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說1609B 新自由主義簡史

演說1609B 新自由主義簡史
講者:掌門

《新自由主義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2005) 哈維David Harvey

後世史家會把1978-80年視為世界經濟史的革命性轉折點, 事緣這兩年間世事劇變,四位名垂青史的政經鉅子得據高位,呼風召雨,變換了人間.
1978年 “開放改革總設計師” 鄧小平隻手回天,把中國…..
1979年Paul Volcker出任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 徹底改變了美國的貨幣政策.
同年,英國保守黨首相 “鐵娘子” 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上臺, 嚴限工會的力量,把大型國營企業私有化, 結束了十年滯脹之慘狀.
1980年美國共和黨總統 列根Ronald Reagan接任, 一方面大力支持Volcker的貨幣政策; 另一方面施行系統改革,大幅減稅, 限制勞工力量,鬆綁企業, 並在國家內外解放金融能量.*** 在他兩任期內,經濟強力復甦.
這四人原是互不相干,然而底蘊暗通, 他們實踐的政經典範稱為「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 本書的寫作是為了簡敍其事,並且加以批判.

〈凱恩斯主義的沒落〉
作為國家政策的 「凱恩斯主義Keynesism」是為了應對 “大蕭條” 而創建, 其核心理念是透過 財政和貨幣政策, 中和 “經濟周期”的破壞力,以確保長期而健全的經濟增長. 此一政策之施行,需要強大有力的政府來干預和監控市場; 並需具備周詳的法律以規限企業的作為,使之順從政策指導之方向.**** 如此政府應為 “大政府”.
政府積極干預市場,通過建立福利體系為社會經濟制訂標準;而市場運作和企業活動則恆常置於政治約束的網絡之中, 這種政策體系稱為「鑲嵌型自由主義embedded liberalism」.***

1960年代末期,鑲嵌型自由主義敗象畢露. 國際上資本累積造成嚴重危機,美元泛濫, 1971年固定滙率體系瓦解,天下亂局已成. 各國內部面臨需求不振,就業低落, 政府則因福利支出過重,稅收減縮而入不敷支,無力施行財政政策. “滯脹stagflation(ie低增長高通脹)” 又使貨幣政策失靈. 雪上加霜,1973年石油危機觸發全球惡性通脹, 國策改易,勢所必然.

〈朝聖山學社〉
在凱恩斯主義領盡風騷的漫長時間裡, 以幾位 “在野派”宗師級經濟學家為首,包括若干歷史學家和哲學家在內的一群頂尖智識分子結成了一個小型排外性學術團體「朝聖山學社Mont Pelerin Society」.牽頭兩人赫赫有名,「奥地利學派」創始人 經濟及政治哲學家海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和「芝加哥(經濟)學派」 「貨幣主義」創始人 費利民Milton Friedman(1976年).

該學社的核心理念言簡意賅地寫在成立宣言上面:
「(當今天下) 文明的核心價岌岌可危, 維繫人性尊嚴和自由的核心條件已告闕如. 本學社認為這源於人們喪失了對 私有產權和競爭市場 的信念.*** 因為,沒有這些制度所帶來的 權力分散和創新精神, 就很難設想一個社會能夠有效地保障自由. 」****
學社成員們一致信奉 “個人自由”的政治理想, 與及「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 “自由市場原則”,自稱 “自由主義者”, 在學術界被標簽為「新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學說激烈反對任何政府干預理論,*** 尤其針對 “當朝派” 凱恩斯主義; 當然更加反對共產主義國家的 “中央計劃經濟”. 該學派認定在當前政制之下,政府必為強大的利益集團(諸如 工會、環保團體和貿易遊說集團等.) 所左右, 做出偏頗的決策.*** 政府作出的財經決策恆常錯誤, 歸根究柢是因為所能獲得的資訊完全無法與市場價格包含的訊息相比擬.*****
因此,一個好政府只應致其全力於保障私有產權,維護個人和企業自由; 而有關投資和資本積累的決策,則一概應由市場主宰.**** 這樣的一個政府應該具備絕對的強制力以支撐 自由市場運作框架; 同時間卻要操持絕對的自制力來實行 “無為政治”. 如此政府應為 “小政府”, 但正確地說卻是 “力量強大但體積細小”的政府.***

