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50910世界結構(三) 摩西的神

讀書札記150910

世界史的結構(三) 摩西的神

掌門執筆

 

前文討論了「巫術」是游居民社會的信仰, 靈與人的關係既自由亦平等,是模式D的映射; 「原始宗教」是農業氏族社會的信仰, 氏族神與人有雙向義務,關係並不自由但約略平等,是模式A的映射.

本文介紹書中 “普世宗教起源” 章節的有趣內容, 其立論為「普世宗教」是跨域帝國的信仰, 絕對神對人類並無任何義務,生殺主宰,由神不由人; 對人類而言, 與神的關係絕無自由平等可言,是模式B的映射.****

 

當今之世,普世教以 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為主流大宗, 祆教(ie拜火教)若斷若續,而道教則足不出户. 一般來說, Def.「普世宗教」指一種宗教其信徒並不局限於某一特定族群, 而是以全人類作為宣教之對象者. ***

據此定義,猶太教並非普世教, 但因為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源頭,在普世教研究上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柄谷則更進一步, 認為舊約的神”(ie摩西五書的耶和華) 在舊約成書之時(而非摩西在世之時)是一種全新創制, 根據祂的神格及其與信徒的關係,是位 “絕對神 = 普世神”. 在這個意義上,猶太教是一種普世教,甚且是最早期的普世教.

 

〈新神的誕生〉

人類學認為上古政治與宗教二合為一, 祅教、猶太教和佛教均創立於元前四至六世紀, 反映的是當時跨域帝國抬頭,有需要樹立新型的 “普世神” 和“絕對神”, 以壓制 “區域神” 和 “種族神”.***

 

柄谷以其創立的「交換模式理論」解釋新舊宗教交替與經濟政治結構轉型之間的關係. 舊宗教的區域神祗是 “氏族神”, 而新宗教的普世神祇則是 “帝國神”, 兩者的性格,及其與信徒的關係,都大為不同. 最後,根據演化論,適者生存, 新神大規模佔領生態區位, 舊神紛紛滅絕,有如物種!

 

柄谷以猶太教聖典摩西五書的神 “耶和華” 為解析案例, 以歷史手法重現 “新神的誕生”.

他所說的Def.「摩西的神」專指 “舊約聖經” 描述的 “耶和華”. ***

但要特別強調的是, 舊約成書於元前六世紀 「巴比倫之囚(元前568-538)」及回歸稍後的時期, 由猶大國文士所撰寫, 出於政治目的而托附古人.*** 即是說, 「摩西的神」誕生於元前六世紀,而與摩西其人關係不大. (或者戲劇化地說, 摩西信的神 和 “摩西的神” 是兩碼子事.)

 

所以,摩西的時代(約為元前十二世紀) 並未有「摩西的神」, 而巴比倫之囚以前的 “古耶和華”,與之後舊約聖經塑造出來的 “摩西的耶和華” 其 “神格” 大不相同, 就某個意義來說,甚至是質性背反的.***

 

同理, 同一位「耶和華」在 “舊約”和 “新約”的性格也有背反之處, 因為新約成書於公元三世紀,為的是實踐完全不同的政治目的. 「基督的耶和華」自然性格上與「摩西的」大不相同了. 新、舊約的耶和華性格近乎相反,這點只要打開 “Bi-ble”一看即知; 但是 “古耶和華”與 “摩西的耶和華”究竟有何異同, 就要費煞推敲了.

 

柄谷從「交換模式決定論」出發, 描述氏族神與信徒的關係, 非常有趣.

〈氏族神的性格〉

部落社會以「互酬性模式A」為主宰模式, 人與人之間有互相贈禮的義務. 收禮方如果不予回報屬於失德,關係會因而破裂. 在這樣的社會中,人與神的關係也是互酬性的, 人向神(原先是祖先)獻上祭禮,神也就有著庇佑信徒(原先是子孫後人)的義務.*** 如果神沒有能力庇佑族人,那麼族人就會背叛祂而轉奉他神.***

 

因此,如果一個部族戰敗,被別的部族征服, 那麼,敗族的神祇按道理必定是缺乏能力庇佑信徒, 其信徒很自然地放棄祂而轉奉勝族的神. 元前八世紀北國以色列亡於亞述, 十部族解體,迅速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 其理在此.

