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藝150603武當拳

論藝150603
武當拳
Tony執筆:中國武術七大拳系(二)

〈武當拳系〉
中國武林一向有「外家少林,內家武當」之說,可謂雙峰並峙,各具擅場。然而武當拳系之源起與傳承,卻眾說紛紜,迄無定論。

武當山雄踞湖北省西北部,為大巴山餘脈,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公尺。武當山奇峰競秀,迴出塵表,歷來為道教聖地。該山原名太和山,相傳玄武帝君(即真武帝君)在此修煉,得道飛升,後人謂“非玄武不足以當之”,遂改名為「武當山」。 早在唐初貞觀年間,山上已有官建的五龍祠,歷宋而元,殿宇漸多。明永樂年間,詔令大興土木,費時十餘年,山上宮觀至此大備,人稱「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

武當山的道教,原以「正一派」為主。該派奉持《正一經》,崇奉鬼神,畫符念咒,於宋真宗時率先入山。明洪武年間,「全真派」亦入山。全真派為王重陽所創,主張識心見性即為「全真」,道、釋、儒三教合一。該派不尚符籙,不事燒煉,道士必須出家。後來全真派逐漸取代正一派成為武當山的道教主流。 張三丰(豐)或許確有其人,傳說為全真道人,約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際。根據明朝襄陽郡志和清人所修的明史,雖多處提到張三丰其人,但從未說及他會武功,更沒提及他創編甚麼拳術,因此他其實與武術無涉,也與武當拳無涉。***

據《王征南墓誌銘》所載,王征南生於明萬曆四十五年,即西元1617年,卒於清康八年,即西元1669年,享年52歲。黄宗羲關於內家拳四代傳承的記載當為可信,因他與王征南是同時代人,其兒子黄百家又是王征南的得意高足,著有《內家拳法》。
黃百家之後,武當拳突然消失,人們多以為失傳,實則不然。其實武當拳一分為三 : 一支南傳四川,一支東傳江蘇,一支留在本山。

四川一支為張松溪所傳,自稱「松溪派內家拳」。 此外,四川還流傳着另外兩種武當拳法,一種是川中地區的「子母南拳」(又名「武當內家南拳」),另一種是成都、南充、內江等地的「武當內家拳」。

東傳的一支,始於湖北均縣人鄧鐘山,在江蘇省江寧縣的倉巷橋開堂授徒,自稱「武當南派」。

留在武當山的ㄧ支也並未失傳。民國時期,王維慎先生曾得武當道士李昊天的真傳。1929年秋,金子弢(愛新覺羅.溥儇)先生在武當山紫霄宮從道士李合林學得「武當太乙五行拳」(又名「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據說該拳為紫霄宮龍門第八代宗師張守性所創,時在明弘治年間(西元1488至1505年)。

又據1995年《中國體育報》所載,有關方面已在湖北境內挖掘出八種拳術,包括純陽拳,太乙五行拳,陰陽八卦拳,太和拳,玄門五形(行?)拳等,皆為道士所傳,隱匿民間,流傳不廣。其共同特點是拳勢以柔為主,講求煉氣,重在養生,而技法蘊含其中,均屬於武當拳術。

綜上所述,雖然武當拳的最初一段傳承不明,尚待尋考,但從明朝中期起,其傳承譜系基本明晰。 目前,武當拳在湖北(以武當山為中心)、江蘇(以南京為中心)、四川(以成都、南充為中心)、上海等地均有流傳。此外,據說在浙東地區也有流傳。

粗略統計,目前流傳的源於武當山的拳法套路當不少於六十種。
徒手套路,有啟蒙、六步、咫尺、光明、問津、探馬、七肘、七星、兩儀、指迷、鷂子、太極、長拳、六路、八極、醉八仙、雲帚、洪門、剛拳、霸王、五朵梅花、連三步雙十字、金雞展翅、岳飛破陣兩狼關、李逵雙打虎、武松打虎、柳葉綿絲掌、混陽太極掌,等等。

器械套路,有六乘槍、四門槍、雁門神槍、岳家槍、龍門十三槍、一葦棍、撼山易棍、玄武棍、混元鐵棍、武當劍、白虹劍、八仙劍、三合刀、四門刀、戒刀、霸王雙刀、春秋大刀、雁尾單刀、虎尾鞭、連環鐧、板凳拳、無形太極球,等等。其中,武當劍法最為著名,據說為武當道士郭濟元(太乙鐵板道人)所傳,時在清道光年間。

武當派另有若干功法,如活氣功(類似「鐵布衫」功),和血功(軟氣功,以養生為主)、打穴十二功、渾元陰陽五行手、黑砂迷魂手、紅砂勾魂手、五毒斷魂手、五雷閃電手等。

武當拳系大約形成於明末清初,並源於道家,而道家最重視養生。因此,儘管經過數百年的流遷衍變,各個流派依然保持着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技擊與養生並重,融技擊於養生之中,與太極拳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是道家拳派的特色,與偏重技擊的佛門拳派(如少林拳)有所不同。

「拳起於易,理成於醫」,是武當拳系的根本拳理,在練功時,要根據人體經絡的氣血運行,順法成則,在實戰時,則要求「抓筋拿脈,打穴擊要」,即所謂「順藤(筋脈)摸瓜(要穴)」,講究「一掌應三穴」。順醫理而練之,可除病強身;反醫理而擊人,可重創强敵。

武當拳的技擊原則與太極拳頗有相通之處,講究以靜制動,以逸待勞,後發先至,乘勢借力,閃展巧取,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柔中有剛,柔化剛發,神氣合一。

武當拳路風格尚意不尚力,貴化不貴抗,步走弧形(圈步),進以側門,動如蛇之行,勁似蠶作繭。心息相依,腰隨胯轉,水流雲繞,莫測端倪。 武當拳手法多變,以翻鑽為主,多用掌而少用拳,步型低矮,較少跳躍動作。多用掌,與重在打穴有關;步型低,與重在擒拿有關;少跳躍,與重在實戰有關;走圈步,與重視跌法有關,由此形成了武當拳的獨特風格。

至於太極拳,武當派認為是本派所創,而後輾轉流傳至河南温縣陳家溝,但陳氏族人堅認該拳為陳王廷所創。楊氏太極一派則認為以太極拳之博大精深,決非一人所創,也決非一人所能創。 目前在沒有發現新的證據的情況下,恐怕很難定論。 張三丰其人神龍見首不見尾,《三豐合集》也是後人托名之偽作,倘若論者還是在這些地方打轉轉,那就沒有甚麼意義了。

資料來源: 《功夫— 中國武術文化》(2013) 王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