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50601柏拉圖

SENSE隨筆150601
古希臘哲學4 :柏拉圖
執筆人:Kan

柏拉圖一生經歷了雅典的衰落和馬其頓的興起。他生於BC428年,是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長大的,活到了80歲,死於BC348年。
他有貴族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環境,其父祖可追溯到古代雅典的王室,母親則來自長期活躍於政壇的家族。這種家庭背景使他對公民政治責任抱有堅定的信念。柏拉圖不僅在《理想國》中鮮明地表達了這些看法,而且還親身實踐。不過這種雄心隨著蘇格拉底被處死消失了,他心灰意冷,決定一生致力於哲學研究。

蘇格拉底死後,柏拉圖外出旅行了多年,到過意大利南部,甚至還可能去過埃及。 他在BC387年重回雅典,創辦了一所名為「學院Academy」的學校。該院校是後來中世紀出現的大學的前身,存在了九百多年,比任何同類機構都要長久。
學院設立的科目與「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傳統科目大致相同。算術、平面幾何、立體幾何、天文學、聲學、和聲學是教學的基本內容,學生們接受教育一般長達十年。也許出於與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密切聯繫,學院很重視數學, 據説院門立有一塊銘文,提醒不喜歡數學的人不要入學。
各科學並不是獨立的,它們最終都要服從於「辯證法原則」,對這些原則的研究是教育的真正特點。即便到了現代,大學的真正作用不是把盡可能多的事實塞進學生的大腦,而應該是引導學生養成批判和觀察的習慣,以及理解普遍的原則和標準。
柏拉圖從未寫過—本教科書,也一直不肯將他的哲學思想整理成某種體系。他覺得世界實在過於複雜,以至無法將其壓縮到一個預先設計好的理論模子裡去。***

在學院成立二十周年的時候,柏拉圖再次出國。BC367年,西西里島錫拉庫扎城邦的統治者 狄奧尼修斯二世登位,實際掌權的是他的姐夫狄奧。狄奧是柏拉圖的朋友和熱心的崇拜者,邀請他前去錫拉庫扎,想讓他把奧尼修斯培養成一個具有識見的人。柏拉圖同意一試,開始時取得了一些進展,可惜狄奧尼修斯沒有長期堅持學習的毅力,更由於忌妒狄奧的影響力,最後放逐了他。柏拉圖感到再無作為,於是返回了雅典繼續授課和寫作,度過了他的一生。

《理想國》也許是柏拉圖最著名的對話錄,它包含了後世思想家們許多探索的預見。在希臘人看來,國家就是一座城市。希臘語“政體”一詞大意就是“城邦”,其含義包括一座井然有序的城市所具備的一切社會機構。這篇對話錄的希臘語標題就是“政體”,而英語“政治”一詞就是從這裡來的。
柏拉圖把理想國中的公民分為三個階級:管理者、士兵和平民。管理者是少數精英分子,單獨行使全部政治權力。國家建立之初,由立法者出來任命管理者,其職位可以由親屬世襲。低階層中的優秀孩子可以被提拔進入統治階級,而統治階級中能力低下的後代也可以被貶為士兵或平民。管理者的任務就是去執行立法者的意志。

在書中,他制訂了一整套計劃,規定管理者們必須如何接受教育和生活。他們將受到精神與肉體兩方面的培養。 精神方面有“音樂”;肉體方面有“體操”。音樂或文化方面的訓練是為了培養有教養的人,受教育的年輕人必須做到舉止高雅而英勇。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書籍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查,音樂也一樣,只有那種能激發勇氣和倡導節制的調式才允許存在。

管理者必須過著清心寡欲的生活,這樣就不用求醫。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必須與庸俗的東西隔離開,到了一定年紀又要學會抵制恐懼和誘惑。只有那些能夠同時應付恐懼和誘惑的人才適合做管理者。
管理者的社會、經濟生活必須是嚴格的共產主義。他們的住所很小,只擁有維持個人生存的資源,分組進餐,吃最簡單的食物。男女完全平等,所有女人都是全體男人共同的妻子。為了保證他們的數量,用抽簽的方式選定男女,繁衍後代。孩子出生後馬上就被抱走,在子女和親生父母互不知曉的情況下由集體養育成人。未經許可而生育孩子屬於非法,畸形或劣質嬰兒將被拋棄。這樣一來,個人情感就變得越來越微弱,而集體精神則逐漸強大。最優秀的孩子被選出來接受哲學教育,這些懂得哲學的人最終成為統治者。
出於公共利益考慮,政府有權撒謊,反復灌輸公眾,這個美麗的世界是神授予的。兩代人之後,人們將毫不懷疑地接受這個謊言,至少普通百姓會是如此。

