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50519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南園十三首 其五〉李賀

說史150519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
撰稿人:黑白子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不少人對這段古訓印象深刻,甚至還知道它的出處—-
貞觀十七年(643年)一代名相 魏徵亡故。 唐太宗 李世民為此廢朝五天,並追贈這位股肱諫臣為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 自此之後,李世民常常對身邊的侍者吐露上述那番肺腑之音, 並說:「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魏徵雖以犯顏直諫著稱,然若無太宗雅量,恐怕他是不會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的。 事見《貞觀政要》,魏徵曰:「陛下導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 太宗求諫、納諫之心並非造作,而是有鑑於隋煬帝拒諫亡國的前車之覆。 貞觀二年他向臣下提問:何為明君、暗君?魏徵答道:「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李世民登上大寶後,未敢自滿,把自己當作盡善盡美的聖天子,而是認為「一日萬機,一人聽斷,雖復憂勞,安能盡善?」 他深明下情上達、集思廣益的重要:「朕既在九重,不能盡見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為朕之耳目。」
其用人之道,則講究「推心待士」和「洞然不疑」。對親者「洞然不疑」不難,但任用疏者、甚至「昔仇」也能「洞然不疑」就絕不簡單了。魏徵和 尉遲敬德這一文一武,正是兩個最佳例子。

高祖 李淵武德年間,太子 建成與秦王 世民兄弟鬩牆,朝廷內外分成兩大集團長期對抗。 時任東宮太子洗馬的魏徵,多番提醒已漸居上風的建成須作萬全計,當施以雷霆一擊,杜絕後患。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形勢岌岌可危的李世民率先發難,襲殺太子建成和弟弟齊王 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成為這場骨肉相殘的大贏家後,出人意表地赦免了魏徵罪責,還任命他為詹事主簿。魏徵最終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
至於尉遲敬德,本是割據山西的「定楊可汗」劉武周麾下一員大將。武德三年,李世民大敗劉武周,收降尉遲敬德。歸降不久,敬德部下兩將叛逃。有人猜疑敬德必叛,即拘禁於軍中,奏請秦王將其處死。此時,李世民展示了「推心待士」的大度,召敬德入臥室溫言相慰,以寬其心。臨別又曾予金寶,令這名鐵匠出身的大將死心塌地拜服。及至玄武門一役,尉遲敬德箭殺元吉,再入宮 “保護”高祖,為李世民奪取帝位出了大力。

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勵精圖治,開大唐盛世,垂三百載基業,史稱「貞觀之治」。然而,要建立一個大帝國,絕不可能僅憑皇帝一人之力成就,文臣武將的協力經營亦是至關重要。太宗除了論功行賞外,還特命大畫家 閻立本繪畫了二十四名功勳卓著的大臣畫像,放於長安城太極宮西南三清殿旁一座名為「凌煙閣」的小樓之內,好等他隨時緬懷瀏覽。
《大唐新語》記載:「貞觀十七年,太宗圖畫太原倡義及秦府功臣趙國公 長孫無忌、河間王 李孝恭、萊國公 杜如晦、鄭國公 魏徵、梁國公 房玄齡、申國公 高士廉、鄂國公 尉遲敬德、衛國公 李靖、宋國公 蕭瑀、褒國公 段志玄、夔國公 劉弘基、蔣國公 屈突通、勛國公 殷開山、譙國公 柴紹、邳國公 長孫順德、鄖國公 張亮、陳國公 侯君集、郯國公 張公謹、魯國公 程知節、永興郡公 虞世南、渝國公 劉政會、莒國公 唐儉、英國公 李世勣、胡國公 秦叔寶等二十四人於凌煙閣,太宗親為之贊,褚遂良題閣,閻立本畫。」

為功臣畫像並非新鮮事,西漢宣帝的「麒麟閣十一功臣」,以及東漢明帝的「雲臺二十八將」早已赫赫有名。
「二十四功臣圖」是在魏徵死後一個多月放於凌煙閣上。閣內共分三層:最內一層所畫皆為功勳最高的宰輔之臣;中間一層全係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層則為其他功臣。 二十四幀真人大小的寫真全部面北而立,以示為臣之禮。每當太宗登閣看到一些辭世功臣的畫像,總會潸然淚下。

貞觀十七年是不大太平的一年。正月,魏徵病故。二月,齊王 李祐反於齊州。四月,太子 承乾逼宮事敗。這一年李世民四十四歲。
李承乾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所生的嫡長子。 貞觀元年,年僅八歲的承乾獲冊立為儲君。 按《新唐書》記述,這位太子少時「特敏惠,帝愛之」,可惜「及長,好聲色漫游,然懼帝,秘其跡。 臨朝,言諄諄必忠孝,退乃與群下逞狎慢。」李承乾聰明過人,所以很懂得如何「飾非」,令朝臣亦深信太子是忠孝之人。自從他因打獵把腿給摔斷,不能朝謁後,荒唐的事便越來越多。只不過要想瞞騙太宗,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貞觀七年以後,太宗再沒有行幸東宮,關係日形疏遠。這當中固然是太子嬉戲廢學、屢教不改所致,更深層的原因,是父子的為政之道漸見分歧。
李世民是一位能執戟上陣、驍勇善戰的君王。由他所發展出來的騎兵部隊,在武德四年已擴為萬騎,並於隋末唐初統一天下的連番征討,以及蕩靖外族寇邊的大小戰役中屢建奇功。正是這一位能征慣戰,教百蠻賓服的「天可汗」,於威加四海之後,常常掛在嘴上的卻是「偃武修文」四個字。偏生承乾毫不理解儲君守成重在守文的道理。尤有甚者,他已經由過往嬉戲廢學的少年,成長為一名嗜好突厥尚武風習,「造五狼頭纛,分戟為陣,繫幡旗,設穹廬自居」的成年人。這明顯與父親標榜以文治國、尊賢禮士的政策背馳。

太子失寵的同時,他的同母胞弟魏王 李泰開始得寵,「太宗微有廢立之意」,只是礙於朝臣反對,方才未有易儲。 到了貞觀十六年九月,太宗拜魏徵為太子太師,意欲平息外間對李泰奪嗣的謠諑。當時抱病在身的魏徵本想推辭不任,但太宗下詔:「知公疾病,可臥護之。」儘管太宗認為,魏徵臥病也能保全太子,卻萬料不到未足半年,魏徵竟一病不起。
承乾雖仍然是儲貳,但一日未執掌大權,一日還是放心不下。於是與同庚叔父漢王 李元昌、城陽公主駙馬都尉 杜荷、兵部尚書 侯君集等密謀逼宮。豈料人算不如天算。 太宗五子 李祐二月謀反,當時率兵平亂的大軍尚未開抵齊州,李祐已被部下生擒押送長安。 就在審理齊王李祐作亂一案時,竟意外揭破了太子陰蓄勢力,圖謀不軌。 一場軍事政變還未來得及發動,眾人已盡作階下囚。李承乾遭貶為庶人,餘犯處死。 繼任的太子亦非魏王李泰,反而是長孫皇后的第三子 李治。
兒子、弟弟、還有老部下密謀逼宮,令李世民非常痛心。處決 侯君集之前,太宗對這位位列凌煙閣的功臣說:「朕因汝從此不登凌煙閣。」此後,凌煙閣內亦再也看不見這位唐朝第二任皇帝的身影了。

參考書籍:
《凌煙閣功臣圖》劉源(清)繪‧朱圭(清)刻
《唐太宗傳》趙克堯、許道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