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60202太平天國之秋 (下篇)

讀書札記160202
太平天國之秋 (下篇)
掌門執筆

話說1861年「南北戰爭」剛剛開打,英國國會立即緊急辯論對策, 明快地承認南方邦聯為對等交戰國,並且嚴守中立. 但對中國已歷時多年的內戰,英國卻仍舉棋不定…..
〈英國的反應與行動〉
倫敦輿論一片混亂, 其實沒有人弄得清「太平天國」是甚麽一回事. 但有一點卻毫無疑問,國人全都非常厭惡清政府, 尤其在 “虐殺英國俘虜事件”之後. (該事件直接導致 “火燒圓明園”.)

倫敦對太平天國的認識完全來自租界, 消息來源可粗分為 駐華軍政人員、商人和傳教士. 傳教士因其身份地位超然,對輿論最具影響力. 起初他們一面倒親南京,視之為基督教陣營的一分子.*** (只是教義相當糊塗,有待我輩加以指導.)
但這時候太平天國總理 「干王」洪仁玕突然失勢, 他對租界的外交努力也就全面廢止. (洪仁玕是洪秀全的親族,出身香港的 國教會傳教士, 曾在英華書院任教席,懂英語.) 部分失望的傳教士化愛為憎, 散播醜詆太平天國的言論,斥之為邪教.

但對倫敦的遠東政策真正具有影響力的始終是駐華軍政人員, 而他們反映的則是在地英商的利益.*** 天國定都南京已八年,期間英國人在上海租界大發戰爭財, 雙方也就相安無事,以禮(及利)相待. 1858-60年英國對清皇朝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並取得勝利, 戰後簽訂的「天津條約」給予英國溯長江入內陸的獨家通商權利, 並在沿江開放通商口岸.*** 租界英商對此雀躍不已,期望甚高.

一直以來倫敦並未在外交上承認太平天國,但對駐上海的 在華最高代表和艦隊總司令則明確訓示保持中立. 但上海遠隔重洋,信函往來需時兩個月以上, 倫敦只好給予英租界相當大的便宜行事權 (例如在保護僑民安全和商業利益的時候可以使用武力.). 這就造成 “山高皇帝遠” 現象,上海方面擁有相當大的操作空間.

南北戰爭爆發使英國的遠東商貿陷入停擺, 租界英商只能放眼於開發新近獲得的沿江貿易特權上面,*** 希望能補救總貿易額的流失. 長江近海諸省均是太平天國地盤, 故此英商的最佳策略似乎是與南京達成妥協,最為省力. 就在此際,兩項因素造成英租界轉向與湘軍緊密合作, 導致戰局急轉直下,天國就此覆亡.
首先是洪仁玕失勢, 缺乏戰略意識的「忠王」李秀成決定對隸屬清朝管理的上海縣城用兵, 此事鑄成大錯. (雖則他三番四次申明不會進犯 英法美三個租界, 但沒有人相信他.) 其次,英國駐華代表Bruce和艦隊司令Hope都是膽大妄為之士,且都很厭惡太平軍. 他們決定把倫敦給予的便宜行事權作出擴大解釋, 向太平軍宣告必須撤離租界周邊五十公里範圍.*** (上海縣城當然落入該範圍之內.) 李秀成不堪受辱,太平軍與英法聯軍就在租界方圓五十里地面交起手來.

〈行動的後果〉
既然與太平軍開打, 由於兵員懸殊,英法聯軍只得與湘軍協同作戰.
湘軍一向缺乏將材(曾國荃算是最佳的一個.), 但曾國藩戰略眼光銳利, 行事果敢堅定,且知人善用. 他在關鍵時刻打出 “勝負手”, 兵行險着,暗渡陳倉, 在得到英租界的支持下, 租用懸掛英國國旗的英商蒸汽運輸船, 把 李鴻章與新建的淮軍六千人順江而下, 穿過太平軍轄下三省的沿江炮臺, 偷運到上海縣城,以解被困之危.

炮臺果然不敢開炮,分批運輸過程費了四天才告完成. 軍紀嚴明的淮軍進駐上海,首戰即擊退來犯之敵, 當地華商於是傾全力支持李鴻章. 淮軍得到上海強大財力作後盾,與湘軍對南京形成腹背夾擊之勢, 尋且反攻江浙,一舉奠定了全局勝勢.***

到了戰亂末期,軍事形勢逐漸清楚, 終極勝負取決於補給而不是戰術運用.*** 任憑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陳玉成如何驍勇善戰, 終究被得到聯軍蒸汽炮艦支援的湘軍水師切斷了補給線, 而牢牢地被壓制著,以敗亡終局.