理想國描繪了一幅可怕的國家機器藍圖,在這樣的國家裡,作為個體的人性幾乎消失殆盡。書中描述的烏托邦無疑鼓舞過很多當權者,出於這個原因,柏拉圖有時被説成是這些人的先驅。因此我們必須考察它所闡述的政治理論的準確含義。理想國實際上是一種用科學家式的觀點治理國家的方式。作為一種科學家模式,它誘使改革家天真地相信正在做一件科學上正確之事,因而魯莽地進行巨大社會變革。另外還應該考慮到某種程度的反諷因素,沒有人真的想去查禁詩人,也沒有人真的希望在性愛方面實行徹底的共產主義。顯然理想國的某些設想是來自對斯巴達實情的考察,但並不意味著它將作為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事實上柏拉圖後期的思想對政治和教育抱持一種非常現實的態度。

在後期的對話錄中,《政治家篇》談論了可能存在的各種政治體制,並解釋政治體制取決於統治者的數量和統治方式。政體既有可能是君主制或寡頭政治,也有可能是民主制。每種制度既可以按照法律原則運作,也可以拋開這些原則,於是總共可得出現六種不同的組合。***假如沒有法律原則,由於不存在統一的目的,被多數人掌握權力的民主制就會產生最少的罪惡。另一方面,如果有法律原則,那麼民主制就是最糟糕的制度,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要辦成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共同的願望,這在事實上難以辦到。在這種條件下,君主制就成了首選政體。
另外還存在著實行混合政體的可能性,就是從六種簡單政體中提取某些因素加以組合。柏拉圖在他最後一部作品《法律篇》中説,這個世界似乎找不到哲學家式的君王,人們所能採取的最佳方式就是在法律原則下,把個人統治與眾人統治相結合。書中對如何組織這種政體以及如何選舉官員都作了十分詳盡的指導。

柏拉圖的政治思想也表現出一定的局限性,具有普通希臘人對野蠻民族的鄙夷情緒。《法律篇》認為在建立一座新城市時,為了避免被對外貿易及交往所腐蝕,人們應當在遠離大海的地方選址。這種政治上的封閉態度,最終使得希臘沒有能力在世界更大的範圍上建立有生命力的組織。他們所設想的政治生活是靜態的,而他們周圍的世界卻在飛速變化著,這就是希臘人政治觀念的主要弱點所在。如果説以大帝國形式出現的羅馬缺乏希臘的創造力,那麼他們也沒有受到城邦式的極端個人主義的縛束。

柏拉圖還提出了“變化論”,這和我們今天所了解的原子論及數學物理直接相關。《泰繆斯篇》提出“宇宙進化論”及“幾何或數學原子論”,主張將形式、基本物質和感性世界的有形實在區分開來。這裡的“基本物質”僅僅是指虛空,而“可感知實在”是種種形式與空間混合的結果,這些形式在空間裡留下了痕跡。
柏拉圖提出了用四種元素來解釋物質世界的方法:這些元素是由兩種基本三角形構成的幾何體,其中包括半個等邊三角形和一個直角等腰三角形,也就是半個正方形。我們可以用這些三角形構成五種正立體之中的四種:四面體、立方體、八面體和十二面體分別代表火、土、氣、水的基本粒子。通過把這些立體拆分為構成它們的三角形,再將其重新編排,就可以實現元素間的變換。另外,火的粒子具有鋭利的尖頭,可以刺穿別的立體;而水是由平滑的粒子構成的,所以會流動。
那些基本三角形顯然相當於近代物理學中基本粒子的組成部分。他提出的假説是數學式的,從數的觀點看,世界最終是可以解釋清楚的,這也是畢達哥拉斯的學説。因此,人們得到了一個可以進行物理解釋的數學模式。就方法來説,這也正是今天的數學物理學的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圖修正了畢達哥拉斯學派有關“數”的理論,提出了一個十分現代的觀點。數的序列被認為是從“零”而不是從“單元”開始,這就為發展一般的無理數理論提供了可能性。同樣在幾何學中,線被認為是由一個點的運動產生的,這個觀點在牛頓的「流數理論」中充當了主角,流數理論就是後來被稱為微積分的原型。根據辯證法精神,這些發展促進了算術與幾何學的統一。

許多人認為,就思想的廣度和深度而言,很少有別的哲學家能與柏拉圖相比,而超過他的人,則一個也沒有。

以上資料出自《西方的智慧》羅素Russ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