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50924近代哲學的興起(中)

SENSE隨筆150924

近代哲學的興起(中)

執筆人:Kan

 

在英國,最傑出的人文主義者是 湯瑪斯·摩爾Thomas Moore爵士(1478—1535)。雖然摩爾是一位多產作家,但其絕大多數作品今天已經沒有人去讀了,他的名聲完全得益於一本名為《烏托邦Utopia》的政治幻想書籍。

 

該書的政治理論顯然受了 柏拉圖《理想國》的啟示,並以報導一位水手遭遇的形式提出來,船隻遇難後,這位水手在島嶼(烏托邦)上生活了5年之久。 像柏拉圖的作品一樣,它也以相似理由強調公共財產,堅持認為在財產私有的地方,不可能出現對集體福利的徹底尊重。另外,假如人們將財物據為己有,那麼財富數量的差異就會使彼此間產生隔閡。***

 

在烏托邦社會裡,一個天經地義的基本狀況是人人都應該平等。他由此推斷,私有財產是一股腐蝕力量,因而不應容許存在。當來訪者對烏托邦人說起基督教時,主要吸引他們的只是基督教財產教義中的共產主義色彩。

此書極為詳盡地描述了這個理想國的組織,該國由一個首都和五十三個城鎮組成,不僅建造模式相同,而且住宅樣式也整齊劃一, 鄉村的農莊全都按一樣的方式經營,所有人都可以自由來往。公民們的工作生活也按照同一模式進行,所有人都是早晨四點起床,每天工作六小時,晚上八點就寢,從不更改。

 

由於沒有私有財產,所以偷竊也就變得毫無意義。至於服裝,除了已婚婦女和未婚女子之間有一處細微而必要的差異外,所有人都穿同一樣式的樸素衣服,絕無五花八門的時尚。

 

管理者是從學者中選舉產生的,政治體制是一種間接選舉的代表制民主形式。當選的國家元首只要恪盡職守,就可以終身任職;如果品行不端,就會被廢黜。公眾的社會生活也要服從嚴格的規章制度,而同外國的關係則限定在最低程度。無神論者雖然被允許有自己的觀點,但不享有公民身份,也不能進入政府機構;比較卑下的工作則由外國人和重刑犯組成的奴隸們來承擔。

 

烏托邦人的生活方式既不偏激,也不苦行。在這樣一個精心設計的國家裡,人們的生活是了無生趣的,這是各種理想國的一個共同特徵。

 

在摩爾的討論中,更中肯的是他對宗教寬容的新自由觀。宗教改革已經動搖了歐洲基督教自以為是的權威態度,當改革運動導致了歐洲宗教持久分裂時,寬容概念便逐漸盛行起來了。

宗教改革的結果之一,就是使宗教成了一種更開放的、經常以國家為基礎的政治性事務。*** 在英國,宗教分裂的國家特徵極為明顯,新建立的教會與國家機器的政治結構緊密相關。英國的決裂在某些方面並不像其他地方那樣劇烈,因為英國曾經長期存在著一種相對獨立於羅馬普世教會的傳統。征服者威廉早就堅持他在主教任命問題上的發言權,從光榮革命 威廉和瑪麗時代起,英國就始終保持著由新教徒繼位的傳統,由此可以看出新教會的反羅馬傾向,這一傾向還殘留在一條規定羅馬天主教徒不得任美國總統的不成文法當中。

 

在宗教改革爆發前的幾個世紀裡,知識氛圍的逐漸變化已經動搖了教會至高無上的舊觀念。在智力方面,改革者雖然不如那些為改革打下基礎的人文主義學者,但他們卻提供了批判性思想家難以喚起的革命激情。

 

馬丁·路德是一位修道士和神學教師,教會出售贖罪券的惡劣行徑使他和許多人一樣,在道德上感到十分苦惱。 1517他挺身而出,公開發表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並將這份文件釘在維登堡教堂的大門上。

當時他並沒有準備建立某個新宗教,但是這個爭論不休的問題牽涉到德意志的政治問題。德意志的王公貴族和統治者們開始聯合起來,於是宗教改革演化成了一場德意志人反對教皇權力的政治起義。***

 

1521年的 烏姆斯會議之後,路德隱居了十個月,潛心翻譯了《新約》的德語版。作為一部文獻,它為福音書在民間的傳播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對於日爾曼人就像《神曲》對於義大利人一樣重要。 其後任何一個識字的人都能夠發現耶穌的教義和現有社會秩序之間有著很大的差異。

正是這種認識和以《聖經》作為唯一權威的新教觀念,為1524年的「農民起義」提供了道德上的支援。但路德並不是一個民主改革家,在政治上仍舊保持著中世紀的觀念,他反對那些蔑視自己政治主子的人。農民起義最終被殘酷鎮壓下去,這次社會革命的失敗,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宗教改革的原動力。

「新教Protestant」一詞源自改良宗教支持者們所發出的一個呼籲。雖然會議宣佈路德及其追隨者為非法,不過該議案從1526年以後就被擱置了起來。

 

1532神聖羅馬皇帝不得不接受「紐倫堡宗教和約」,並很不情願地保證:新教徒可以自主信教。由於新教不是世界性宗教,因此它需要得到國家政治首腦的庇護,而後者也就容易成為國教領袖。*** 表面上看,這是可喜的事情,因為新教牧師們缺乏羅馬教士那種權力,也就不會胡作非為了,儘管他們常常也像舊教士一樣頑固而偏執。最終,人們發現宗教紛爭是徒勞而不會有定論的,因為任何一方都沒有強大到消滅另一方的地步。宗教寬容正是從這種消極意識中逐漸發展起來的。

 

16世紀中葉,一場以耶穌會為中心的「反宗教改革運動」在羅馬教會內部爆發了。耶穌會由 伊納爵·洛約拉(149l—1556)創立,並於1540年得到了官方的承認。耶穌會反對新教所採納的 奥古斯丁教義,並且強調自由意志高於一切。 他們的實際活動包括傳教、教育及剷除異端邪說,他們也是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主要組織者。

 

北方人文主義引出了一個新的基督教概念,而義大利的人文主義思想家們卻不大重視宗教,更重要的是他們再次強調了 畢達哥拉斯與柏拉圖的數學傳統。 世界的數位結構再一次受到重視,並取代了亞里斯多德傳統,儘管後者曾經使前者黯然失色。這是導致16、17世紀科學探索復興的主要發展之一。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建築理論和實踐中,這一點尤為明顯,建築物各部分之間的比例以,及與美有關的數學理論受到了極大的重視。 “美存在於適當比例的和諧之中” 的觀點可以追溯到畢達哥拉斯時代。人的肉眼顯然不能精確地判斷某個結構各部分之間的數位關係,但如果有了精確比例,似乎就可以產生某種美的滿足感。因此,這些比例作為一種理想存在,就保證了 “完美”。

 

 

以上資料出自《西方的智慧》Russ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