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60702儀式、政治與權力 (下)

「 “現實”和“想象”一樣, 都是被 想象出來的. 」Geertz

讀書札記160702

儀式、政治與權力 (下)

掌門執筆

 

〈儀式與權力運作〉 Th. 政治儀式的內部設定反映出參與各方的權力關係,*** 與及社會秩序的構造.

在中世紀西歐, 國王的「加冕儀式」自從首例800年聖誕節 查理大帝在羅馬城由教宗主持, 普世教會獲得了極大的尊崇,國王不得不屈從於教會. 在中世紀早期,加冕儀式中國王必須下跪, 宣讀效忠基督教的誓詞.(在某個案例,教宗進城時國王執弟子禮,甚至徒步牽馬.) 但在君士坦丁堡,東羅馬皇帝凌駕 正教會, 加冕儀式中不須下跪和宣誓. 俄國沙皇更進一步, 1742年 伊莉莎白登基, 大牧首只是遞上皇冠,由女皇自已戴在頭上, 顯示她的至尊權力毫不依賴於教會.

 

Th. 政治儀式向民眾傳達權力者的身份,掌權狀況, 更重要的是身份和狀況的變動.*** 這是儀式的「傳達性」.

舉例:由宴會到接見外賓,領導層成員的座次,尤其是座次的變動非常耐人尋味…..

 

Th. 儀式是一種有效的「合法性」手段.****

儀式由一組特殊的象徵所構成, 能夠將世界簡明化和具象化,以增進其刻板印象. 通過使人們投身到嚴格規則化,同時也是高度情感化的象徵體系, 儀式把社會意義深化於群眾意識之中.

極精彩例:要合法化一種政治決定(尤其是開創政治制度), 最常見的方式是召開一場 “正式的” 會議,鄭重其事地討論和通過 (事先由統治階層擬訂好的) 提案, 造成該決定是由大眾合議達致的印象.***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強力遏制各種批評和異見.***

 

Th. 權威的公開授與需要借助「儀式」這種象徵過程加以落實. 這是儀式的「轉換性」.

依靠儀式, 某位親王變身為神聖國王,他的兄長立即成為臣下; 某個政要變身為總統總理,他的舊上司立即成為下屬. 特定個人的權力躍升意味著大多數人的相對地位下降, 角色改掛的社會過程產生強大的緊張感, 儀式在宏觀尺度提供心理變換機制.**** 一刀切的角色改掛在 “眾目睽睽” 之下完成, 所有人不得拒絕和反悔. 依靠儀式, 個人脫離舊有地位,擁有新的身份; 同理, 退職亦然.

舉例:秘密結社的入會儀式張力十足, “斬雞頭, 燒黄紙” 之餘, 有時甚至要取個新名字(如 沙塵仔), 相當邪惡.

 

〈權力的儀式〉

Def. 「權力」在現代政治學上被界定為 影響力, 狹義上專指國家層級的影響力.

 

在社會內部,不同階級擁有不同的資源份額, 強弱分明,構成 「等級關係」. 社會不平等早在農業化初期即已發生, 這種「不平等性」必須小心處理, 最好是盡可能掩蓋,以維持秩序穩定. 處理之道有正反兩端:

其一宣稱不平等是 自然的,出於神意或血統, 因而是理應接受的. 這是古代封建主義或專制主義的做法, 統治者與生俱來是神聖的,高人一等的,並且愛民如子.

 

另一則宣稱不平等已然(原則上)清除掉, 人際的表面差異出於天賦,機遇及個人價值, 而非經濟體系的結構性因素.**** 這是現代資本主義的做法, 階級之間已然自由流動, 統治者是公推的,因而是暫准的,並且為人民服務.

 

上述兩種做法都要運用儀式手段.

Th. 政治儀式的作用是把社會的等級關係合理化, 並且以 “不知不覺” 的方式來達成.*** 這是儀式的「神祕性」.

在古代,政治儀式根本上源於宗教, 而宗教的本質是神祕主義. 王權沿襲而用之, 神聖化儀式當然也是神祕主義的. 舉例:日本王室的 “劍鏡玉三神器” 是天皇登基不可或缺之儀器,平日絕對祕不示人.

 

在現代情況更為 “神祕”, 現代登基儀式的名字叫 “民主選舉”, 菁英階層在這場宏大的政治儀式中推出極少數(通常少至兩個) 候選人供人民 “選擇”, (賣相較佳的)當選者透過 “合法選舉” 即時獲得全部統治權力,*** 其往後的施政方略大抵上只受制於憲法而與民意不大相干. 現代民主選舉儀式掩蓋菁英統治的政治現實; 其作用等同於古代由巫師和教長舉行的登基儀式.

還有更為無稽的,發生在國際政治層面, 一個專制的落後國家只要一夕之間切換政制,採行民主選舉, 國際社會立即承認她經已成熟負責,長大成人. 在極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政制切換相當儀式化, 對社會的權力實況無甚影響.

 

結論:神聖國王和民選領袖的成立儀式是大不相同的, 因為兩者的意識形態是顛倒的. 但在儀式的「神秘性」, 即 “只要信, 不要問” 這點上面, 兩者卻是相通的, 因為儀式的心理機制是同一的.***

 

Th.「權力必須披著象徵的外衣才能表達出來. 」**** 這是儀式的「象徵性」.

象徵是支持和維護政治秩序的必需品. 吊詭的是推翻現存秩序, 即進行革命,更加要靠操作象徵體系, 大多數情況下是沿用舊有的體系. 例如宣告 “蒼天已死, 黃天當立”.

 

社會內部充滿利益衝突, 象徵體系提供文化舞臺讓各個利益階層和團體進行互動和較量. 文化鬥爭在某種意義上是為了爭奪占統治地位的象徵範式.***

社會衝突永不止息,權力關係不停重建, 象徵體系和儀式也就要不斷蛻變創新.***

顯著例子:英國王室以慶典輝煌知名天下,但在 維多利亞朝早期作風卻甚為低調樸素. 王室趨慕虛榮是十九世紀末期的事情, 其時國內王權衰微,政爭激烈, 而殖民地統治則高度成熟. 因應國內外形勢, 執政者認為有需要維持國民的向心力,與及殖民地人民的忠誠度, 加上國庫充盈,於是大舉創制慶典,以收統攝人心之效用.

 

〈象徵的囚徒〉

人類透過,與及只能透過, 象徵體系認識和管理世界. 任何政治制度都不可能簡單地建立在理性原則上面, 並擺脫象徵體系的羈絆. 相反地,所有政治制度都得建立在象徵體系之上, “沒有象徵,就沒有國家”.

 

人們不僅使用儀式互相交流, 而且使用儀式來界定人際關係.***** 沒有象徵和儀式,就沒有社會, 在這重意義上面, 社會化的人類永遠只能是象徵的囚徒.

 

 

《儀式、政治與權力Ritual,Politics ,and Power》(1988) David Kertzer科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