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51015搏擊會:怎樣才能認識自己 (上)

SENSE隨筆151015

《搏擊會》的真我觀:怎樣才能認識自己?(上)

Tony執筆:光影中的人生與哲學3

 

〈楔子〉

「我是誰?」是一西方哲學老問題。據說古希臘阿波羅神殿牆上鐫刻著:「認識你自己know thyself」,提示眾生要自知。 柏拉圖在對話錄中多次觸及「自我」,例如《辯辭Apology》中有名句:「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過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但人是怎樣理解自己的呢?

 

《搏擊會》這齣電影區分了達致自我理解的兩種路徑: 藉著選擇種種事物使自己與別人區別開來的「加添之路」; 與及去掉一切由自己選擇或由他人加諸於我們身上的事物,使被遮蔽的自我得以呈現的「消減之路」。***

 

〈目的、身份、認同〉

在特定處境下要判斷應採取什麼行動,大抵就等於判斷在該處境下何種行動能夠最有效達到特定目的。*** 例如,飢餓時為求果腹,那麼選擇吃東西相比跑步較為正確。

至於要判斷應達成什麼目的,大抵就等於判斷自己所屬的身分角色要求自己要履行什麼責任,或判斷自己欲取得何種身分角色。**** 例如,如認為照顧孩子是父親的首要責任,那麼就算正在捱餓,為求成為稱職的父親,個人會先讓孩子進食; 相反,如果不在意自己是否好父親,他就不用先照顧孩子的需要了。

 

換言之,行動要具有價值與意義,取決於它能否實現人所欲求的目的,成就所追求的身份。 所謂「身份」,是指我們在某特定群體中所擔當的特定崗位或角色,例如家庭崗位,工作機構職位。

身分不單是描述性的概念,也具有評價性含意***。 舉例來說,球隊中有不同位置,在比賽中擔當不同任務。後衛應負責防守,前鋒應負責進攻。倘若前鋒總是門前失機,他不會被承認是個稱職的球員,前鋒球員需要藉入球來獲得他人認同,因為這是隊友、教練、與及觀眾的要求。

角色的任務不是由自己決定的。 追求身份其實就是追求他人的認同;沒有他人的認同,就意味著喪失身份,我們的行動就失去價值和意義。

 

〈工具性 vs. 個體性〉

電影《搏擊會》的主角The Narrator因長期失眠前往就醫。醫生表示失眠沒啥大不了,鮑伯Robert “Bob” Paulsen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痛苦。 鮑伯以前是健美先生,練就魁梧健碩的身材,但因為罹患睾丸癌而失去了男性性徵。更難堪的是,他受荷爾蒙治療影響長出了女性般的乳房。這意味著鮑伯前此為追求男性身分所做的一切全然報廢,他不再被承認是個男人。

 

透過聚會治療,主角的痛苦獲得了短暫的舒緩,但並沒有真正消失。他的痛苦不單是由於失眠,他是個平凡的上班族,是公司任意擺佈的工具,而工具純粹只是用來完成目標的輔助品。

就像刀是用來切東西的工具。我們只關心刀是否鋒利,能否有效地切開東西,我們基本上不關心刀的顏色與形狀。嚴格來說,其實我們也不真正關心刀是否鋒利,我們只在意東西最終可否被切開。問題只要得到解決,有沒有刀根本上不相干。

大概沒有人會矢志成為一個純粹配合公司目標、可被隨時替換的工具,因此主角無法覺得他的工作具有價值與意義,工作只會讓他覺得痛苦。只有在心理輔導小組中,他才能感到自己不是一件工具,而是一個有身份、「一個被人簇擁包圍的小主角」。

 

抗拒被擺佈,抗拒成為工具,抗拒成為別人的附庸,是現代人的性格標誌。*** 藉著與古代人對照,Richard Tarnas在《西方心靈的激情The Passion of the Western Mind》一書中對現代人的特質有以下描述:

「從忠於上帝變成忠於人;從依賴變成獨立;從出世變成入世;從先驗轉向經驗;從神話與信仰轉向理性與事實;從普遍轉向特殊…..從一個墮落的人類變成一個進步的人類。」

 

現代人總是追求「個體」身份,即致力於由自己決定自己成為什麼人,做自己的主人,使他人認同自己是世上,甚至人類史上獨一無二的個體。 Tarnas力圖闡明,宗教的追求與個體的追求是對立的,要獲得個體身份就要擺脫宗教主導的生活模式。

為什麼忠於上帝的人不能獲得個體身份?因為從基督教的角度看,沒有人是獨一無二的,所有人都是相同的,都是帶著原罪尋求上帝寬恕的罪人。活著唯一有意義的任務,是努力將自己變成合乎上帝心意的人。罪之有無與意義之有無輪不到人去決定。人不要問,只要信,只要服從,一切自有安排。至於世俗所講的美與醜、賢與愚、善與惡、尊與卑的差別,通通無關宏旨。正如我們只區別鋒利與不鋒利的刀、公司只區別高效率與低效率的員工一樣,基督教只區別敬畏與不敬畏上帝的人。

 

個體之所以是個體,在於具有「個體性」,即平常所說的「與眾不同的特徵」。一個具有個體性的人,我們能夠對他有所辨識,而不會將他誤認作他人。相反,沒有個體性的人,我們很難從人群中將它辨別指認出來。換另一種方式表達,個體性就是對某個個體所下的定義。具體地說,個體性表現在為物理性的身體特徵,與及各種心理元素,諸如品味、生活態度、志趣、成就、情感表達與行為模式、價值觀等等。

 

那麼、我們有什麼方法獲得個體性,從而成為一個被他人肯定為與眾不同、特立獨行的個體呢?且看下回分解。

 

 

延伸觀賞:Fight Club搏擊會》(1999) David Fincher導演

資料來源: 《光影中的人生與哲學》(2014) 尹德成 羅亞駿 林澤榮 合編 [羅進昌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