〈費利民的貨幣主義〉.
根據上述學理,費利民推導出 所有 “財政政策”都是出發點錯誤,*** 理應揚棄. 他又拋出一項有趣的說法,指出政府有如一個 “嚴重滯後的感應器”, 每當調節市場政策出台之時,市場已擺到了另一極端, 因此政策不但未能中和市場的波動,反而加劇了波動.****

於是為了維持市場順暢運作,只餘 “貨幣政策” 一途, 然而費利民的貨幣政策思想卻與凱恩斯大相逕庭. 費氏認為 積極的、干預性的貨幣政策其弊端與上述相同. 「貨幣主義」強調的是 消極的、背境性的貨幣政策:政府應該致力於維持長期穩定的貨幣供應, 極力避免顯著的通貨膨脹和緊縮,以利自由市場運作.*****
貨幣供應策略應該在長時段內使市場決策者感到平順穩妥, 有利於他們作出長期投資部署和研發創新科技. 長期投資和創新科技 才能變革生產面(ie供應面),***而提升生產力才是經濟增長的本源. 這就是後來「供應面經濟學」的發端.

新自由主義起初只居於邊緣位置, 及至兩大宗師接踵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聲勢始才大振. 70年代尾,憑藉戴卓爾夫人和列根總統 兩位魅力型領袖長期執政與力挽狂瀾, 新自由主義奪得政壇和學圈的主流位置. 以下演說以墨西哥為例敘述此一進程.
〈墨西哥比索危機〉
從1929到2000年墨西哥一直由「革命制度黨」執政, 創建並且熟練地運作「社團主義國家」. 這種南美類型國家能夠組織,拉攏,收買, 必要時亦能鎮壓人民大眾,以鞏固權力.
1965年簽署「馬拉圭規劃」,容許美國資本自由投資設廠, 其產品進出不設關稅,流通不受限制. 墨西哥實際上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和生產腹地.*** 大量美國資本流入推動了經濟發展,菁英階層藉此受益, 執政黨實行某程度的 “所得再分配政策”, 間歇地補償那些難以控馭的利益團體,以維繫社會穩定.

局面在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的滯脹局勢下變生肘腋, 執政黨的應付方法是大舉借債,收購瀕臨倒閉的大型企業,以避免高失業造成社會動蕩. 墨國的債務從1972年的68億美元增至1982年的580億,而大債主當然只能是美國紐約 華爾街的銀行集團了, 美國資本市場控制墨國金融自這時始.
1979年Paul Volcker出任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 採行“休克療法”,大幅加息以遏制通貨膨脹. 此舉對墨國是雙重打擊, 高息觸發美國經濟衰退,造成出口低落,稅收減縮; 更直接和致命的是根本支付不起利息. 1982年8月比索崩盤,墨西哥政府宣告破產! 情急之下,政府關閉外滙市場, 把銀行國有化,凍結存款,以封截資金逃逸,*** 但無策解救危局.

這起史稱「墨西哥比索危機」的事件,嚴格地說是其解救之道, 樹立了處理國際貨幣危機的典範,**** 對後來的全球金融影響極其深遠. 當時的 列根政府財政部長James Baker臨危授命, 盡力避免此一主要貿易對手國及債務國經濟永久崩潰. 美國之意,在公是防止危機在國際層面擴散; 在私是保護 紐約銀行體系以免受累倒閉.***
Baker的解救方案是由IMF出手, 破天荒貸出鉅款,以收拾殘局. 但世上豈有免費的午餐, 條件是墨國政府承諾:A全面對(資本主義)世界開放, 撤除貿易壁壘,容許國際資本自由進出; B內部實行「樽節政策」, 大幅壓縮公共開支,以平衡財政預算.***

