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60208困境(三) 歐洲的穆斯林困擾

讀書札記160208

困境(三) 歐洲的穆斯林困擾

掌門執筆

 

德國政客Thilo Sarrazin近年出版了暢銷書《Germany Abolishes Itself德國自毁》. 該書主旨在於點出:「人口數量日益增多的 穆斯林社群將成為德國社會無法承擔和忍受的重負, 原因是他們文化低落、技術不足,*** 當中只有少數人對社會有所貢獻. 」

該書甫出版立即遭到政界和智識界圍攻痛剿, (內文的而且確嘩眾取寵,甚至濫用遺傳學來指陳穆斯林人種低劣.) 但書中援引的事例和統計卻相當堅實,難以動搖, 頗能引發國民大眾的共鳴. 一葉知秋,這書在短短幾個月內售出了超過一百萬冊,反映出德國社會的深重危機.

 

事實上就連以社會風氣寬容著稱的國家(如瑞典和荷蘭), 反移民政黨在近年的選舉中都大有斬獲, 在北歐甚且攀至聯合執政的少數黨地位. 現今德奧意 法西斯主義政黨的方針訴求並不是向外部擴張國家勢力, 而是向內部排斥非白人移民.*** 例如「德國社會民主黨」主席Sigmar Gabriel即曾揚言: “不願融入社會的移民應該離開.”

 

有鑑於「種族主義」是兩戰的禍根, 戰後歐陸智識界對之深惡痛絕,批鬥不遺餘力. 但是歐洲的智識界與人民大眾一向存在著意識形態落差, 智識界傾心「社會主義」,追求實踐 “自由、平等、人權、人道主義”等抽象正義; 人民上心的則是「消費主義」,關心 “就業、福利、治安、稅務” 等實際利益. 在承平時期,人民信賴政治菁英推動社會正義和歐洲統合; 但當察覺到生活水準不保的時候, 便會怨聲載道,要求煞車.***

 

在諸多現實窘境議題之中, 最能挑動種族情緒的便是

〈歐洲的穆斯林困擾〉.

戰後很長時間, 除了同化困難之外,穆斯林不成為西歐的嚴重社會問題. 原因是所佔人口比例相當低; 兼且戰後首批移進者都是久經亂離的難民, 但求溫飽棲身,便安份守己,鮮少造成威脅. 另一方面,彼時歐洲經濟復興,缺乏勞工, 移民對社會有所貢獻, 也就不會招來主流白人的不滿.

 

社會風氣方面, (有錢的)西歐,禮義之邦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文化多元主義」不是蠻好嗎? 萬國衣冠,咸來長安….. 據說有教養之士宴聚, 席間只要有一位穆斯林,大家都不會點豬肉菜色. 可惜時移勢易,經濟榮景過眼雲煙, “生存空間”意識抬頭,溫柔敦厚逝去無跡….. 長安衣冠終為匈奴人 劉淵所掃地. 究其原由,實出多端.

 

首先,最顯眼的是人口比例, 白人人口增長率很早便迫近零, 但穆斯林卻持續著高生育率. 加深情況惡化的是,穆斯林人口並非均勻分布於全國, 而是密集聚居於大型城市的貧民區,並且形成封閉性同質社區.*** (相當於「哈林區」和「重慶大厦」,主流人種不敢妄進.) 這造成了現今大巴黎區的穆斯林人口升至接近20%; 而伯明罕的清真寺數目竟追及國教會教堂 (尚未考慮教友的出席率.). 請不要忘記, 西歐奉行 “一人一票” 民主政制,白人的神經繃緊非徒反應過敏.***

 

其次, 文化上扞格不入造成互不信任. 穆斯林擁有極強烈的文化認同感,至神聖的宗教凝聚力, 對西方文明甚且抱持輕蔑不齒的心態. (這又很像古時的猶太人,早前的唐人街.) 教會和長輩力誡年輕人萬勿為邪惡文明所 “污染”.

