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60122盛唐詩(二十一) 東山書劍老風塵:高適 下篇

讀書札記160122

盛唐詩(二十一) 東山書劍老風塵:高適 下篇

蕭律師執筆

 

744年,高適在其居住的宋州家中接待了 李白和杜甫。三位詩人聚會的幾個月給易受影響的杜甫留下了極深印象。

 

此時高適已有了詩名,不久就被舉薦入京。在 張說和張九齡掌權時期,地方文士有一定被提拔的希望;但在天寶中,權貴 李林甫獨擅大權,不願太多地方文士圍繞皇帝,阻止了高適在朝中任職,正如試圖阻止杜甫一樣。 結果高適只被任命為 封丘尉,是京城中最低級的官僚,這使他非常不滿。 749年,高適監送地方徵兵,再次赴東北邊塞。

 

752年,高適的政治命運突起變化。 玄宗最倚重的將領之一 哥舒翰看中了他,委任他掌書記。次年他在京城遇見年輕詩人 岑參。754年,哥舒翰帶同他和岑參前赴中亞軍幕。 在岑參大寫中亞奇風異景的奔放詩篇時,高適也離開了復古的質樸風格。 他在京城與一些著名詩人的接觸,微妙地影響了作品的某些特性,使他靠近了八世紀中京城流行的幾種風格。

 

下引是一首律詩,高適棄用古風,改採較早前在邊塞所作古體詩較為精緻的體裁:

《金城北樓》

北樓西望滿晴空,積水連山勝畫中。湍上急流聲若箭,城頭殘月勢如弓。

垂竿已謝磻溪老,體道猶思塞上翁。為問邊庭更何事,至今笛怨無窮。

磻溪老指姜太公,在溪邊垂釣而遇文王,得以重用;高適的「太公」仍未出現。塞上翁是用「塞翁失馬」的典故作自我開解。

 

安祿山叛亂陷洛陽,哥舒翰奉命據守潼關。在朝廷壓力下,哥舒翰被迫離開根據城堡,出戰安祿山而大敗。高適逃出,投奔玄宗所在的成都,在那裡他為哥舒翰的失敗辯護,由此得遷侍御史。後來新主 肅宗決定將軍權分授諸王,高適以御史身份激烈反對這一計畫。後來 永王果叛亂(此事涉及李白),高適由於出色的預見而獲一系列遷升,包括節度使。在節度使任上,參與了鎮壓永王之亂。

 

肅宗收復兩京後,高適和大多數在戰亂中任命的朝官一樣失去職位了,此事或與丞相 房琯丟官有關。 760年,高適改任蜀地彭州刺史,在那裡再顯軍事才能,兩次粉碎了叛亂,得以重任節度使。 但在763年,吐蕃入侵隴右,高適率兵出境迎戰,雖然失敗了,但仍榮耀地被召回京城,封侯並連任高官。不久,在765年去世。正如《舊唐書》所評:「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己。

 

政治成功使高適詩歌的創作付出了代價。 他晚年逐漸放棄了年青時的古風體。762年,在一首贈杜甫的詩中,高適顯示了某些近乎杜甫晚年作品的圓熟優美。這不是風格轉變的標誌,而是高適的詩歌特性全面減弱的信號,以及對其他詩人風格的順從。

 

《人日寄杜二拾遺》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南蕃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龍鐘還忝二千右,愧爾東西南北人。

 

在唐代,特別在八世紀中葉,高適的名氣很大。杜甫偏愛高適,認為這位老詩人是當代中心人物:「當代論才子,如今復幾人?」但隨著高適的名字日益變得與岑參連在一起,他逐漸被認為僅是一位邊塞詩人,並被認為低於岑參。但要賞識高適在唐代被稱賞的才賦,就必須將他的詩置於不同於天寶詩的美學標準背景來閱讀。

 

在唐代重要詩人中,高適是除杜甫外最富於理性的一位。 高適的晚期作品多數具有一種引喻、嚴格的規範。高適成了重要的臺閣詩人,讚美帝國偉大的功績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價值觀。

在《燕歌行》中,他生動地描寫了戰爭的艱難,還嚴肅地歌頌了 李宓的征南詔之戰:

「聖人赫斯怒,詔伐西南戎。肅穆廟堂上,深沉節制雄。」

當歌舒翰擊敗了吐蕃時:

「泉噴諸戎血,風驅死虜魂。頭飛攢萬,面縛聚轅門。鬼哭黄埃暮,天愁白日昏。」

 

岑參將邊塞戰爭描繪成異國奇麗世界的一部分;高適卻將戰爭處理成帝國政策的產物、國力的展示。高適和王昌齡也屬於不同類型:王昌齡的詩盛行不衰是由於其美學感染力;高適的詩主要依靠古風的情感氣勢。

 

下引詩是組詩《東平路作》之一,詩中投合了唐代特有的美學標準:

南圖適不就,東走豈吾心!索索涼風動,行行秋水深。蟬鳴木葉落,兹夕更秋霖。

 

「南圖」與「秋水」典出《莊子》,高適的詩遠遠超出了這兩個典故。在蕭瑟的世界中,詩人覺得孤獨,在沒有明確方向的道路奔走,所見到的是蕭瑟黯淡的景像:風、禿樹和上漲的水,水將淹沒一切地方!

 

雖然高適後期的作品較接近同時代詩人,但在開始的時候卻和李白一樣,是一位孤獨詩人。高適的作品成為一種嚴肅的模式,只有一位詩人真正對這一模式做出反應,這就是杜甫。杜甫對所有文學天才的所有形式都做出反應,並使他們成為自己的東西。

 

 

資料來源:

《盛唐詩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 The High Tang》宇文所安Stephen O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