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50611盛唐詩(三)開元賢相 張九齡

讀書札記150611

盛唐詩(三)開元賢相 張九齡

蕭律師執筆

 

宮廷詩修飾辭藻發端於南朝貴族,最早只體現在精緻的技巧上面,詩人間並無地位的區分。 到了初唐的社交場合,詩人和詩歌贈送對象之間的地位有著明顯的區分, 修飾辭藻的技巧逐漸變成與地位的差別掛鈎。 例如詩篇標明「呈獻」,就顯出贈詩者與受詩者地位的落差。 如此,個人詩和日常應景詩遂獲得解放,朝著新的風格發展。

 

在開元時期(713-741),詩歌的社會背景大致可分四類:(一)宮廷及官方場合;(二)朝廷重臣四周,特別是張九齡;(三)詩人地位相近的場合,或友情超越地位差別的場合。

 

作於諸王府的詩沿襲了初唐末年守舊的宮廷詩傳統, 直至722年玄宗下詔禁止諸王大批門客為止*** 諸王對詩人的扶持與前朝同等重要,在初唐,許多詩人都通過王府獲得聲譽和皇帝的賞識。 所以失意而有水平的詩人都期望進入一個聲望崇高的王府,例如 岐王李範的王府。

在722年前,李範是開元時期最重要的文學扶持者。 前朝名詩人 閻朝隱得到他的扶持,王府裡還有年青的 王維崔顥,尤其王維在十幾歲時已表現出對詩歌高度創作性的才能。

 

玄宗宮廷的文學活動仍然繼續,但重點與前朝已有所不同,它放在帝王主題和行為尊嚴上面。 玄宗的宮廷詩人大多數是朝廷中能幹的成員,而中宗所寵倖的小圈子卻純以文才為主,兩者形成對照。 張說、張九齢這一類「臺閣詩人」突出地加強了帝王的主題。由於舊的文學機構如 集賢殿已成為乏味的禮儀機構,玄宗設立了一個新的學院—叫「翰林院」,以容納詩人和專司娛樂的人員,以便他携帶妃嬪出遊。 在張九齡獻上他最後一首祝賀宮廷豪華遊覽的詩之後數年,翰林學士 李白在深宮的花園裡,寫出了有名的《清平調》。

 

在開元時期,唐朝貴族的權勢雖未被打破,但已被廹與 張說、張九齡一類寒門出身的人物共掌權力。 這些寒門出身的士大夫,其精神權威依靠儒家經典所讚許的統治道德和任人唯賢的觀念。 他們自認為代表了治國之術的倫理傳統,正是這方面便成為詩人追隨的對象。

 

詩人經常寫詩呈獻給權貴,但開元重臣的價值觀不同於 武后和韋氏貴族集團。隨著玄宗宮廷詩以帝王主題取代聲色頌揚,呈獻大臣的官場詩也要求包含嚴肅的政治道德內容。

 

張九齡(678-740)是開元時期最重要的文學扶持者。他與其他出身寒門的官員一樣,在武后朝進入中央。 他在702年登進士,當然掌握了宮廷詩的必要技巧,而首先賞識他那雅緻作品的是沈佺期。 他在父卒後回鄉守喪三年,僥幸得以安全通過中宗登基後的清洗,續任中級官職,到730繼 張說而拜相。

與張說一樣,他的周圍也聚集了一批文學門客,這些門客包括了許多八世紀最優秀的詩人,其中包括了王維。 後來張九齡降職任地方官,孟浩然仍是他幕僚之一。 王昌齡儲光羲以及其他一批詩人也都與張九齡的執政聯繫在一起。 王維在寫信向張九齡求職時,並不遵循大多數拜謁應景詩的拘謹形式,而是運用復古的古典模式,體現出一種樸素的莊嚴:

「側聞大君子,安問黨與讎。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

 

張九齡掌權期十分短暫。 在733年,貴族集團占了上風,張九齡被眨為荊州長史,後返回廣東的家鄉去世。以前他所任命的地方官也相繼被逐。

 

張九齡經常在宮廷場合與上層官員詩歌唱和,但他的詩歌缺乏技巧的多樣化,通常避開某些詩體和題材。 他接受 陳子昂影響最為深刻,最成功的是他的個人詩,大多作於他任地方官時。 《感遇》是體現陳子昂影響的最顯著範例。這類作品具有一種理性的憂傷,使後來的批評家從中發現了一種涉及儒家價值標準的嚴肅性和對道德的真誠。 詩中所描繪的世界,強烈表達了個人的道德感。他的詩又被認為含有「興寄」。 姚子顏在張九齡行狀中說:「公以風雅之道,興寄為主,一句一詠,莫非興寄。」

 

事實上張九齡的作品比批評家所說的更豐富多樣。 從他的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熟練的宮廷技巧,正是這種技巧使他贏得了沈佺期的賞識,如下引對句:

「簷風落鳥毳,窗葉掛蟲絲。」

 

張九齡受唐代讀者所稱讚的興寄和沉鬱特性,主要體現在他晚年任地方官時所作的詩。 在那裡,他成為一位感懷的之人;他採取從傳統的「高處」俯視景象,描繪所看到的一切,並與生活的事件和問題聯繫起來。

 

《秋晚登樓望南江入始興郡路》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伏檻一長眺,津途多遠情。

思來江山外,望盡煙雲生。滔滔作自辦,役役且何成!

我來颯衰鬢,孰云飄華纓。櫪馬苦踡跼,籠禽念遐征。

歲陰向晼晚,日夕空屏營。物生貴得性,身累由近名。

內顧覺今是,追歎何時平?

 

貶謫中的詩人注視著眼前的景物,視野中的每一種要素以「轉喻」或「隱喻」的方式暗示眼前處境的一個方向,或似乎給他的煩惱提供一種隱含的解決方式。 道路和渡口把他的思想引向京城;滔滔翻滾的江水使他想到世界的混亂和自己一生的無效勞役; 煙雲的存在僅是為了遮斷他的視野,使他無法眺望響往的遠方;白髮在風中飄拂,使他記起自己的年齡和「華纓」的不復存在。

 

張九齡是一位混合了初唐和盛唐風格的守舊詩人。 雖然他的作品缺乏盛唐其他大詩人的遒健、複雜及描寫才賦,卻突出地代表了一種極其動人的情調;而他作為開元盛世賢相的身分,又進一步深化了這種情調。

 

以現存的詩篇觀之,詩歌的社會範圍似乎在開元時期得到了擴大,但很有限。作詩的人大都屬於官僚階層。許多詩人出自京城的大家族,互相認識。另外還有少數東南人,他們和諧地融入了京城社會,並與大家族成員結下友誼。

到了開元後期,外來詩人開始進入這個密切結合的群體,如 高適李白吳筠,但這些人要到天寶時期才負盛名,那時詩歌趣味變得更豐富多樣,範圍活動更加擴大,遍及於中上層社會。 京城詩傳統仍然閃爍著高貴典雅的光輝,詩人群體規模更大,更向新人敞開大門。 他們都因交換詩歌和緊密的友情而聯繫在一起。有一位詩人處於這群體中心,他熟識京城的每一位詩人,這人就是 王維

 

 

本篇內容取自《盛唐詩》

作者:宇文所安 Stephen Owen

譯者:賈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