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50422士唯我博 I am a Doctor 上

說史150422

「士唯我博」I am a Doctor 上

朝日執歷史小品系列13

 

Doctor是「醫生」之意,這個我們在幼稚園時就已經學過了。Doctor還是一個由學術機構頒授的學位,即「博士」。據說「學士」、「碩士」和「博士」的名稱,分別象徵在學術上的三個階段—- Bachelor是「成人」;Master是「達人」;至於Doctor則表示你已經高級到可以「救人」、「活人」了。當然這只是古典時代的想法,現在的「博士」學位持有人多如天上繁星,也沒什麼稀罕了。

 

不過,儘管是「貶值」了,但我們對Doctor還是尊敬的— 無論是「醫生」抑或「博士」。 很明顯,分別用「醫生」和「博士」來作為Doctor兩個含意的翻譯,是借用了一些「古已有之」的詞匯,來對應新傳入的概念。本集先跟大家談一談「博士」,下集再說「醫生」。

 

今天的「博士」,只是一個學位,做了博士並不表示你就會有飯開。(據說可能還是「求職障礙」。)不過,在古代中國,「博士」本身就是一個職位,或者正確一點說,是一個政府職位。原來「博士」還是個官!

 

「博士」這個官職歷史悠久,徐慎:《五經異義》:「戰國時,齊置博士之官。」齊國是列國中最重視學術研究的,「稷下學宮」非常有名。 至於其他各國有否設立「博士」,朝日就不知道了。

到了秦代,設立了七十個名額的「博士」編制,漢承秦制。 秦漢的「博士」主要負責管理各類史籍典章,以備皇帝及有關部門諮詢,其性質大約相當於今日的檔案館,同時也是皇帝和政府的學術顧問。 秦博士 伏生,到了漢文帝時,仍能以九十高齡口授《尚書》二十八篇;漢代的 賈誼、董仲舒,當然也是非常有名的「博士」。

 

不過,「博士」的性質在漢代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漢文帝和漢景帝時設立了《書經》、《詩經》、《春秋》的「博士」,到了漢武帝時又加設《易經》和《儀禮》「博士」,合稱為「五經博士」,負責傳授經學。 自此「博士」開始由官職轉變為教職— 雖然仍是在「公務員編制」之內。

 

管理檔案館大概也用不了多少人,但要「教書」的話,就什麼都可以教,員額人數就「可大可小」了。 魏晉以後「博士」員額和名目更多,例如有教授禮儀的「太常博士」,通曉音律的「太樂博士」,精研天文的「天文博士」等等。 所以請不要嘲笑今天的「博士」是「專而不博」,其實自古以來,「博士」就已經是「專精一項」而已。 況且,他們在自己那狹窄的領域內,其實也是很「博」的。

 

到了隋唐,除了新增了「醫學」、「律學」、「算學」博士外,更開始在地方上的府學、州學、縣學設立博士教職。 宋代更增設了「武學」、「宗學」等新的「博士」職位。 「博士」越來越多,果是古今一同之理也!

 

前代的「博士」多數由地方舉薦,或從有學問的平民中考試取錄。不過,到了宋代,「博士」的來源開始有變,改為從現役官員中選拔。 具體的錄取辦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堂除」,即由宰相直接下達任命文件;另一種則是「部注」,即由吏部考核後予以任命。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變化呢?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科舉」了。「科舉」並不是宋代首創,但宋代對科舉的重視程度遠超歷代,而每屆取士數目也遠超前代。 兩宋共開科118次,取進士39,711人,即平均每次取士336人。 而且,宋代進士還不用像唐代一樣,考完禮部試,還要考吏部的「釋褐試」。相反一旦考中,就可以直接「受聘晉身公務員隊伍」,成為AO。

 

宋代133名宰輔級官員中,進士出身者123名,比例高達92.4%!不過,這些高層職位始終有限,每屆新聘三百多名AO,試問又哪來這麼多「實質職位」去安置他們,因此投閒置散者自是數不在少。

況且,宋代的科舉雖然也考「詩賦」也考「策論」(時政議論文),但由於坊間早已出現各種「考試天書」、「模擬試題」、「科場秘笈」什麼的,實際上靠著「強大記憶力」而考中者也是大有人在。不過,當官可不能靠「背書」了吧!