墨國全面投降,加入「 關貿總協定GATT」,向全球經濟開放; 國內則實施通縮政策, 厲行節儉,降低國民福利支出, 甩賣大型國企,*** 以削減國債,節省利息. 換句話說,墨西哥在國內外層面都轉向“新自由主義化”.*****
這些舉措確實舒緩了墨國的財政困境,卻造成社會的激烈兩極分化.*** 一個政治腐敗的國家賤價甩賣國有資產….. 其菁英階層自然成為超級富豪. 那邊廂, 通縮政策增加了勞動供應,大幅壓低薪資, 實質工資在其後數年竟然下降了45%!*** 男人窮則挺而走險;女人窮則….. 墨西哥城就此成為天下第一罪惡城市.

〈邪惡鐵三角〉
IMF的拯救運作表面看似 “水到渠成”,內裡卻費盡移山之力. Baker先要說服華爾街的原債權人勾銷部分債務,換取償付餘款; 再以國家名義向新債權人曉以利害,成功籌集鉅額款項; 操縱IMF更非易事, 幾經軟硬兼施才能統率盟國共同行動; 最後,還要強勢脅迫墨國執政黨屈從貸款條件. 他的魄力和手腕無可質疑.
由於拯救計劃大獲成功,墨國經濟恢復穩定,參與各方全數獲益. 獲利最豐的是墨國的菁英階層,一轉身即成鉅富; 其次是華爾街的金融集團,乘低入貨得到豐厚資本增值.(2000年墨國30家銀行中24家為外資所擁有.) 但從全球戰略眼光來看,真正的大贏家是美國, 樹立了新型「資本帝國主義」的操作典範.

從這時起, IMF—美國財政部—華爾街銀行集團「邪惡鐵三角」透過操縱國際金融事務, 把「新自由主義」理念和法則強行貫徹於環球地緣政治.***** 美國的全球霸權也從冷戰時期的 “軍事—國際對抗” 前線領袖角色, 成功轉型為 後冷戰時期的 “經貿—國際融合” 幕後操控模式.****
表面看來,IMF扶危濟困,以超然身份操持全球金融制衡的中樞任務; 在內裡,美國財政部對IMF的作業理念和實務擁有強力發言權,甚至決策權; 而在內裡的內裡, 華爾街則對財政部擁有強力發言權,就算談不上是決策權.*** 因為這是一個由金融作業主導的全球化世界, 而華爾街則是世上最大的金主.

〈金融化 與 全球化〉
典型的當代「貨幣危機」由墨西哥首開先河,三十年間陸續有來. 「邪惡鐵三角」掌控世界金融事務的能力日趨壯大, 而整個世界也隨著每次貨幣危機而日益 “新自由主義化”.*** 世界政經地貌劇變, 體現為兩種新面向:金融化 與 全球化.

首先,金融業界一手泡製的貨幣危機每次都反過來增加了他們的財富和權勢. 資本主義世界的主導權也就從實業家手中轉移到金融家手中.**** 從經濟面看,金融業積累的財富,業界的報酬均非其他行業所能望其項背, 影響所及,連帶其他行業都趨於「金融化」.*** (現今美國上市企業的CEO過半擁有財務學學位.) 企業運營的哲學也從 “生產定位”轉向 “交易定位”,**** 一切以提高 “股東價值”(赤裸裸說出來就是股價.) 為標的.

其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先進國集團藉著貨幣動蕩的機遇, 以IMF作為執行機構, 將政治權力穿透國家藩籬, 修訂發展中國家的社會政策,使其 “新自由主義化”.**** 其後果是全球經貿活動在統一的貨幣遊戲規則下同質化, 為鉅額跨國資本在世界各地自由進出,尋求獲利機會,創造了制度框架.***** 這就是當前「全球化」的定義.