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50817內藤湖南 (上) 天外有天

讀書札記150817
內藤湖南 (上) 天外有天
掌門執筆

《內藤湖南:日本近代的文化史學家》(2004) 連清吉

去年拜讀 “講談社.中國歷史系列” 中譯本十書, 作者群盡皆當今日本「東洋史」頂尖高手,察覺到其中出自京都大學門下者甚多. 支那學「京都學派」名滿天下, 兩位開山祖師 內藤湖南 和 狩野直喜 瑜亮雙璧,蓋壓一代, 尤以內藤氏奠定史學理論基礎,後世尊為泰山北斗. 內藤湖南的史識領先時代,好比中國的陳寅恪;而下開宗派,則好比法國的 布洛克.***

〈學問生涯〉
內藤湖南(1866-1934) 名 虎次郎, 出生於 十和田湖之南秋田縣,因自號「湖南」. 他生於慶應,跨過整個明治, 入大正,卒在昭和九年,得年六十有九. 他可以說是完整的明治人, 其學術思想反映出該時代超凡的創造性和行動力.***

內藤未讀過大學,記者出身, 以博聞洽見,文采斐然,甚受當時智識分子高評. 明治四十年(42歲) 在京都大學著名學者 狩野亨吉和狩野直喜 強力推薦下, 獲聘為東洋史學講師,兩年即升任教授, 奇怪的是再兩年才獲頒文學博士學位. 他是這麼遲展開學者生涯.

內藤長於東洋文化史,以卓越史識鳴世.
他在中國文化史上面多所創見, 舉其要者,關於先秦思想形成的「加上說」, 與及宋朝是中國社會的重大轉型時期, 此二說後來都成為定論. 內藤尤精清史,其名著《清朝史通論》和《清朝衰亡論》指引了後輩的研究方法和方向.***
他也是日本文化史的宗師, 其煌煌鉅著《日本文化史研究》提出「中日文化互動論」, 與及日本文化在「應仁之亂」才開始獨立發展, 這兩個學說在當時也很有影響力.

內藤氏「東洋史」的基本假設是中國「漢文化圈」獨立生成,非由外來, 其強勢輻射涵蓋整個東北亞與越南,而遠及印支和南洋. 這個文化圈的內部溝通並非如舊觀所見,只從中心單向散射四周, 而是隨著政經交流,往來激盪,循環不息, 此之謂「螺旋循環史觀」.****
即是之故, 史學研究應以整個文化圈為背境單元,而不應按國家朝代強行割裂, 內藤正是這種宏大史觀的推手. 「世界史(指跨域的體系性史學研究)」已成今日學界主流, 但他卻早在一百年前唱議於亞洲東北.

本文試介紹他的中國文化史理論, 首先是極之有趣的
〈加上說〉.
「加上說」原型出自佛學理論家 富永仲基(1715-1746) 《出定後語》一書. 他在研究婆羅門教和佛教史時發現: 婆羅門以超越人間苦界而轉世升天界為教義, 在原初論述中「天」是唯一的,即只有一天, 但後出的宗派為了標榜其法門更為優越, 便在先前的宗派所能達到的天層之上另加一天. 如是者 “天外有天”, “後來居上”, 婆羅門教最後有28重天, 富永氏稱之為「加上說」.***
他再以佛教史參証, 原初的小乘佛教以 “阿含經”為典籍; 其後以 “般若經”為典籍的宗派出現, 自稱 “大乘”以卑夷小乘; 再後來以 “法華經” 為宗尚的法華宗; 尚“華嚴經” 的華嚴宗; 尚 “楞伽經” 的禪宗次第出現, 皆聲稱自身的教義為至高至上. 如此層層推疊, 典籍內容亦由單純樸素而複雜高遠, 這是思想發展演進的原則.*****
逆推之便可得出另一條考訂典籍宗派年代的原則: 越是單純樸素的典籍和宗派其年代在先;而越複雜高遠者其年代居後.****

