可以擺脫輪迴的途徑。

另一方面,畢達哥拉斯學派又產生了一種科學傳統,即是數學傳統。畢達哥拉斯發現了被稱為「音程」的數的關係。一根調和琴弦按其長度平分,可以獲得八度音;同理,如果長度減為四分之三,則會發出四度音;如果減為三分之二,則發出五度音;四度音和五度音合在一起又可得到八度音,即4/3×3/2=2/1。因此,這些音程與調和級數的比值2:4/3:1相一致。

 

畢達哥拉斯“萬物皆數”觀點的產生,與他在音樂中的發現有關。根據這一觀點,如果我們想認識身邊的世界,就必須找出事物中的數;一旦了解了數的結構,我們就能控制整個世界。

這種意義在古希臘人文主義時代之後遭到了埋沒,但是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重新對古代學理產生興趣,它就得到了更多的認同,並且形塑了近代科學觀念的主要特徵。畢達哥拉斯對數學的興趣最初並不是出於實踐的需要。 埃及人掌握了數學知識,但只是用來建造金字塔或丈量土地;希臘人則是為了探索世界而展開數學研究。用希羅多德的話説,畢達哥拉斯是他們當中最重要的研究者。

 

幾何學研究中,畢達哥拉斯發現了著名的「畢氏定理」,就是直角三角形弦的平方等於另外兩邊的平方之和。 但是,這個定理的發現卻給學派出了一道極大的難題,因為它的推論是正方形對角線的平方等於邊長平方的2倍,但卻沒有任何一個正方形數能夠被分解為兩個相等的正方形數;因此,這個問題無法用我們現在稱為“有理數”的方法來解決。對角線是不可能用邊來實際測量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用到後期畢達哥拉斯學派所提出的“無理數”。***

 

關於世界觀,畢達哥拉斯在米利都學派的基礎上,加進了自己的“數的理論”。他認為,無限的氣將各種基本單元分隔開,而單元又為「無限」提供了量度,進一步説,「無限」相當於黑暗,而「有限」相當於火,這種觀念顯然來自對天空和星辰的觀察。他在阿那克西曼德的觀點之上進一步提出,地球是一個球體,從而摒棄了米利都人的「漩渦理論」。但是這還不夠完善,後來的薩摩斯人又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太陽中心説」。

 

醉心於數學的畢達哥拉斯提出了「理念論」或「共相論」:數學家在證明一個三角形命題時,它所涉及的並不是任何正在談論的畫在某個地方的圖形,而是只在他心目中才有的東西。於是,可知事物與可感事物的區別就產生了。只有可知事物才是真實、完美和永恆的;而可感事物只是表象,是有缺陷和暫時的。*** 這些都是畢達哥拉斯學説的直接推論,這些觀點一直支配著哲學和神學思想。

 

哲學傳統的下一個代表人物是愛菲斯的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從畢達哥拉斯的和諧概念出發,發展出一個新的理論。他的觀點是,真實世界在平衡調節中包含了對立的傾向。根據不同的量度,在對立雙方的衝突的背後,世界存在著一種潛在的和諧。****

通常,這種普遍性概念不輕易顯露出來,因為“自然喜歡隱藏自己”。他認為和諧的東西肯定不是引人注目的,“潛在的和諧優於公開的和諧”。人們往往忽視和諧的存在,不知道事物是怎樣實現「對立統一」的。這是一種對立的、緊張的和諧,就像弓與七弦豎琴一樣。因此,衝突就是使得世界保持生機的原動力。

 

赫拉克利特還認為萬物皆可比做火,火亦能比做萬物;猶如貨物可以換黃金,黃金也可以換貨物一樣。一盞油燈的火苗看上去是固定不變的,但在整個過程中,油不斷地被吸取,然後轉換為火焰,油煙隨著燃燒而落下,因此,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轉換的過程,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永久保持原來的樣貌。

 

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因為在你面前流動的總是新的河水。”正是由於這種解釋,後世的作家們才把“萬物流變”的名言歸於 赫拉克利特。

在此有必要把赫拉克利特的這一名言與其另一名言進行對比,後者是:“我們既踏入又沒有踏入同一條河流,我們既存在又不存在。”意指我們的存在既是穩定的,又時刻在變化著。

用柏拉圖後來創造的話來説就是,我們的存在是一種不斷的形成。 還是以河流為例,如果我今天踏入泰晤士河,明天再踏入一次,雖然我踏入的都是泰晤士河,但第二次的河水已經與第一次不同了。

 

另一種説法也論述了這種觀點,即“上坡路與下坡路是同一條路,沒有什麼區別”。一條坡路既向上又向下,是上坡路還是下坡路,取決於你怎麼走,赫拉克利特的對立理論提醒人們,那些表面上看來有衝突的因素,實際上卻代表了事物的本質部分。關於這一點,最鮮明的一個表述就是“善惡一體”。就像一個人不可能設想一條沒有下坡的上坡路一樣,人們也不可能在不理解惡的情況下去理解善的概念。如果將坡鏟平,在消除了上坡路的同時,也就消除了下坡路;對人來説,善惡也是如此。

 

赫拉克利特藐視當時的奧林匹亞教和俄耳浦斯教。 儀式和獻祭并不能使人變得善良,他清楚地看到了宗教儀式活動膚淺而原始的特性。他指出:“為了凈化靈魂,他們徒勞地往自己身上塗抹鮮血;就像一個跳進泥坑的人企圖用污泥洗凈雙腳一樣。“善”是不可能以這種方式得到的。”

但是,智慧卻可以通過掌握事物的基本規律來獲取。 這個規律就是對立雙方的和諧,雖然它無所不在,人們卻未能認識它。“學習了很多事物並不等於學會理解那些事物”。這種觀點可以在黑格爾的著作中看到,而赫拉克利特則是最早提出的人。

 

 

以上資料出自《西方的智慧》B. Russ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