跟據上述史料,作者推導出「英國在中國內戰中放棄中立 (雖然名義上從未這樣宣稱過.) 是太平天國覆亡的決定性因素」這一大膽結論.*** 並且以「世界史」的方法論,從環球貿易層面著手進行因果分析. 本書因此成為獲獎的嚴謹學術著作.

大局抵定,後事又如何?
〈英國的失落〉
戰後,英國人期望的對華貿易榮景完全沒有出現, 相反,上海立即入長期衰退. 富人和資金撤回家鄉, 房地產市場崩盤. 戰時中國商人願意付出高溢價租賃懸掛外國旗幟的運輸船, 現時長江安全通航,這項優勢喪失殆盡. 急於在海外市場脫手的貨物, 現在也轉回國內銷售.
英國人原先以為溯江入內陸的貿易大有可為, 殊不知中國社會根本不信任洋人, 溯江貿易始終牢牢掌握在華商手中,洋人動不了分毫. 更有甚者, 中國緊接推行的現代化運動—「洋務運動」, 顧名思義就是要搶洋人的生意!
道理很簡單, 中國愈是內亂,競爭中的各方愈要討好英國, 遠程操作能力有限的英國才有更大的槓桿,取得更多的利益; 反之亦然.

對於正值全盛的「大英帝國」維多利亞朝, 當時全然沒法看清的是,這已是國力的臨界點; 同時西歐的環球殖民計劃也迫近了飽和點.*** 愈演愈烈的爭霸局面將會在五十年後催生出兩次大戰, 從而清洗掉三百年來的世界權力結構,埋葬霸者大英.

〈中國的災難〉
這場戰爭究竟死了多少中國人? 前此的估計約在20-30M之間, 但1999年一份爆炸性大型研究報告將數字重新敲訂為 江南五省57M人. (全國連北方捻亂和西北回亂,共損人口70M.) 如其屬實,便是人類史上死人最多的戰亂!

作者舉出的最後一點非常之有歷史興味.
1860年中,「太平軍」忠王和 英王以巧妙的戰術擊滅了「綠營」漢將 張國樑的 “江南大營” 與滿將 和春的 “江北大營”. 同年底,「英法聯軍」在京津路段擊潰了「八旗」蒙古將領 僧格林泌. 此時清皇朝已無可用之兵,亦無可籌之餉.*** (還要分期繳付戰爭賠款,並以關稅作抵押.) 因此才起用湖南省的「鄉勇(ie團練)」, 即非正規的民兵「湘軍」作為對抗太平軍的主力, 並許其在沿江商鎮開徵新型間接稅「釐金」(即現今的商品「印花稅」.), 以籌集軍餉.

曾國藩被擢升為兩江總督,門生 李鴻章出任江蘇巡撫, 聯同湘軍另一支系的 左宗棠, 這三人包攬了沿江省份的所有軍務、民政和財政. 事實上這場戰爭的末期純然是「太平軍」與「湘軍」的對決, 「清皇朝」完全沒有實質參與.***
清朝既已是零軍力, 那麼決戰結束之日,便應是其覆亡之時. 作者認為此事若果發生在世上其他地方, 必當如此!那麼便要問:為甚麼清朝遲亡了五十年?

清朝不亡,靠的是意識形態統治, 曾國藩本人是理學名家,壓根兒沒有動念取天下. (他在破南京的前夕便已佈署裁減湘軍.) 但北弱南強已成定格, 中央再也沒法收回江南諸省的徵稅權, 溯江出海,國內外貿易的利源盡皆以「自強運動」的名義扣留在東南諸省手上.

及至庚子拳亂,「八國聯軍」入北京, 東南諸省竟敢「互保」,背叛朝廷與洋人妥協, 可謂翻版了太平天國末期的內外形勢. 封疆大吏集體抗命中央, 就算在稍早之前也是完全無法想像的事情.
最後到了辛亥, 滅亡清朝的就是湖北「新軍」與及鼓動風潮的「同盟會」, 而同盟三系中最強大的就是兩湖「華興會」. 如果純從經濟格局著眼,「湘軍」終究在五十年後滅了清朝.***

《太平天國之秋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2012) Stephen Pla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