 

可幸能夠通過科舉這一關,至少說明這些人「背書」和「考試」的能力是有保證的,讓忚們去教書就最好不過了。這些人中不少經義詩文也許真的很不錯,但就是沒有sense,因此在重視實務(關係?)的官場中,當然很難往上爬。故此,有點自知之明的,做了幾年就了解到自己不是當官的材料, 倒不如申請調去當「博士」,遠離政壇是非,安安穩穩地教書等「致仕」(退休)。另一種就是雖然本身文氣底子也不差,但不是「進士」正途出身,做官品秩又小,明知在政壇上難有什麼作為,希望轉職提高待遇。

 

那在當「博士」的待遇如何呢?先看唐代,「國子博士」和「太學博士」,也就分別相當於「中央研究院」和「國立第一大學」的「講座教授」吧,品秩分別為「正五品上」及「正六品上」,名額分別有兩個和三個。聽起來好像不太高,但請不要用我們較為熟知的明清官階去理解唐宋的品秩。須知在唐代,「同中書門下三品」就已經是「宰相」了!所以「正五品上」其實已經是很高的官了,和「親王府諮議參軍」、「開國子爵」同級。

 

宋代的「博士」品秩降低了很多— 沒辦法,他們其實都是「撈唔掂」才去教書的嘛!「國子博士」及「太學博士」只有「正八品」和「從八品」,但名額增加了,分別有四個和十個,加上其他諸如「律學博士」、「武學博士」,各學門的「錄、正、諭」(大概相當於今天副教授、助理教授和講師吧!),全體正規編制的教學人員大約有四十人。

當然,申請當「博士」的人數眾多,這點兒職位當然不夠。不要緊,宋的地方公立教育也是很發達的,每個州郡都有公立學校,品秩和待遇自然又低一些,但也提供了一大批職位。當然了,這些「地方職位」也要和「地方冗員」競爭了。「州學」的教官稱為「教授」和「助教」— 注意從前的銜頭序列和今天剛好相反,「教授」級別最低,「博士」還不錯,至於「學士」,至少也是三品大員了。

 

宋代「博士」的品秩雖然比唐代大幅降低,但待遇卻相當豐厚,比同品秩的其他職位明顯優越得多。 一般分為四部分:現金、實物、謙人、特賞,每一項都非常「和味」。

 

其中單是「現金」收入一項,又可再細分為「正俸」(基本薪水)、「職錢」(一般津貼)、「公用錢」(辦公交際費)、「茶湯錢」(餐飲津貼)、「給卷」(交通津貼)…..名目繁多。 「實物」方面,就有「祿米」、「職田」(送塊地畀你!)、「廚料」、「衣料」等不一而足,再加上冬天還有「薪炭」,夏天有「冰券」,實在照顧周到!此外還有「謙人」,就是政府還為你提供僕役,照顧生活起居和日常公務。 至於「特賞」,這就真是可大可小了,有時皇上一高興,Bonus也許會比「正俸」還要豐厚!

 

宋代是一個急速城市化的時代,城鄉之間,無論在物質和文化層面上差距都非常巨大。「鄉下佬」也許會對「博士」、「教授」奉若神明,但在資訊流通的城市,情況卻不盡然。 「市民」會相對了解這些「博士」、「教授」背後的「真相」—他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官場的「失敗者」。 因此,宋代市井開始稱呼「精通於某一種技能者」為「博士」,例如「茶博士」、「酒博士」、「磨博士」等。 一方面表示對這些向來被認為是「低下職業」的「茶樓夥計」、「酒家小二」和「擀麵師傅」某種的尊敬,側面透視出社會經濟發展衍生的行業細化分工,以及對「專業技能」的重視;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對那些「冇乜料到」卻待遇豐厚的「博士」的戲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