有時候,不必等到戰敗, 軍事政治經濟上強勢部族的影響力輻射周邊族群, 也會吸引很多 “趨炎附勢” “數典忘宗” 的弱勢族人轉奉強神. 舊約所記以色列人到達迦南之地, 很多人隨即轉奉當地的 “牛神”, 就是這個道理.

 

再者,部落社會之內氏族林立並存,神祇也同樣地林立並存. 酋長雖然是氏族長的首席,其地位並不能凌駕其他族長; 同樣地, 最強大的神也只是神的首席,不能凌駕所有神,*** 故而稱為「多神教」. 其實所謂多神教, 最初只是一種多神並立的宗教狀況, 而非一種具有統一教義的宗教.***

 

隨著跨域帝國的興起和擴張(如亞述和巴比倫一統兩河, 古波斯混同宇內.), 對環宇子民和地方氏族的統治壓制嚴苛得多了. 新型的絕對神 = 普世神” 的功能是嚴格控制子民, 全面取締氏族神祇,從這兩方面進行意識形態統治.

〈普世神的性格〉

普世神對其信徒子民極其嚴苛, 簡單地說 A “從一而終” “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豈容你隨便 “轉會”; 還有,B 無論神(其實是帝國) 施加多少苦難在你身上, 那是對你的考驗,你要逆來順受,甘之如飴.***

神是絕對的(就像帝國一樣), 沒有任何義務,不保証任何現世的報酬. “不可以考驗你的神”,更不可以妄圖賄賂祂, 信徒唯一能做的事只有「禱告」,而神則不保証任何回應,但你仍要繼續虔信…..

 

“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神也是至高至尊的, 最強版本自然是「一神」了, 從根本上取消任何其他神的存在,連次等的也不行. 這反映了帝國與地方的關係, 直至現代之前,帝國沒有能力真正統治地方,但一定全力鎮壓 “地方主義”, 地方可以(其實是必然) 自治, 但意識形態上必須效忠中央.***

 

「宗教社會學」相信宗教是社會的映射, 也是政治的工具. 「普世宗教」的興起反映社會巨變已生,轉型已定, 人生的苦難形態與前不同,也就需要不同類型的神來撫慰(也可以是強制) 信徒的心靈.****

舉例:猶太教的神嚴厲懲罰其選民,因為他們犯了罪; 基督教的神完全赦免信徒的罪行,但對不信的人則無寬待之意; 佛教普渡眾生,但卻要眾生 “自負盈虧”…..

 

但是無論普世宗教起源之初是如何地 “慈悲為懷” “普渡眾生”, 只要成功和成熟到一定程度, 就會被收編為「國教」, 成為帝國的意識形態和統治工具.*** 所以, 無論教父時期的基督教和 教團時期的佛教如何 “原始共產生義”,如模式D那樣自由和平等; 很快地, 便為帝國所用,按模式B辦事.***

 

 

《世界史的結構》(2010) 柄谷行人Kojin Karatani

 

另可參閱拙文《讀書札記130207出埃及》.

(附錄) 史實提要

A元前九世紀 所羅門王逝後,猶太人國家分裂為南北兩國.

B北國「以色列」於元前722年亡於亞述, 族人解散,了無痕跡.***

C元前612新巴比倫攻滅亞述。

D元前586南國「猶大」亡於巴比倫, 上層族人遷徙往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囚」。****

E元前539波斯滅巴比倫。

F元前538族人獲准返回故地,接受波斯統治二百年,並沒有建立國家。 元前516重建神殿。***

G元前333亞歷山大大帝滅波斯,巴勒斯坦後為希臘 賽流古王朝統治。

H元前164「馬加比(意為鎚子)起義」***,建立 哈斯摩尼王朝,這是巴比倫囚之後第一次獨立建國。

I元前63為羅馬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