內藤移植富永學說於先秦思想史研究, 得出如下有趣結論:
鑑於中國人天性 “好古”,以年代愈久遠的事物為愈高尚, 那麼越是後出的家數和學說必定聲稱其源流比之前的家數和學說更為久遠,**** 所以更為優越. 倒過來說, 越是自稱 “源流久遠”者其出現年代越是晚近,***** 十分之吊詭!
証諸先秦諸家成立次序:諸家學問始興於孔子, 而孔子尊崇的是周公;墨家繼起, 為了壓制孔氏儒, 自認夏禹為始祖;孟子攻擊墨家為異端, 於是 “祖述堯舜” ;道家晚出於孟子, 於是淵源黃帝;到了最後, 農家當然出自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政治領袖 神農氏了. 中國人夠利害嗎?
這就是內藤流「加上說」. 他應用這項原則來考訂古代典籍成書先後,卓有成效。

內藤最可觀的史識是已成當今史學教條的
〈宋代為中國近世說〉.
此說植基於前述的「螺旋循環史觀」, 內藤以此創製和區隔其「中國文化發展階段論」. 他認為從 夏商周三代到西晉是中國文化向外擴張時期;五胡十六國到唐代中葉則是周邊民族強盛,憑凌中原,而以殘唐五代達到頂點;宋元明清以迄現代則是中央與周邊互為消長,反復循環。

在這種史觀的照看下,中國社會曾經發生過兩次重大轉換期, 從而區隔為 「上古」、「中世」和「近世」三個 「時代」。****
上古:遠古至東漢中葉,中國文化形成並且向外擴張。
第一過渡期:東漢中葉至西晉,中國文化停止擴張。
中世:五胡十六國至唐中葉,外族入侵,佛教及其他外來文化傳入,貴族主導社會。
第二過渡期:殘唐五代,外來勢力極盛。
近世:自宋迄清,中外文化互為消長,循環往復。政治上行專制主義,士大夫主導社會。

內藤首先強調「時代」不應以政權更替劃分,而應以社會生活和文化意涵的差異進行區別。*** 由唐入宋, 政治、社會和文化轉換之深刻久遠, 使這兩個朝代的整體性差異遠遠超過中國歷史上任何兩個相連的朝代。****
由東漢中葉至唐中葉由貴族主宰政治和社會,皇帝只不過是貴族之首席;入宋政治上轉變成「專制主義」,王權逐漸凌駕國家萬民,構成新型官僚系統的士大夫階層逐漸主導社會文化,這是萬千變化的啓端。*****

伸張王權先要平抑貴族壟斷官職,提拔寒門參予政事,因而發明了世界政治史上最偉大的任官制度「科舉制度」。**** 科舉發明於隋唐,然而在宋朝才成為選材任官的骨幹。 由科舉敘官催生了新型的輔治階層和智識分子—「文士官僚」,他們的 智識態度、價值觀念和生活品味都與隋唐迥異,那就形成了中國的近世文化。*****

唐宋的文化差異即是貴族與文士的文化差異:
貴族從政是為了鞏固促進門閥利益;文士從政以天下國家為已任。***
唐承漢緒,儒學重視傳統師法與經義注疏;宋儒重視獨立思考,推陳出新,開創「理學」。
唐為實物經濟,以絹帛為貨幣;宋為貨幣經濟,銅錢盛行,紙幣誕生。
唐畫是專業工匠畫,技法嚴謹精緻,畫繪牆壁以裝飾府第,重視金碧山水;宋畫是文士畫,以意命筆,不拘技法,畫繪屏風卷軸,重視水墨。***

貴族多錢財,陶器三彩絢爛,養生重藥石,在道家為外丹;文士尚品味,瓷器純白樸素,養生重調理,在道家為內丹。
在唐,文化依存上層,基層人民粗魯質樸;入宋,士大夫層次大幅加厚,與基層人民接觸加深,文化向下浸染薰陶,逐漸形成今天所知的民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