反之,從主流白人的視角觀察, 可看到穆斯林在地社會全盤排拒西方 “自由、民主、人權” 等當代先進的價值觀.*** 女性被父兄敕令出入穿著 “罩袍”,禁止接受中高等教育和就業, 那是剝奪了她們的基本人權. (穆斯林女性的學業成績和工作表現一般遠佳於男性,此點不証自明.) 青年男性不思上進,游手好閑….. 其恐怖者當然會搞「恐怖主義」了.

 

其三,直接衝突起因於穆斯林年輕男性的破壞力. 他們對社會極度不滿,心存叛逆,自小被教育不要與白人合流,學業成績低劣, “霸凌” 同學,行止不端…. 稍長欠缺謀生技能,必然失業…..(事實上白人也正在失業.) 社會福利又這麽少, 只好去當街頭黑幫和販毒.

最令白人氣憤的是, 在「福利國家」的施政架構下, 高收入的白人等於在經濟上補貼低收入的穆斯林. *** 他們拿這麽多社會福利卻又反社會,這還有天理嗎?

 

西歐的穆斯林來源有三:A來自北非, 主要是法國撤出 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 意大利撤出 利比亞時所帶回的移民; B英國撤離印度帶回的 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移民; 和C土耳其進入者. 三者之中以B的素質最佳,很多是受過英式教育的中產階級; 而C則成為現今法德奧社會的心腹大患.

 

記得看過一部荷里活片,地點似乎是伊斯坦堡一間夜總會, 舞台上冶艷的脫衣舞孃身段惹火,意態撩人….. 收工了,她到後台更衣, 只消除下高跟鞋,套上一件黑色的極寬身罩袍,再戴上遮面頭巾….. 從後門出街,立即變身為一位步姿拘謹的虔誠穆斯林婦女.

〈罩袍的困惑〉

還以為「罩袍」這東西是古來盛行, 伊斯蘭國家一體通用的婦女指定服裝. 殊知不然.

罩袍有多款,最離譜的是「波卡burqa」, 從頭到腳密封,連視窗也遮以薄紗, 此款最為「塔利班」所推許. 其次保守的是「尼卡niqab」, 所差者僅是眼部留有長方形視窗. 這兩款其實較少地方有人穿着. 較為常見的是頭巾「希甲hijab」, 重點是遮著頭髮, 但露出部分以至整張臉部.

 

罩袍不便生活,絕對妨礙工作,*** 穿着罩袍等於宣示婦女只宜家居,不應外出, 因而阻絕其參與公共生活,包括工作、學習、社交等等.

伊斯蘭國家對頭巾的規定不一, 土耳其和突尼西亞甚至禁戴頭巾; 埃及時禁時馳; 伊朗則連女性遊客離開酒店也要戴上頭巾. 敘利亞的學校和大學禁穿波卡; 馬來西亞禁止公務員, 埃及禁止醫護人員穿尼卡.

 

大多數伊斯蘭國家已逐漸棄用,或至少是減用這些罩袍, 但近年卻在歐洲的街頭成為時尚,引起了關注. 主因出於政治認同, 歐洲穆斯林表明追求與 “非信士” 有所區隔, 讓其女子外觀上與別不同.***

壓制婦女是伊斯蘭文化中最為人詬病的環節. 歐洲穆斯林這種 “主動出擊” 的做法惹起嫌惡, 罩袍,尤其是黑色波卡,被視為壓制婦女的象徵, 某位德國部長形容它是 “人身監獄”. 婦解分子更加怒不可遏, 認定 “姊妹們” 出於被迫,水深火熱. 反恐特工則隨時警惕著男性恐怖主義分子利用罩袍行事和脫身.

 

有人建議頒令禁示,但這樣做明顯有違自由主義的憲政精神. 也有唱反調的女性主義者竟這樣說:波卡令女性徹底避開男性的目光, 從而獲得 “真正的自由”.

 

袍服雖微,風波卻惡, 骨子裡是白人社會把它解讀為穆斯林對 “族群融合” 作出的反彈.***

 

 

《困境After the Fall》(2011) Walter Laqu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